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陵区及附近旅游景点一览表

黄帝陵区及附近旅游景点一览表

  黄帝陵区及附近旅游景点一览表

  序号

  景区

  名称

  所在位置

  主要特点

  备注

  1

  陵

  园

  景

  区

  黄帝陵

  黄帝陵园

  现黄陵县城东北1公里,桥山海拔977.8米处为黄帝陵,陵园绕陵而建。

  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园丘状土冢,四周古柏参天。

  黄帝陵区的主题和主体核心。

  2

  战国时魏长城

  黄帝陵园神道南端东侧。

  随桥山地形高低起伏,夯土而筑,夯层及础窝清晰,曲卧于桥山古柏之中,现燧台尤可辨识,颇具历史苍茫感。

  有学者认为是汉长城遗迹。待考证。

  3

  “桥山夜月”

  (黄陵八景之一)

  桥山与印台山间的沮水之畔。

  每月中旬皎霄,九天月辉,金光闪烁,山藤月夜,映之如荇。

  此处现新修一大水面曰“印池”,其景更较古时为佳。

  4

  “桥山龙驭”碑

  现在黄帝陵冢前1m处。

  明代遗物,字迹浑朴,笔力遒劲。

  宜移至黄帝陵冢后之高台上。

  5

  “汉武仙台”

  (黄陵八景之七)

  桥山之巅黄帝陵冢前约百米处。

  汉武帝巡溯方还,告天祭黄帝所筑之祈仙台,高出古柏林表,登其上,诸山咸拱,秃柏还立,凛凛不可久留。

  对黄帝陵冢气势有所影响,宜通过建筑和绿化手法加以淡化。

  6

  “桥陵古柏”

  (黄陵八景之八)

  桥山黄帝陵园及其四周山麓。

  面积约8670亩,共8万余株,千年以上者3万余株,凌云森列,姿态万千,黛色参天,风雨更奇。

  黄帝陵因在桥山,古时又称黄陵为“桥陵”。惜古柏树龄多至暮期,亟需在保护前提下广植新柏。

  7

  “凤岭春烟”

  (黄陵八景之六)

  现黄陵县东三里桥山东南支脉。

  凤凰岭逼近城邑,山明水秀,当春,山花烂漫,景色迷离,烟浮其上,久而不散,一派山野田园景象。

  现代大量建筑已将环境破坏,亟待强行整治。

  8

  “北桥净雪”

  (黄陵八景之四)

  桥山北段西麓。

  桥山之麓,有石屹然,遇大雪辄有回风旋绕,雪不落石上,乃一自然奇观。

  现代大量建筑已将“回风”破坏,据传“石”亦被洋人所盗,“自然奇观”已不复可寻。宜改善环境后立碑记之,留示子孙。

  9

  陵

  园

  景

  区

  龙驭阁

  桥山黄帝陵北约百米,海拔994米处。

  位于桥山最高点,相传为黄帝驭龙长天之处,登斯阁上,四周古柏环卫,群山朝拱,可尽览桥山及其周围山川胜景。

  原阁建于20世纪50年代,设计、建筑均十分简陋,已重新设计修建,新龙驭阁将于2002年建成使用。

  10

  功德坛

  桥山南缘陵轴线神道起点。

  整修规划设计之重要露天祭祀空间,坛面直径56米,以圆雕浮雕展示、纪念黄帝功德。设计古朴,气势恢宏。

  已纳入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建成后可体现“以山为陵”的文化传统,增强祖陵的圣地感。

  11

  凤凰岭谒陵道

  桥山东南支脉凤凰岭山脊。

  沿凤凰岭山脊高低起伏,开阔处设有小型祭坛,拾级上下,可侧观桥山雄姿和古柏林之苍秀。

  已纳入整修黄帝陵二期工程,丰富景观视点。

  12

  黄帝庙院(及)祭祀大殿

  现黄陵县城东约1公里桥山凤岭南麓。

  北宋初年由桥山西麓迁于此,庙院内有千年以上古柏16株及历代碑刻等,殿为明清建筑,20世纪50年代翻修。

  《整修黄帝陵规划大纲》中已确定对其整修和扩建,使之更加雄伟、庄严。

  13

  黄帝手植柏

  黄帝庙院大门内西侧。

  侧柏,树干下围10米,树高19米,树龄5千余年,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传为黄帝亲手所植,现仍枝繁叶茂。

