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陵文典文物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 宋、金至明、清时期

《黄陵文典》编纂委员会


  第一编 田野文物
  第三章 石窟寺
  第二节 宋、金至明、清时期
  1.双龙千佛洞石窟
  又名万安禅院石窟,位于黄陵县双龙镇峪村村西。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之间,坐西面东,山下沮水环绕,周围松柏蓊郁,景色优雅。距县城48千米。双龙千佛洞石窟开凿于北宋哲宗绍圣二年(1094年),距今900余年,是陕西省现存比较典型的宋代石窟之一。
  石窟依山而建,属砂石岩,凿于山腰,坐西朝东。窟前有十余米空地。窟平面呈现T形,分为甬道、佛坛、四壁三部分。甬道长3.7米。窟宽9.18米,深8.45米。窟中央为倒凹字形佛坛,宽5.7米,深4.85米。南、北、西三面为背屏式石壁,上接窟顶。窟口为三开间穿廊,明间宽1.98米,两次间各为1.48米。柱间以阑额相连,檐间有斗拱素枋等。窟门之外有月台,往前有极不规则的石踏跺,高1.80米。台前有三株苍柏将窟口遮蔽。
  整个石窟内外、四壁、佛坛中央屏壁内外以及甬道两壁,雕刻有大小造像千余尊,造像题记、游记题刻10余方。该窟在“文化大革命”中幸免于难,得以保存。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三次被盗,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令人十分痛惜。庆幸的是被盗造像大都如数追回。为确保该窟的安全,黄陵县政府于2002年在此设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黄陵县双龙
  现就该窟内外造像、题记、题刻分述如下:
  甬道南壁
  甬道南壁最前面雕刻一菩萨像,坐于山石上。高发髻,上身裸露,饰璎珞,帔帛向外飘,下身着裙,左手轻放石面上,右臂搭在曲起的右腿上,左腿自然下垂,踏莲朵。左下方雕刻两个供养人。靠后,雕一菩萨,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之上,头戴宝冠,宝缯下垂,面相圆润,左手拿牟尼珠,内着短衫。左上方雕一正在修行的比丘。左面凿一大龛,内雕“佛说法图”。释迦牟尼坐于莲座之上,作说法相,天龙、弟子、信徒凝神谛听,气氛显得庄严、和谐。西侧凿一舟形龛,内雕日光菩萨一尊,高髻花冠,宝缯下垂,面相丰满,表情凝重,作男子象,手抱青莲承托太阳。
  在北壁与南壁相对的位置上,雕有月光菩萨一尊,头戴花冠,宝缯下垂,面相圆润,神情娴静,表情庄重,作女子像,手抱青莲承托月亮。左上方雕一佛二弟子像,佛袒右胸,双手捧火焰宝珠。其左侧凿一大龛,内雕“佛涅槃变”故事,释迦牟尼侧卧于棺床之上,面态安祥,身后众弟子与世人捶胸号啕,表现出哀号悲痛的心情。床下两侧,雕有两个肌肉隆起的夜叉,中间有两个比丘扶着一个袒胸半躺着的弟子,表现得十分悲哀。上方雕出两女童扶着摩耶夫人从仞利天宫赶来,右手掩口,目视下方,注视着下方发生的悲剧。整个画面以佛的恬然自适对比以徒众的悲泣号啕,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画面极富表现力。
  窟中央佛坛内外
  中央佛坛上共雕有造像11尊,造像雕刻手法成熟洗练,坛正中是释迦牟尼,两侧分别为阿难、迦叶。其中以释迦牟尼造像最具代表性,高1.6米,雕刻精细,衣着轻薄流畅,颇具唐代风格。
  佛坛南北屏壁上各雕一佛二菩萨像。佛面相饱满,衣纹简洁流畅,菩萨为高发髻,头戴花冠,面相丰颐,着袈裟,双手合十。身体略微扁平,刀法明快洗练。
  北屏壁前端柱的内侧凿一小龛,内雕一尊小坐佛,高0.56米,面相丰润,比例适中,盘坐于束腰莲座上。
  石窟内四壁
  东壁中部最上端(即窟门内上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一尊,高1.90米,头戴天冠,身披天衣,颈饰项环,赤足立仰覆莲座上。最上两手捧化佛,中间双手合十,下面双手结“阿弥陀印”,最下双手握上下缠绕的飘带,左右各手则持各种法器,有铃、戈、矛等,手中各有一眼。南部南起雕有上、中、下相叠的三层造像,最上一层中为释迦牟尼造像,两边为文殊和普贤菩萨。第一层中为阿弥陀佛造像,高1.1米,结跏趺坐,着袈裟,袒右肩,双手置胸前握住相轮。左右立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各高1.1米。观音头戴花冠,面相秀美,双手合十,身肢略微向左侧倾,造形生动。大势至菩萨左手持瓶,右手按瓶口。第三层为一长方形龛,内雕十方十身立佛。靠北边雕有坐佛一尊,高1米,坐于方形座上,袒胸,左手按于座上,右手上举作“说法印”。再北雕有观音造像一尊,高0.66米,袒胸,戴珠链,帔帛由两肩飘下,半倚坐于方形座上,屈左膝,左臂置膝上,右腿下垂至莲台,右手按于座上,下有两侍童。整个造型给人以自然优美和生动之感。
