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崩葬桥山小考

吴敏霞


  清代史学大家朱彝尊在其所著《日下旧闻考》中说:“轩辕陵在桥山,记载所同。然桥山非一,上郡、妫州皆有之。”又引郭景纯注《山经》云:“帝王冢墓,皆有定处,而《山经》往往复见。盖圣人久于其位,仁化所及,至于殂亡,四海无思不哀。故绝域殊俗之人闻天子崩,各自立位而祭,起土为冢,是以所在有焉。”即是说,凡对人类有所贡献的帝王,人们为了永久的纪念,都会在当地或立主建庙而祭,或起土为陵而祀。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生前经过52战,先后打败榆罔,降服炎帝,诛杀蚩尤,统一了三大部落,开创了文明时代,其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对于这样一位功德无量的始祖,人们更会以更加虔诚、更加景仰的心情或立祠、或建庙、或堆土、或起陵,加以岁时祭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革,关于黄帝的葬地便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五种:
  一为河北说。在今北京地区燕山南坡的平谷县北渔子山上有一座黄帝陵,有人认为即真正的黄帝陵。台湾学者席瑜、大陆学者曲辰著文考证,涿鹿桥山为真正的黄帝陵,桥山在西汉以前只有一处即涿鹿桥山,所以黄帝葬桥山,即在今河北境内。持此说者,又以《日下旧闻考》和《魏书·太宗纪》所载为依据。《日下旧闻考》有“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今平谷区东北十五里,冈阜隆然,形如大冢,即渔子山也,其下有轩辕庙”的记载,《魏书》有“(神瑞二年)夏四月……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泰常七年)秋九月……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魏书》卷三《太宗纪第三》)的记载。但《日下旧闻考》明确说明其说为“世传”而非信实之说。《魏书》的记载只是说广宁桥山有黄帝祭堂,并未言及有黄帝陵。而且《魏书》又在《地形志》和《礼志》中分别有“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肤施……二汉属上郡,晋罢,后复属。有五龙山、黄帝祠”(《魏书》卷一○六下《地形志下》)和“和平元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黄帝”(《魏书》卷一○八《礼志一》)的记载,显然前后矛盾,难圆其说。
  二为山东说。据此说者,以《广舆记》所载“轩辕寿陵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和《明一统志·兖州府·曲阜县·寿张县·钜野县》条下所载“轩辕寿陵,在曲阜县东北二里,相传黄帝轩辕氏葬此,本名寿丘”(《明一统志》卷二十三《兖州府·曲阜县·寿张县·钜野县》)为依据。但《明一统志》又在《真宁县·延安府·中部县》条下记载:“子午山,在合水县东五十里,一名桥山。”“轩辕庙,在子午山旁,有黄帝陵……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本朝载在祀典。”“桥山,在中部县治北,下有沮水。或云水从山底经过如桥,即轩辕黄帝葬衣冠之所。”“黄帝庙,在中部县东三里。旧在桥山陵旁,宋开宝中移建于此。”(《明一统志》卷三十六《真宁县·延安府·中部县》)与前记显然矛盾。
  三为河南说。持此说者以《历代陵寝备考》引自《外记》有关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鼎成而崩的记载和《阌乡志》所载“轩辕陵在县南十五里”为依据,即认为黄帝陵在河南。但因无更多的资料支撑,故其说不攻自破。
  四为甘肃说。秦汉时于上郡设阳周县,北魏时曾一度将甘肃正宁县设为阳周县,因此《魏书·地形志》对阳周的记载是“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这样,就将本属上郡的史实和地理划归到魏阳周县即今甘肃正宁一带了。《魏书》的不慎记载,又导致了其后史籍的记载错误,如唐代《括地志》把唐代宁州罗川县(今正宁)说为汉代的阳周县,其后的《地理志》、《通典》、《元和郡县图》等均沿用这一误载。
  以上四说,皆因没有充足的史料和考古证据,故不足以为信。之所以具有如此之说者,但因黄帝足迹曾遍布中华大地,其所到之处,皆留有遗迹和传说,人们为怀念这位中华始祖,便于其地设祠祭祀,久之,便误以为黄帝陵寝所在。
  五为陕西说。此说最为信实。汉人司马迁撰《史记》说:“黄帝崩,葬桥山。”(《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索隐云:“《地理志》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按:秦统一六国,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于今黄陵县城西北四十里(黄陵县仓村乡仓村)置阳周县,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绥德东南五十里)管辖。《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历来为治史者所信服,所以,“黄帝崩,葬桥山”一说,便为后来修史者所沿用。
  汉班固撰《汉书》载:“上郡……有黄帝祠四所。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畤。”颜畴注曰:“都,当作郡。”(《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相传为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载:“(黄帝)至于卒,还葬桥山。”“黄帝自择亡日,至七十日亡,七十日还葬于桥山。”(《列仙传·黄帝》)
