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轩辕黄帝是中华祭祀文化的先祖

丁 工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每当逢年过节,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华民众,皆有祭天、祭地、祭人之举动,特别是祭祀列宗、列祖、英烈壮士者,蔚然成风,已成为当今社会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的壮举和行为。这种行为,始于五千年前我们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他是这个祭祀文化的先行者、倡导者,是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先祖和第一人。
  众所周知,五千年前,古老的中华民族,处于原始氏族社会,过着茹毛饮血的狩猎生活,沿着黄河流域,刀耕火种,集聚着许多氏族。那是母系时代,每个氏族,是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一群人少的有几百,多的有数千,她们共同劳动,共同享受,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也没有剥削。后来由于生产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生产、生活上的需要,这些比较小的氏族就结合起来,成为大部落。在这些部落中最强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夏”,一个是“苗”。夏部落包括两个大氏族:一个是轩辕氏——黄帝;一个是神农氏——炎帝,皆为各氏族的氏族长。苗部落包括九九八十一个兄弟氏族,氏族长为蚩尤,都过着“明民共财”的文明生活。
  起初神农氏强盛,苗部落不敢欺侮夏部落。后来神农氏衰弱,夏部落就常受到苗部落的侵袭。神农氏炎帝便求拜轩辕黄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经过九九八十一次战斗,打败了苗部落,擒杀蚩尤于河北涿鹿,初兴时势,会盟奠都,振兴华夏。之后黄帝又克服炎帝梦想作联盟主的美梦,诸侯咸归轩辕。黄帝便被公推为夏部落的部落长,拥戴天下一统。他更是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置九州,得万区,所理之版图,东至海滨,西连昆仑,南及湘黔,北出幽燕,为我中华民族初步奠定了现有的疆土。
  土地是神圣的,土地是权力的代表,土地是江山社稷的象征。故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之说。无怪乎历来为保护一方疆土,有无数英雄竞折腰。民间祭祀土地,尚有对联曰:“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祥”。足见土地对人类生存之恩泽所在。据说生黄帝那天是戊巳之日,为天干第五六位,时在土日,按有土德之瑞,即土色皆黄。加之他教民刀耕火种,时播百谷草木,收获色黄,是农业的象征。华夏民族肤色微黄,教妃子嫘祖养蚕,嫘祖为他特制了黄色的缯衣。因他统一祖国疆土的功德,人们便推举他为天子,故称黄帝。
  黄帝平定天下归来,站在古老的黄河岸上,看远舟渔人急于捕捞;身旁农夫忙于耕地,想到部落子民南征北战,稼穑躬耕在陇田,民众吃黄土粮,喝黄河水,烧林中薪,住黄土窑,凡人们的吃住居行之财物,均是厚土恩泽之所赐。于是他选择在黄河与汾河之间的荣河汾阴上祭土。因当时尚无高大的建筑物,只好拎蒿草树梢为笤帚,亲手扫地堆土为高坛,来举行祭地仪式,开创了人类对祭祀文化的先河。表达了轩辕黄帝和人类对土地母亲的依赖和崇奉,也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眷恋。
  祭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荀子·政论》中讲:“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即小官小侍者为祭,大官侯王为祀。现通称为祭祀。如祭灶神为古代五祀之一。范成大《祭灶词》所谓“古传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流连,家有杯盘丰典祀”就是说的人们每年祭祀灶神,要他“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吉祥”。
  自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皇天后土之后,先后有十几位皇帝来此祭拜,祈祷后土降福佑民,以求国泰民安。祠中古有“轩辕黄帝扫地坛”碑刻;另有《历朝立庙致词实迹》,石刻记有“轩辕氏扫地为坛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泽岁举。”意思是说,从轩辕黄帝在汾阴上设坛祭祀后土始,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均在此设立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每年一次的祭祀,以求国泰民安。这种祭祀文化传承到汉代,便盖趋成制,皇帝祭后土,更成为必不可少的朝中大事。按他们的理念,把后土进而神人化,认为“后”字在甲骨文中写法有点像女子分娩时的样子,“土”字有点像母亲的乳房。在古汉语中“土”和“母”两个字的音义相同,土就是母,是地乳。后土就是最有权威,最受崇拜,至高无上的母亲,也就是母系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加之轩辕黄帝选中这块圣地祭地母,脽上位于汾、黄两河交汇处,状如一个张大的女性生殖器,传为女娲补天“抟土造人”之所。正如《后汉书·郡国志》称:“杜姜左道通神,其处建庙祠,号曰东陵圣母。汉帝因女娲功盖于世,尊为圣母”。这是“圣母”一词最早的出处,故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曾有在此立庙之仪。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冬十一月在此给后土立祠,塑有女像,称后土娘娘。每三年就要祭祀一次;自他立祠至其亡故的后元二年(前87)共26年,亲自祭祀即有八九次。并在天汉元年的一个秋天,率群臣乘坐楼船,浩浩荡荡来汾阴上祭祀后土圣母,写下了慷慨悲壮、千古绝唱的《秋风辞》,刻在秋风楼二层中,至今历历在目,实为难得之皇帝手书。