  西壁雕有五百罗汉和一百徒众浮雕造像。最高0.3米,最低0.18米,造型颇为生动。
  南壁西起雕有三尊立佛像,高3.15米,顶有肉髻,手势各异。造像形体大而比例适度,肌体饱满丰润,衣纹随体起伏得当。其东上侧雕一佛一菩萨坐像,下雕一立佛和侍立菩萨像。再向东雕有上中下相叠三层造像。最高一层为四尊菩萨,中为一佛二菩萨,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右面菩萨袒胸,左手托瓶,右手持物,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左面菩萨双手合十,结跏趺坐于束腰式莲座上。下排并坐四菩萨造像,姿态、服饰和手势各不相同。
  北壁东起雕药师立佛一尊,高2.55米,顶有肉髻,后有圆形背光,体态丰满,衣纹流畅,袒胸,赤足立双莲座上,左手托钵,右手置胸前作“疗病印”。钵下雕一座七层石塔。塔下雕二怪兽,作伏卧状,蜷尾昂首。再下雕一僧一俗,均着短衣。僧的脸形方大,嘴角紧闭,偏头侍立于右,合掌凝神。俗者头梳拳形发髻,左手当胸,右手搭至僧的左肩,腰肢微弯曲,两眼仰视着僧者脸部。表情生动自然。在佛的右侧雕有文殊、观音、大势至等八大菩萨并坐像。上方雕有两个对称的飞天造像,飞天一手托物,身下有浮云,作进香状。左面雕有两个并坐菩萨像,各高60厘米。再左面雕释迦牟尼立佛,高3.05米,长眉大耳,面相庄重,双臂置胸前,右手现掌指天,左手下垂指地,足蹬双莲座。整个造形刚健挺拔,富有立体感。
  石窟题记和题刻
  在门柱上有三处宋崇宁年间游人题记,其中有一处题记内容为:
  “龙坊(今黄陵隆坊)从事张师谨,崇宁元年(1102年)十月十八日记。”
  在中央佛坛南屏壁前端的正面和左面有如下题记:
  “虬首苑广、苑晟、李昊、明和四人等,镌造石寺后壁一面伍佰罗汉并部从,共六百仕。伏愿皇帝万岁,臣佐千秋,禄位常居,国泰民安,同成佛果。绍圣三年九月八日,鄜州介端等镌并工。”
  另一侧有游人题记:
  “四合山形如抱曲,老僧凿洞苍崖腹。
  勤劳不辍二十年,佛像才成莹寒玉。
  自言所费实不□,讵免规矩诲聋俗。
  我听师言赞叹生,瞻仰虚空无量福。”
  玉溪居士题
  在窟内佛坛北壁刻造像题记和地契刻石各一方。
  造像题记上段是:
  “元符三年十月一日,鄜州界直罗县乾湫村弟赵兴,男赵玉,造药师佛一尊,舍□(钱)三十贯。文是为报,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成佛道,谨记。”
  下段是:
  “绍圣三年二月五日。清心弟子周万发心作菩萨一尊,自舍静财壹佰贯,省伏乞合家平安,早成佛道者,谨记。镌佛人介端。”
  另一方题记为:
  “施主王义,妻谢氏,同发愿,造三类化身佛一尊,长生佛一尊,为亡父过三十早生天界。政和五年(公元1118年)六月一日并工记耳。
  作佛人鄜州介端,尹介元,弟介子,男介政。”
  地契全文如下:
  “石寺院住地普开等项:
  祖师杨洪放,绍圣二年(1094年),有杨密、杨永,将寺西坡下地一段,东至寺下水,南至天河,西至二郎庙西,有河,同河北至山眉,为尽行,舍与弟杨洪普充常住,永远为据。天会二年(1114年)四月十一日,西峪村刘成,亡父刘□(珍)供奉,施到河南婆姑谷口地七十亩,东至婆谷水,南至坡底,西至此地,北至河为界,充常住。
  坊州中部县王家庄王山、王万,今将堡坡头全分庄基地等,不留土木相连,尽行出卖,计铜钱九百三十七贯。东至水,南至河,西至庄西水渠,北至山眉为界,四至并全,出卖于石寺院李善晏,充寺常住,水远照验,执此契书为据。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正月十一日。中人朱兴,写人孟安,进义校尉商酒同监张修武,校尉商酒都监同门人李善晏。□祖师置到地土,施此契书,上石常住,永远为据。
  大定三年(1163年)二月十三日押,李善晏刻。”
