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刘洪涛编著
刘宏基,雍州三原人。唐开国元勋,从李渊起兵,与殷开山为先锋,后率步骑兵万人,东起子午,西至临泾(今甘肃镇原)设屏障守卫。唐的安宁与刘宏基息息相关。
——选自新版《三原县志》
李靖(571—649)
字药师,京兆三原人。自幼勤奋好学,尤好读兵书。隋将韩擒虎非常常识李靖的军事才华,每与论兵,常说:“可与语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广吏部尚书牛弘说他是“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拍着自己的坐榻称赞李靖说:“卿终当坐此。”
李靖原为隋官,后归唐。武德三年(620)七月,在秦王李世民统率下,首战平息了王世充;武德四年(621)二月,受命于行军总管,亲率大军削平汉江一带称霸的肖铣。武德六年(623),再战败辅公祏,使汉水江淮以南尽归唐朝。贞观三年(629)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为行军总管,统兵10万远征突厥。为时四个月,即彻底击溃突厥,唐朝北部边境从此相对稳定,西起阴山,北至大漠从此属唐朝版图。唐太宗对李靖的战功备加称赞,晋封李靖为代国公、尚书右仆射。
李靖64岁时,因疾上书请求辞官获准。但不久吐谷浑入侵,闻朝廷需他领兵时,便不顾病老,毅然请缨。历经半载,吐谷浑举国降唐。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从此,以敦煌为枢纽的通往西亚、欧洲著名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促进了西域诸国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唐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进位开府仪同三司。病故后,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景武,诏命其坟茔依汉代卫青、霍去病两将军墓式,起冢象征突厥境内的阴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以表彰李靖生前戎马生涯的特殊功勋。
李靖在唐初辅佐李渊父子两朝,任大将军30余年,是一位有卓越军事才能、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将,兵书《李卫公问对》是他戎马生涯的总结。此外,李靖还著有兵书多种,今有清人汪宗沂据《通典》、《太平御览》辑录的《李卫公兵法》三卷。
——选自新版《三原县志》
俗语:“秦靠王翦,唐靠李靖。”李靖为唐开国之元勋。
永康陵
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葬地,位于陵前乡人民政府驻地北一公里。封土呈圆锥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86米,高7米。墓前残存文物有:华表1个,天禄(又名独角兽)1个,石狮1个(已调陕西省博物馆展出)。石刻均有明显初唐艺术特色。
李虎为北魏武将,官至太尉,封陇西郡公。死后追封唐国公。唐武德元年(618),李渊又追尊其为西景皇帝,庙号太祖,其墓属魏墓唐陵。据载,永康陵周围四十里,置陵令、陵丞,禁民葬。近年在陵北发现了一座陪葬墓——叱罗墓(李虎夫人墓)。叱罗墓志铭对辨证李虎墓的真伪,提供了可靠佐证。
献陵
唐高宗李渊葬地。址在徐木乡永和村东北。1956年8月6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
献陵封土为覆斗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20米,高21米。陵园内有石虎、石犀、华表等。石犀、石虎均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现有清康熙年间所立墓碑一通,石虎1个,华表2个,周围陪葬墓25座,分跨本县与富平县境。
——选自新版《三原县志》
唐公葬清水之说辨
李春风
陕西三原万寿原上的永康陵是北周追封的唐国公的佳城,这是众所周知的省级重点文保单位。但《丝路丛书·天水史话》却在“白沙乡李虎墓碑”的标题下,渲而染之地把甘肃清水鲁湾村出土的墓志中人说成是唐太宗的曾祖父李虎了。《史话》写道:
在清水白沙乡鲁湾村有一座隋代墓冢。墓冢里埋着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李虎的遗骨。李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今泰安县境)。生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年(公元502),卒于北周建德六年(577),享寿七十二岁。……墓冢发现于道光年间。……民国二十一年由邑绅修复墓道,補树墓碑。……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行文的时空太模糊,既说卒于北周却称作隋墓。北魏亦无“中兴”年号,建德六年也非公元574年。显然《史话》之言,源于“李虎墓碑”和《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清水县志》的误导。本来张维的《陇右金石录》对鲁湾墓志作注云:“此石民国十五年出于清水。
