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华夏精神的丰碑——略谈黄帝的祭祀

卢 昉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崇尚土德(黄色),故称黄帝。大约5000年前,作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黄帝首次通过联合其他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轩辕黄帝,其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的陵寝,自古就为人们所祭扫拜谒。
  祭祀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于戎。”《国语·鲁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礼记·祭义》中也有“礼之五经,莫重于祭”之说,认为“五礼”中祭礼最为重要,祖先是最重要的祭祀对象之一,而中华人文初祖黄帝又是要首先祭祀的祖先。
  位于黄土高原南部的黄帝陵,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千百年来,到陕西省黄陵县桥山拜谒祭陵的人络绎不绝,黄帝陵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向往的地方。在中国人看来,祭祀黄帝是国之盛典、民之盛事。
  据史书记载,祭祀轩辕黄帝始于部落时代,后来官方认可并发挥了祭祀仪式。春秋时期,公祭黄帝陵成为有组织、有规模、有等级的祭祀活动,唐代起被列为国家祭典,明清延续,至今绵延。最早祭祀黄帝的明确记载在《史记·封禅书》中。其中记载公元前44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此后,汉唐明清等各代均有祭黄帝的记载,尤以明清两代最为连续和密集。
  传说黄帝逝世后,当时的人们就设立神庙、祭坛,用各种精美的器物祭祀黄帝。《绎史》卷五引《纪年》及《博物志》就说“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考古材料表明,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大型的祭坛和神庙。这可以佐证黄帝逝世后即有祭祀黄帝之事的传说。    
  尧舜禹时代,三代时的祖先祭祀特别重视功德,以功德为选择祭祀对象的标准。《国语·鲁语》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礼记·祭法》也有同样记载。黄帝以其开创中华文明的卓越历史功勋,受到人们隆重祭祀。据《国语》所记:“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每一朝君主追溯自己的始祖,把它当作祭祀的对象;由于黄帝开创性的业绩,时人都把他视为远祖,并用祭祖之礼的最高规格祭祀他,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黄帝浓厚的追根报祖之情。
  在确凿的记载中,战国时秦国已在祭祀天神黄帝了。《史记》载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周威烈王四年)曾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秦族本出于东夷族,在秦灵公之前,秦曾祭祀少昊、太昊。但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和黄学思潮的影响下,秦也开始祭祀炎帝、黄帝。这一方面表明秦国为统一中国做准备,凡有利于统一、凡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都纳入其最高祭祀系统;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春秋战国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吸取其他民族的历史经验,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我国的古人非常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其实无论是东方西方、文明异同,都存在“祖先崇拜”现象。而对于政治早熟的中华民族来说,祭拜黄帝则别富深刻人文内涵。
  自古至今,我国祭祀黄帝的各种活动——公祭、民祭、陵祭、庙祭、大祭、小祭、拜祭、文祭……汇成了一条浩瀚的人文长河,千回百转,奔流不息。而最主要的祭祀活动则分为公祭和民祭两种,历史上的大型祭祀活动基本上都是公祭。每年的清明、重阳,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在黄帝陵举行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盛大祭祀活动。
  最早祭祀黄帝,旨在亲睦九族,和合万邦,消弭战祸,趋于大同。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春秋时期,秦文公时祭祀已经相当隆重,秦灵公三年(前422),恢复了早已荒废的祠庙祭祀,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作上下畤,上畤祭黄帝,下畤祭炎帝”,黄帝首次由“天神”进入“人祖”地位。
  汉高祖刘邦一入关中,即强调祭祖之重要。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十月,“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留下“汉武仙台”,民间传为“十八万大军祭黄陵”。其规模,堪称“皇帝祭黄帝”之最。汉明帝永平二年(59)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
  正式将桥山轩辕庙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770)当时驻守鄜(今富县)坊(今黄陵县)节度使藏希让上书唐太宗,唐太宗准奏,遂降旨依行。从此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黄陵县桥山轩辕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
  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历朝历代统治者,几乎无不亲临或遣官祭拜。古代公祭黄帝陵的活动,史书方志均有记载,有史可考者70多次。
  宋太祖开宝年间,迁庙于今址。明开国之君朱元璋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应该对其祭祀,应当为国家大典,为此,于洪武四年(1371)委近臣管勾甘带其亲撰《御制祝文》往祭,特别钦定:此后祭黄帝文须皇帝亲笔,勒石以志。其文镌轩辕庙碑廊,至今保存完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制祭文,也是在祭祀活动中诵读祭文的首创,为后来历代大祭活动所效法。