  从以上石窟题记来看,石窟是在北宋绍圣二(1095年)始凿,至政和年间,历时20余年完工的。从型制上看,和延安其他石窟近似,规模上相对较小,雕刻技艺方面有所不同。钟山石窟的风格质朴,重在形体,厚重有力。双龙石窟则是通过简练概括的形体,着意于洗练流畅的线条。两者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极有个性的艺术形象,比例匀称,动态自然,充分显示出工匠们对人体的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值得注意的是,在双龙千佛洞石窟的题记中留有雕刻家的姓名,这在我国其他石窟寺中极为罕见,对研究中国的石窟寺艺术,是极其宝贵的资料。双龙千佛洞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石窟艺术的宝库,对研究宋代的宗教、历史,佛教的兴衰以及宋代契约制度和社会风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在洞口石台阶缝内还长出三株笔直挺拔的古柏,犹如插在洞口的三炷香,故称“三香柏”,十分神奇。在院内有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万安禅院重修地界记”碑和清道光八年(1828年)维修记事碑各一通,还有铸有捐资人姓名和钱数的铁钟一口。
  1956年8月6日,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颁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黄陵县双龙千佛洞文管所保护管理。保护范围,西至山顶,东至山根底黄畛公路路基北侧,南至山根底,北至沟畔。
  2.银洞沟石窟
  北宋。位于双龙镇柳芽村银洞沟口。坐北面南,单室窟,面阔3米,高2.5米,进深3米。窟内四壁浮雕小佛像1200余尊。正面一尊坐于仰莲座上,残高0.9米。两侧弟子像高0.7米。窟门外两侧龛内各有造像1尊,已残损。窟内造像形象丰满,刀法细腻。1992年12月4日,由黄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深水尾石窟
  北宋。位于双龙镇深水尾村村西。坐北面南。单室窟,面阔1米,高1米,进深0.88米。石壁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佛高1.1米,弟子高0.85米,弟子两侧线刻小佛50余尊,窟内有“邑生刘白自”,“邑生刘公旦生”等题记。
  窟东2米处崖壁上浮雕一佛二弟子,佛高3.2米,宽0.6米,高肉髻,面相丰满,着袈裟,施“禅定印”,二弟子均高1.2米。
  4.七丰村石窟
  位于庙头镇七丰村西北。坐北面南,单室窟,面阔5.5米,高2.9米,进深8米。其内存石造像七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二天王。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窟外两侧各有佛龛1个,另有碑石2通,碑文均已漫漶。
  5.紫峨寺石窟
  位于腰坪乡潮塔村东北2.5千米处。共有7个洞窟,分布在长约70米的石崖上。石窟北依山,南临建庄河支流,东西为深沟,周围皆为林区。石窟由东向西,依次编号。
  主窟为4号窟,面阔7米,进深8米,高3米。窟内近后壁处凿石成坛基,原有释迦、阿弥陀、药师佛三世佛泥塑像,高1.7米至2.1米,并有文殊、普贤菩萨像(现造像均毁)。
  其余各窟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在20至30平方米之间。窟内石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
  主窟内现有重修碑记两通。一通为明成化四年(1468年)十一月所立,其中记述此窟曾经过金贞祐四年(1217年)、明永乐二十年(1424年)两次重修。另一通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十月所立。原文记述“紫峨寺,诚古之名刹”,“殿阁聳立,规模宏大”。
  1992年12月4日,由黄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南至窟前10米处,北至窟顶后20米处,东西均至崖畔。
  6.长墙石窟
  位于店头镇长墙村北侧,系利用洞穴加工而成,距地表高约30米。洞口残存建筑遗迹。窟内仅存圆雕佛像1尊,残高0.66米。佛像之仰莲座高0.25米,宽0.6米,风化较严重。
  




















黄陵文典.黄帝文物卷/李延平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