  14

  汉武挂甲柏

  黄帝庙现大殿前西侧。

  属侧柏中极稀有品种,树干满布孔痕,如甲钉所刺,故又名“将军柏”。

  传为汉武帝歇息树下挂甲所致。树龄约为3千年左右,现仍生长良好。

  15

  黄帝足印石

  黄帝庙现大殿前西侧。

  矩形石面上一对较常人为大的足印。

  后世附会之作。

  16

  历代碑刻

  现在黄帝庙院内东侧碑廊陈列。

  宋代后各朝皇帝为祭祀黄帝而御制的碑文及名人题刻碑石。

  宜清理后重新布置陈列,以适应庙院的整修。

  17

  陵

  园

  景

  区

  毛泽东祭文碑刻

  黄帝庙院现碑亭内西侧。

  卧碑,按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亲笔撰写之祭文刻石,风格独特。

  宜同其他碑石一起按整修黄帝陵规划设计重新安排陈列。

  18

  蒋介石题“黄帝陵”碑

  黄帝庙院现碑亭内东侧。

  立碑,1942年冬蒋介石为黄帝陵题正楷“黄帝陵”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刚直,落款书“蒋中正题”

  19

  江泽民

  李? 鹏? 题字碑

  庙院现大殿前东侧。

  皆为立碑,两碑同高,为庙院内现存碑刻最大者,1994年清明前立石,皆为整修黄帝陵工程题辞。

  20

  “夸父追日”石

  暂置黄帝手植柏北侧十余米处。

  直径约1.2米大河卵石上天然形成之图纹,极似《山海经》所述之“夸父追日”。

  宜精心选址后加座陈列。

  21

  桥山仰韶文化遗址

  现黄陵县城北段古城墙内外,即古称之“上城”。

  遗址内及附近现尚能俯拾仰韶文化期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之灰陶、红陶和红底黑纹彩陶片。地处明代古城墙内外,古迹感颇强。

  现保护不力,宜建史前文化陈列馆为炎黄文化铺垫。

  22

  唐坊州古城遗址,明中部县城墙遗存

  现黄陵县上城之东、北两侧。

  为明代“中部县”城墙遗存,最高处尚存约6米,全夯土,顶部宽约2米,随地形由南向北渐高,墙外即桥山古柏林,景致古幽,颇具雅趣。

  破坏严重,宜加强保护,并沿外围修建“黄帝内经”碑林。

  23

  轩辕街

  现黄陵县城北段。

  为县城百姓登山谒陵祭祖的主要道路,往日多为明清风格青砖小瓦房铺面,颇具民族特色,现已无几。

  宜重新规划修复。

  24

  陵

  园

  景

  区

  石桥卧波

  现庙院前龙尾道下。

  沮河古河道上新修印池之石桥,为简支梁倭平桥,全以福建花岗岩石材构成,以梁代面,简洁、古朴,最宜拍照留念。

  整修黄帝陵一期工程重点内容,现已建成,颇得专家好评。

  25

  印池垂钓

  印池东西两段。

  青山绿水,古庙新桥,曲岸环碧波,垂柳戏游鱼,情趣古雅,愿者上钩。

  印池公园已开发此项活动。

  26

  “沮水秋风”

  (黄陵八景之二)

  桥山东、南、西三面沮河川道。

  沮水多佳木,秋风至,红叶浮水似寄与远方佳人;风水相激,颇壮游子情怀。

  已遭乱建破坏,宜保水植树,恢复往日景象。

  27

  印台山

  陵、庙轴线交点之南。

  陵、庙“风水”方位之“对山”,形似印台,松柏杂树等植被较好,山顶有古代建筑群遗址,蛮荒之中透出些许古文化的神秘之感。

  宜恢复或重建古建筑群,定为远眺黄帝陵庙之重要景点。

  28

  古杏城遗址

  现黄陵县城南1~2公里处。

  因汉将韩胡伐杏树筑栅寨驻军以防匈奴而得名,后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其东西地形为十梁九沟,多野杏,高原地貌特征强,其西南有狄青墓和传为黄帝正宫嫘祖梳妆台等。