……此李虎与唐公李虎同名。居于清水,世仕陇右。名不书于史乘,得此是备考辑。有人乃疑其为赝鼎,非也。”可惜张维的不刊之论,不仅未被甘肃史志界认同,而且把一个名不书于史乘的死人捧为丝路风景线的亮点。对陕西的文保造成负面影响。不断有人以讹传讹。(如《人民政协报》发表的陈作义的《唐代先祖李虎》等)为了破译史疑,首先请读鲁湾出土的墓志:
大隋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慎政公上州刺史李府君之墓志铭。公讳虎,字威猛,陇西成纪人也。昔高阳氏之苗,秦将军之后。……公即魏陇西行台爵之孙,周陇东太守李宝之世子也。……起家征授仪同三司兼除秦州清水本郡太守。寻迁开府,封慎政县公,上州诸军事,上州刺史。……公春秋七十有二,以建德六年十月八日奄薨于京第。以大业二年,岁次丙寅正月朔十八日癸酉葬于秦州清水县内莎乡××里之原。……
该墓志中除名讳与唐公相同外,其他都有惊人的相异。按《唐书·高祖本纪》及诸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之祖父李虎,字文彬,北魏时仆射,封陇西郡公。西魏文帝曾赐姓大野,官至太尉,号称八大柱国之一。卒于北周初,因佐周代魏之功而被追封为唐国公,谥号襄。襄公是西凉王李暠之后。晋元熙元年(419),西凉后主李歆亡于北凉。歆子重耳逃亡南宋,后归附北魏。在弘农(今河南陕县)太守任中生李熙(即唐公李虎之祖父)。太武帝始光元年(424),金门(河南洛宁)镇将李熙调为武川(在内蒙)镇将,不久又迁居代北赵郡之昭庆(今河北隆平),生李天赐(北魏幢主、西魏赠司空)兄弟,天赐第二子李虎,随鲜卑内迁而初居同州(今陕西大荔),晚年举家定于华池县(今三原)。其第三子李暠于北周保定四年(564)袭父爵,证明唐公已卒,并葬于华池县雍南乡赵氏里(今三原县陵前镇北境)。1968年出土的“陇西襄公夫人叱罗墓志”是北周建德二年(573)由同州改穸于襄公墓侧的。证明唐公比清水李虎至少早死14年。按《唐会要》:“武德元年(618)六月二十日追尊西凉王曾孙、西凉后主之孙、宏农太守重耳之子李熙为宜简公,李熙之子天赐为琳王。咸亨五年(674)八月十五日又追尊李熙为宣皇帝,庙号献祖,葬建初陵(在赵州昭庆)。追封天赐为光皇帝,庙号懿祖,葬启运陵(在赵州昭庆)。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迫尊光皇帝次子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追尊景皇帝第三子李暠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葬兴宁陵(在京兆府咸阳县)。”
渭北的“唐十八帝王陵”都处于唐太祖永康陵的腹卵怀抱之中。《唐会要》载有唐太博士独孤及对唐太祖的评议:“太祖景皇帝以柱国之任,翼周弼魏,肇启王业,建封于唐,高祖因以为天下之号。”所以在唐太庙里,太祖李虎永享东向之尊。原永康陵植柏城百亩,封土三仞。曾派有七品陵令和从八品陵丞各一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曾题树“唐太祖永康陵”一碑。司马道上迄今仍留有不少残雕。20世纪60年代在永康陵附近的出土物除叱罗夫人墓志外,还有太祖之孙、淮安王李神通墓志,太祖同父李辨之子李和墓都证明了永康陵是唐公李虎佳城的真实性,也证明唐公的祖先出自陇西狄道,而王业起于代北,祭祀不在秦凉。
况且所有持唐公葬清水之说的作者都在自己的行文中特别提到唐公曾居太尉、柱国、国公等高位,但在清水李虎墓志里却无这些字样,又如何白圆其说。大凡墓志唯恐谀之不溢,岂有自贬官衔之理。分明错认了人!
我衷心希望在开发丝路文物资源之际,还幽魂个公道!
——选自1991年《陕西地方志》第2期
注:当我与王满羊去见李春风的时候,老师卧病在床已经一年多了。他的孙女刚刚考上大学,给这个略显贫寒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欢乐。家人把老师的《春风集》送给我后还不到一个月,老人就去世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老人那一双希望的眼,他的未竟事业只有我们这一代才会去完成。《诗经》里说“民之初生,自土漆沮。”《史记》说“黄帝铸鼎于荆山。”《帝王世纪》说大禹铸鼎于荆山。《禹贡》说禹“导汧及岐,至于荆山。”这里不仅有汉武祭鼎,还有武则天再造九鼎。这里不仅是我民族之发祥地,也是我革命之根据地。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贡献。春风老人依此曾给陕西省省长建言,希望珍视这块神圣的土地,将荆山建设好。
曳鼎歌
【唐】武则天
万岁通天元年(696),铸九鼎成。上各写本州山川物产之象,令著作郎贾膺福、殿中丞薛昌容、凤阁主事李元振、司农录事钟绍京等分题,左尚令贾元廨画。令南北卫士十余万人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入。后自制蔡州永昌鼎歌。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选自《唐会要》
注:武则天效大禹在荆山也铸九鼎,并动用十万军队令南北卫士十余万人,仗内大牛、白象曳之,自玄武门进入长安。后亲自制蔡州永品鼎歌,令官中宫女们吟唱。史称“曳鼎歌”。唐武则天是“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最重要的连接人。
黄帝功德大典/刘洪涛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