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研讨黄帝祭祀文化 传承中华优秀文明——在“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代序)

张文彬

                                         
  值此清明时节公祭黄帝之际,由黄帝陵基金会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的,“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今天在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故都西安隆重召开了!我谨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对莅临与会指导的陕西省党政领导和各位学者、专家、教授表示深切的感谢和热诚的欢迎,向给予研讨会大力支持的省发改委、省文物局等部门和为研讨会作出精心安排、提供周到服务的黄帝陵基金会孙天义会长和各位朋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敬意!
  黄帝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的奠基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象征。祭祀黄帝、缅怀黄帝所代表的“人文初祖”开创文明的丰功伟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社会文化活动之一。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能不研究黄帝祭祀的由来和祭祀文化的形成发展,这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黄帝陵基金会关于召开一次探讨黄帝祭祀文化研讨会的倡议,随即得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赞同和炎黄文化研究者的大力支持。不同学科的专家、教授分别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的角度,阐述祭祀黄帝文化的继承性、历史性、现实性,以及祭祀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巨大作用,充分展现了诸位学者、专家对“人文始祖”黄帝的崇敬和祭祀文化研究的浓厚兴趣,诸位学者、专家的精辟见解和精彩文章,对进一步深入研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将会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引发人们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我们正面临着对传统文化如何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对外来文化如何借鉴其有益部分和抵制其有害部分的严峻挑战,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复兴的问题,一切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要作出严肃的回答。以“黄帝祭祀与传统文化”为题展开学术研讨,尚属首次,题目虽小,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意义深远。在研讨中,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自由讨论的方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把研讨会开好。相信我们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一定会对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和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拥有古老历史文明的中国,向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祭祀黄帝、敬宗祭祖、缅怀先贤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祭祀活动和祭祀礼制是中华文明“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祀在国家政治、军事活动中的地位,已经有了很远古的传统。我们从考古发掘的资料可以知道,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时代,人们对本部(部落或古国时期)的氏族、部落领袖人物的杰出功绩已经有了祭祀活动。春秋战国和两汉以来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精辟阐述了“礼”(包括祭祖礼)的作用,并形成了一套礼的理论体系,自汉以后并形成了相当细密的制度。“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又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礼记·大传》),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基础。自汉代以来,把黄帝尊奉为中华文明始祖,世世代代永远祭奠。具有远见卓识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也都把三皇五帝请进“历代帝王庙”,年年岁岁恭奉祭祀,表示了满族对炎黄文明的认同,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我以为我们今天不仅要祭祀黄帝——中华文明第一块基石的伟人,而且要祭奠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仁人志士,以激励来兹为人类大同世界的理想而奋斗!
  祭祀黄帝、敬宗祭祖、缅怀先贤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目标之一,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重大战略方针。“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广阔。将“和谐”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强调淳厚中和,宽以待人,厚德载物,兼收并蓄。正如《礼记·礼运篇》所指出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虽是古代的社会理想,但也应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革”中对人际伦理关系的破坏,造成的严重后果,令人不堪回首。祭祀黄帝,敬宗祭祖,将会营造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相处。据一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在GDP人均1000—3000美元收入时,由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多元交织,错综复杂,处在不稳定状态,很值得我们研究。因此在这一历史特定的转型时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关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通过祭祀活动,营造祭祖敬宗、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将有可能化解矛盾,增进互信,“以和为美,以和为善,以和为贵”,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欣欣向荣。
  祭祀黄帝,敬宗祭祖,缅怀先贤,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素,既不同于陶渊明的“田园牧歌,世外桃源”,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此,需要以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科学文化相融合形成的先进文化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民族、宗教、阶层、群际……)的和谐关系。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依法处理社会问题,但坚决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简单粗暴、以势压服的做法。对祭祀敬宗的一些迷信活动也只能分别引导,靠说服,靠教育,靠人的素质的提高。我们只有对人们的信仰、习俗抱着尊重、理解的态度,才有可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健康、进取的风尚,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全社会持续、全面、稳定发展。
  祭祀黄帝、敬宗祭祖、缅怀先贤,要高举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旗帜,促进民族团结、民主、进步。炎黄二帝“战于阪泉之野”,又同蚩尤再战于“涿鹿之野”,不能简释为一个消灭另一个,一个征服另一个,而是远古部落之间、集团之间在新基础上的部落联盟团结共和,开拓进取,共创新业,共奠文明基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之间也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斗争中,互助互谅,相互交融,取长补短,和平相处仍是主流。当外敌入侵时,各族人民团结奋起,一致抵御外敌,英风义烈,可歌可泣,彪炳史册,屡见不鲜。正是这种民族融和、生生不已、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非常可贵的传统。海峡两岸同胞同文同源,同祖同根,血脉相连。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寻根祭祖,祭祀黄帝。加强文化、经济交流,增进互信,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中央提出凡是承认一个中国、回到“九二共识的人”,不管他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一律既往不咎,这种宽容、包容就是中华民族伟大胸怀的体现。
  总之,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民族的动力和源泉。祭祀黄帝、敬宗祭祖活动将有利于培养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培养崇高的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共创美好未来;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福祉,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祝各位学者、专家身体健康!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