  宜广植杏树,辟为杏林公园,点缀以建筑、雕塑小品,并以大面积草坡保护遗址,渲染以虚代实的苍古意境。

  29

  “南谷黄花”

  (黄陵八景之三)

  现黄陵县城西南1~2公里之黄花沟。

  入秋,金菊满谷,芬芳醉人,携酒约伴而游,古意颇浓,野趣兼之,更合今之“回归自然”。

  极有开发前景,但需巧妙设计。

  30

  暖泉沟

  苍颉造字处

  印台山东侧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较强,传为黄帝史官苍颉造字之处,且传古时曾有温泉流,故名暖泉沟。

  宜加入人文内涵并试探温泉加以开发利用。

  31

  陵

  园

  景

  区

  周家坬汉代遗址

  印台山南约1公里处

  黄土高原地貌及自然村落特征明显。高塬浑茫,村舍古朴,土窑高低错落,别有情趣。遗址地表有泥质灰陶与砖瓦碎片,面积约2.4万平方米。

  两处皆可建民俗文化村,同“黄帝牧马场”一并规划设计,使之形成一个小景区。

  32

  聂家坬周代遗址

  桥山西偏南3.5公里处。

  高原丘岭地貌,平房、窑洞组成自然村落,村后岭脊上尚存古时遗留土寨墙。村北半山系西周居住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表有陶片,颇能引人产生对苍茫历史的遐想。

  33

  黄帝牧马场

  桥山西南约3公里

  两沟三梁,地表平缓开阔,草坡优美少乔木。

  传为黄帝牧马场,宜辟为高原牧场兼骑马、游猎之地。

  34

  黄陵炎黄子孙墓园

  桥山东南2.5公里坬山西坡

  有果园和人工林以及次生乔灌木,植被好,风水极佳,民间谓有将相之气,四周高中间低,春秋二季山花红叶景色宜人。

  已规划园林式公墓,为炎黄子孙“落叶归根,依祖而息”之“冥宅”。

  35

  官庄飞瀑

  桥山东3.5公里官庄村附近。

  沟深塬高,多雨之季,山涧溪流汇集而下,形成黄土高原少有的飞瀑景观,瀑下沮河之湾景色秀丽,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宜建山庄别墅加以开发。

  36

  梨

  园

  景

  区

  中华万岁祭园

  (1)历史名人石雕苑

  (2)历史文化碑林

  (3)民俗建筑苑

  桥山西约5公里处。

  占地2000亩,群山环绕,沮水穿流,川道开阔,草丰林茂,内设555座中国历代名人石雕像,555座历史文化经典、名著刻石碑,555座风格各异的民俗建筑。

  正在立项规划。

  37

  梨园古柏

  桥山西约5公里处,位于规划的“中华万岁祭园”之中

  早先以梨树多而得名,现有明代刘姓达官墓园一座,园内古柏成林,已有500多年树龄。

  宜保护,开发。

  38

  梨

  园

  景

  区

  常川狩猎场

  现宜君县三岔乡常川与门汉岭两村间川道及两侧山麓。

  共约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面积大,人口稀少,自然地貌复杂,为野生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宜规划为黄帝陵区的狩猎旅游区,并早作具体的管理规划。