  汉武帝之后,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及东汉光武帝刘秀,也都先后十次来此祭祀后土圣母。唐玄宗李隆基祭祀后土,特诏将后土祠加以扩建,并写了《唐玄宗祀汾阴后土祠文》,用隶书书册、刻碑,保存至今。宋真宗赵恒为祀后土,诏令提前对祠庙进行全面修葺。据《河东历史大事记述》和《荣河县志》所载,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正月,宋真宗从京城出发,西出潼关,渡过渭河,开始了汾阴之行,二月底到达奉祗宫,辛酉凌晨趋向祭坛。祭祀完毕,返回奉祗宫,改奉祗宫为太宁宫,增修殿堂,设立神像,大赦天下,赐赏群臣。同时作《汾阴二圣配飨铭》碑文,并亲笔书丹。俗称萧墙碑。金元两代,由于建都较远,皇帝亲临祭祀多有不便,遂改由朝廷派员到汾阴祭拜后土祠庙。这样后土祠经历朝历代修葺扩建,成为了一个古今少有的大建筑群,内有奉祗宫、坤柔殿、寝殿、真武殿、六甲殿,五虎殿、二郎殿、元宁亭、轩辕扫土坛、唐明皇碑亭、宋真宗碑亭,大祭祀殿,秋风楼、钟楼、鼓楼、品字戏楼、山门、承天门、延禧门、东道院、西道院等二十几处,庙貌南北长1444.97米;东西宽631.68米,比现在的北京故宫面积还大,与北宋京都宫殿大致相同,可知当时后土祠的等级之高。史称“规模壮丽,同于王室”。《蒲州府志》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明清时期,为了皇家祭祀方便,就在北京建了天坛、地坛,以祭皇天后土。现从藏于祠内碑刻的宋代庙貌全图看,布局为南方北圆,以月象之;而北京天坛内外围墙均作南方北圆,以圆象月,为天地合祭,深表祭地之义。所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称“天坛渊源于万荣汾阴后土祠”。从此以后,这里变为民祭。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俗传是后土娘娘的生日)和十月初五(农耕丰收,向后土祭献),后土祠周边十村六社和秦晋鲁豫等省商旅云集,仕民景仰,庙会十天,香火不断。正如唐·李峤《汾阴行》写道:
  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祠。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旗。
  轩辕黄帝不仅开创了扫地祭土的先河,而且还祭祀过他手下有功的部臣。例如我们在陕西白水县文官乡去考察他的文臣仓颉庙时。发现庙碑刻有“黄帝敕葬仙骨利乡命享万代香烟”。因仓颉造字功德无量,积劳成疾,而先逝于黄帝,轩辕便诏示,命仓颉埋葬在生他的故乡,着后人祭祀,享受万代香烟,以示后人祭典永远怀念。所以后人又在仓颉的坟前建了仓颉庙。庙内塑有栩栩如生的仓颉像和壁画,看他神态泰然,赤身袒胸,腰围树叶,四只眼睛仰视平观,寓意了他文智超人,能洞察事物,而观形造字,非同凡人一般。我在20世纪末《轩辕黄帝》一书中曾经记述过,黄帝近侍护卫者大鸿,身强力壮,双目炯炯有神。通常作传递轩辕口谕、诏示。黄帝十分喜爱他,便将自己的妹妹素女许配他为妻。新婚不久,有一次他随黄帝在河北征战蚩尤时,因护卫黄帝中箭而阵亡。黄帝十分痛惜,亲自和妃子大臣们为他采野花、柏枝,挑拣陶马和陶罐,为大鸿准备作葬礼仪式。举行葬礼那天,祭奠特别隆重,大鸿头朝北脚朝南安放在黄土坑里,有人把陶壶里的玄酒向死者身旁淋洒,有人把五谷面装在陶罐里,放在尸体的头侧和脚下,素女含着泪把自己亲手做的祭食祀物和黎民百姓赠奠的山果、野味、兽头献在大鸿的灵前,并在坟前燃了很大一堆篝火,轩辕黄帝净身整衣亲自缓步向前,从自己腰间取下带鞘的腰弓,轻轻地放在大鸿的右手旁,哭泣着说:“大鸿啊,你没有死,你永远活在民众们的心中。”大鸿好像真没有死,真像长眠休息起来,仍会参加耕耘和战斗!这时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北朝南凌空飞去。黄帝抬头眺望,并长吁道:“子民们快看,大鸿没死,你们看,这群领头的大雁就是大鸿,明年春天还要返回来哩!”说着与大家一起用古语朗声祈祷着:
  猗与那与! (好伟大呵!又钜丽呵!)
  壮士我烈。(我们壮烈的战士。)
  自古在昔,(自古以来,)
  先民有作。(就有了助祭。)
  温朝夕,(早晚都温和恭敬的,)
  执高有恪(执行着祭祀的礼节。)
  ……
  无独有偶,我们在考察仓颉庙的时候,在黄龙寿峰寺北不远的地方,发现有个叫鸿雁岭的地方。这里山高林深。地势险要,一没建庙,二未设寺,更不能说是埋葬大鸿的坟地。但顾名思义却与大鸿随冈卫护轩辕部落安营、耕耘有关。
  祭祀是一种世界性的崇拜现象,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从宗教学,民俗学的观点看。自轩辕扫地祭土而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之一。祭祀对象从直觉的苍天、大地和人之类,演变至人格化、神化的诸神、人性偶像等等。祭祀方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知不觉中嬗变,从皇王的朝祭,演变为普通的人祭和现代式的国祭与民祭。从古代野蛮而超乎想象的血祭、人祭,至现在的普通物祭典礼,影响深远而广泛。祭祀的崇拜和信仰是复合的混合体,既有原始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印痕,也有阶级社会统治者倡导的影响,更有民间现实生活功利而实用的选择,无不与人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哲学、宗教渗透相关。
  

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帝陵基金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0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