  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历史上绝大多数朝代基本上都保持了当时的较高规格。春秋时期秦文公的祭祀活动多由君王亲自主持。西汉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朝廷对轩辕黄帝的祭祀,规定了极严格的等级,即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祭祀轩辕黄帝。汉武帝时,等级稍有松动,除皇帝亲祭外,还可委派朝廷重臣代为祭祀。王莽新朝,又将公祭活动范围扩大,得以延伸至基层,成为民间祭祀黄帝的重要过渡和前奏。唐太宗大历年间,公祭活动重新升为国家级祭典。元代沿袭唐代公祭礼制,但祭祀仪式不再为皇帝亲自主持。明朝朱元璋筹备祭祀仪式,亲自撰写祭文,并派重臣驰抵桥山,主持祭祀活动。清代对黄帝的公祭活动,基本上保持了明规格,而且大祭规模更加宏大,仪式更为隆重,祭祀活动更加频繁。明、清两朝,皇帝祭黄帝尤见盛繁:明17帝即有太祖、宣宗、代宗、英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等亲撰祭文,加之遣官拜祭,至少14次;清朝12帝中,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亲撰祭文,并遣官拜祭,不少于29次。清帝举祭多在登基元年,各一至多次。如康熙8次、乾隆7次,道光时艰运蹇,亦达3次。据统计,从清世祖至宣统皇帝的260多年间,共祭祀黄帝陵36次,为历朝之最。
  近代以来,祭祀活动越发频繁。人们认识到,黄帝不仅仅是具有广泛号召力的部落首领,也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而且是具有丰富内蕴的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这一认识上的深化,在近代以来的黄帝祭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西安成立,于当年重阳节举行了祭扫黄帝陵的活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一致对外,各地爱国志士倡议民族扫墓之礼。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15人组团专程祭祀轩辕黄帝陵。孙先生亲撰激情洋溢的祭文一篇,留下了“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到处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脍炙人口的名句,为人们广泛传诵。民国二十四年(1935)清明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政府和陕西省政府派员至祭黄帝陵,并确立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岁举行仪式”。1937年至1943年清明节,均派员到桥山祭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陕西省及社会各界多次举办了祭祀黄帝的活动。陕西省人民政府每年委派一名副省长至黄陵县桥山公祭黄帝陵。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被中断过一段时期的祭陵活动重新恢复,祭典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如今,黄陵每年都要接待数十万名前来谒陵祭祖的华夏儿女。
  1961年,黄帝陵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享有“中华第一陵”之誉。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中华儿女前来黄帝陵谒陵祭祖者与日俱增。为了满足更多华夏子孙祭祀黄帝陵的要求,陕西省政府于1992年启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黄帝陵整修工程。为了给整修建设和保护黄帝陵募集资金,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黄帝陵基金会”于同年成立。黄帝陵整修一期工程已于1998年完工,二期整修工程2001年底开始。目前,黄帝陵的祭祀大殿、祭祀广场以及8万余株千年古柏的防火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新的祭祀广场可容纳近万人,黄帝陵保护区已修缮一新,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此外,以黄帝陵为记述对象的《陕西省志》第七十五卷《黄帝陵志》已在西安出版。全书78万字,共分八章,分别对黄帝、黄帝陵庙、黄帝祭祀、黄帝文化等方面做了系统记述。该书是准确地反映黄帝陵历史和现状的志书,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黄帝、黄帝陵和黄帝文化研究的总结。
  用祭祀的方式来缅怀先祖、纪念对民族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使之流芳千古,激励后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近年来,清明节在陕西黄陵县祭祀黄帝陵的活动已成为国家大典,对黄帝文化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更加活跃的时期。对先贤的缅怀,不是什么迷信,而是“继志述事”,发扬光大其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曾于清明节共祭黄帝于黄帝陵前,以示民族大义,共同团结抗日。而我们今天纪念黄帝,就是为了凝聚民族的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祭祀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死者,毋宁说是为了生者,它是培养生者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而炎黄子孙对黄帝的拜祭,则矗立起了一座华夏精神的丰碑。这一活动应该被看作是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陶冶活动,是一次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宣传教育。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