  39

  柳湾泳钓

  沮河川道

  水缓流长,杨柳夹岸,幽湾深蒲,宜泳宜钓;农夫牧童,浅滩戏水,别有一番田园情趣。

  随好自寻,陶醉自然。

  40

  侯

  庄

  塬

  景

  区

  故城

  侯庄乡曹家坬村西1.2公里处,南距210国道0.7公里。

  后秦姚苌在此设中部郡,后废。北魏太和15年复设中部郡,至西魏大统9年迁驻杏城。高原古村镇特征典型、民风淳朴。

  可建民俗文化村,同“黄帝牧马场”一并规划设计,使之形成一个小景区。

  41

  侯庄湫

  现侯庄乡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

  由历史上土塬塌方堵水而自然形成,水位面积7万平方米,最深处11米,淡水,有鱼,泛舟、潜泳、垂钓、野炊、露营皆宜。

  黄土高原上难得之景观待开发。

  42

  贾源湫

  现侯庄乡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

  由历史上山咀倒塌堵水而自然形成,水位面积9万平方米,水深6米。淡水,有鱼。泛舟、潜泳、垂钩、野炊、露营皆宜。

  43

  桥沟奇观

  现侯庄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

  村北有座天然弓形土桥连接南北二塬,颇具特色。村南1公里许有村名“桥沟城”,村在古时土城上,古村寨特征典型。

  可开发为民俗文化村,同侯庄湫贾塬湫组成一个小景区。

  44

  东阎塬商周遗址

  桥山东南、侯庄乡东阎塬村北300米处。

  遗址东、西、南三面均为山沟,面积约3.75万平方米,地表有陶片,系商周至秦汉时期居住遗址。

  宜作为文化考查旅游景点开发。

  45

  前硷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东南、侯庄乡寇家河村东前硷台地上。

  北依山塬,南临小河,西为今之寇家河,东为沟壑,地势平缓,约2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夹砂与泥质红陶片。

  46

  龙

  湾

  景

  区

  翟庄古寨

  桥山东约6.5公里龙首乡政府驻地,东邻沮水之湾。

  沮水三面环绕,自西向东数里入洛河,地形南高北低似半岛,沮河川道两侧山势陡峭,现各遗存一座夯土古寨,而翟庄则因古时为狄翟驻地而得名。庄在仰韶文化遗址上。

  待考查开发。原拟定在此建电厂,须另作选址。而此处宜建原始集落文化村。

  47

  “龙湾晓雾”

  (黄陵八景之五)

  桥山东5公里龙首乡政府驻地所在沮水之湾

  龙首传为黄帝驭龙之首山,山环水积,晨时云雾迷岸,瑞色射人,淡山如画。距高远而观之,群山之脊如龙游云海之上。

  受季节气候制约,秋冬时方可见此景观。

  48

  双

  龙

  景

  区

  双龙千佛洞,又名万安禅院石窟

  双龙乡政府驻地西约1.5公里之山腰。

  始建于北宋初年,内有大小石佛1千多尊,雕刻精堪,形像逼真,栩栩如生,观其后壁浮雕造型特点,似以西域传入范本临摹雕刻,人物多高额长鼻,不为华人。

  窟后壁崖石塌裂,雨水渗露,亟等整修。如交通改善,大有旅游开发前景。

  49

  石岔砭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西40公里双龙石岔砭村西100米。

  处于沮河北第二台地上,地表有大量夹砂、泥质红陶片和灰陶片,文化层暴露10余平方米,厚约1米。

  宜作文化考查旅游景点开发。

  50

  索罗湾秦汉时期居住遗址

  桥山西56公里双龙乡索罗湾村。

  南临沮河,北靠大山,面积0.5万平方米,台地平缓,处于古墓与现代墓群中,地表可见砖、瓦、陶碎片。

  51

  深水位摩崖造像

  桥山西58公里双龙乡深水位村西500米处。

  内有造像一佛二弟子,线刻造像50余尊,年代不详。

  52

  子

  午

  岭

  景

  区

  上畛子汉墓群

  双龙乡上畛子附近。

 

  极有开发价值,待考查开发。

  53

  秦直道,又叫“圣人条”、“皇上路”、“云中直道”。

  现黄陵县西境与甘肃省正宁县分界之子午岭上。

  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后之又一宏大工程,此段自子午岭上的艾蒿店至兴降镇约60公里,沿岭脊隐现于莽莽原始丛林,登高远眺,如绿色巨蟒仰卧林海之中。

  54

  沮源关

  兴隆镇

  古时陕甘交通的重要关隘

  55

  古道岭

  现黄陵县北境与富县分界之岭脊。

  全长44公里,平均海拔1580米。相传秦时此处是通北匈奴之大道,故名“古道岭”。林莽蔽天,森林景观极佳,可辟为森林景观旅游与狩猎等景区。

  56

  下鸭子龙山文化遗址

  桥山西双龙乡上畛子至艾蒿店公路旁下鸭子村(站)。

  地势高陡,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陶片,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夹砂泥质红陶次之;断面可见灰白居住面,长30米,厚1厘米。