  晋皇甫谧撰《帝王世纪》载:“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矣。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
  三国魏刘劭、王象撰《皇览》载:“黄帝冢,在上郡桥山上。”“黄帝葬桥山。”(《皇览》)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在《坊州中部县》条下载:“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又《史记》云:黄帝葬桥山。今陵冢尚在。大历七年置庙,开元二年敕修庙祭祀。”(《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十一·坊州·中部县》)
  北宋刘恕撰《资治通鉴外纪》载:“黄帝崩,葬桥山。”(《资治通鉴外纪》)
  北宋王存等撰《元丰九域志》在《坊州中部郡》条下载:“桥山,汉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南有桥山。《风土记》云:阳周县南有黄帝陵,在子午山。有轩辕太子陵庙。”    
  南宋罗泌撰《路史》载:“(黄帝)葬上郡阳周之桥山。”(《路史·疏仡纪·黄帝》)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纪要》载:“中部县桥山,在县治北,亦曰子午山,亦日子午岭,自庆阳府绵亘于延安西境,其南麓跨于县界。志云: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相传黄帝葬衣冠于此。汉武帝巡行朔方,还祭黄帝于桥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陕西·延安府》)
  由以上记载可见,黄帝陵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无疑。至于其他地方所记之黄帝陵,当为黄帝曾到之处,当地人为纪念黄帝的功德,立庙建祠祭祀之而已。唐人王瓘撰《广黄帝本行记》就曾说:“(黄帝)自择以戊午日升天……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而朝奉之。臣僚追慕,取几杖立庙而祭之,取衣冠置墓而守之,于是有桥山之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焉。”(《广黄帝本行记》)
  此外,由历代历朝在今黄陵县的桥山上祭祀黄帝这一事实,也可见黄帝陵就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上。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其祭祀黄帝的记载。《史记》说:“(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汉书》载:“元封元年冬十月,(汉武帝亲率大军北上)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还,祠黄帝于桥山。”(《汉书》卷六《武帝纪》)此即千百年来在黄陵所流传的“18万大军祭黄陵”。王莽代汉后,“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畤”,颜师古注曰:“桥山之上,古曰桥畤。”(《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王莽并于“地皇元年……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以前记王莽令骑都尉修治位于上郡桥山的黄帝园来看,此黄帝太初祖庙当在今桥山。《册府元龟》载:“(唐代宗)大历五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从此,在桥山祭祀黄帝,便成为一种带有国家公祭性质的政府行为。此后历代君主,都将陕西黄帝陵作为重点保护和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据现存石刻和《黄陵县志》载,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降旨,宣令坊州于黄帝陵桥山种植松柏树1413株,并抽调三户乡民,免其一切杂役赋税,专门巡查守护陵园(见轩辕内碑廊宋《圣旨碑》)。元朝泰定二年(1325)降旨,令中部县地方官切实保护黄帝陵庙(见轩辕内碑廊元《圣旨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即位之初,亲撰祭文,命重臣前往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有明一代又多次重修轩辕庙,并下令免除黄帝庙税粮(见轩辕内碑廊明《黄帝庙除免税粮记》、《轩辕黄帝庙重修记》等)。清王朝在执政的200年间,朝廷指派重臣先后21次前往中部县桥山祭祀黄帝,并5次重修或整修黄帝陵。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亲自撰书祭文,委派要员15人,前往中部县祭祀黄帝。
  由此可见,无论是史籍记载,还是历代历朝对黄帝陵的保护和祭祀,都将黄帝陵的地理概念确定在今天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上,这是毋庸争辩的事实。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