  57

  高台子商周居住遗址

  桥山西上畛子农场高台子西30米。

  面积1.6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陶片,灰陶为主并有少量夹砂、泥质红陶。

  58

  紫

  峨

  岭

  景

  区

  紫峨寺

  桥山西南建庄乡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处。

  属石窟寺,开凿于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石窟凿于紫砂崖绝壁之上,壁下原有寺庙,后毁。风光险奇,崖高树密,可作探险、自然景观旅游和文化考查旅游。

  结合自然景观,极有开发价值。

  59

  紫

  峨

  岭

  景

  区

  九庙台秦汉时期居住遗址

  桥山西南建庄乡潮塔村西北500米处。

  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东临小沟,南邻建庄河,西临峡谷,北依大山,地势平坦,地表可见大量灰陶片、板瓦等,断面可见灰土层。

  宜作为自然景观或文化考查旅游景点开发。

  60

  瓦窑坪仰韶至龙山文化时期遗址

  桥山西南建庄乡瓦窑坪村。

  暴露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表有大量夹砂与泥质红陶片、少量釉陶片。

  61

  唐代升平县城遗址

  桥山西南建庄乡石家村北约500米处

  面积8.75万平方米,现城墙残段30多米,最厚处7米,夯土筑成,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地表有砖瓦、陶片等。

  62

  零

  散

  景

  点

  汉城墙遗址

  仓村乡政府一带。

  西汉时在今黄陵县西部仓村一带设翟道县,城垣遗址尚在。

  63

  赵桌村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东南田庄镇赵桌村南约100米处。

  面积约48万平方米。位于东、西、南三面环沟的台地上。地表到处可见夹砂、泥质红陶片,并有彩绘。

  64

  水拓塬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东南田庄镇东石狮村南水拓塬面。

  面积约20万平方米,有明显的文化层2.5米,距地表2.6米的土层中有大量的夹砂、泥质红陶,并有彩绘。

  65

  郑家河水库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西北隆坊镇郑家河水库东南角。

  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破坏严重,文化层堆积约1.5米,碎陶片以夹砂、泥质红陶为主。

  66

  新庄科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西北与店头间新庄科村北约200米的山梁上。

  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势较陡,现为耕地,有少量碎陶片,以红陶为主

  67

  零

  散

  景

  点

  陈家岭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西北仓村乡陈家岭村北约20米处。

  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势平坦,周围为农田,地表可见夹砂与泥质红陶片。

  宜作为自然景观或文化考查旅游景点开发。

  68

  咀头仰韶文化遗址

  桥山东北阿党乡咀头村北。

  面积约2万平方米,三面环河,位于洛河与葫芦河交汇的二级向阳台地上,遗址内可见大量泥质红陶与灰陶片,纹饰有彩绘。

  69

  冯家河仰韶至龙山文化遗址

  桥山西北隆坊镇南冯家河村西北约1公里处

  地势平坦,位于淤泥河东第二台地上,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地表可见大量灰陶片,红陶极少。

  70

  秦家塬秦汉建筑遗址

  桥山西北仓村乡秦家塬村东南50米处。

  地势平坦,南临公路70米现为农田,地表有少量板瓦、筒瓦残片。

  71

  白石村秦汉时期居住遗址

  桥山西北店头镇白石村东。

  面积3万平方米,位于沮河湾的一级台地上。地表有部分板瓦、筒瓦及砖的残存。

  72

  盘塔村汉代居住遗址

  桥山西北隆坊镇盘塔村东20米处。

  面积约0.2万平方米,现为农田,地表有较多汉代板瓦残片,遗物有石臼,高31厘米。

  73

  梁家河摩崖造像

  桥山东北阿党乡梁家河村西南750米处。

  该摩崖北依大山,南临葫芦河,共有浅浮雕三层十一龛,造像为佛、弟子、罗汉、天王、供养人等,基本保存完好,雕刻年代不详。

  黄帝陵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周若祁主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