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黄帝庙概说

各地黄帝庙概说

  轩辕黄帝庙概说 

  除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庙之外,中华大地上还有许多祭祀轩辕黄帝的祠庙。这些祠庙都是炎黄子孙为了纪念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而修建的。这反映出炎黄子孙对于共同祖先的认同,以及炎黄子孙的互相认同。每一处黄帝祠庙都有值得珍视的价值。据史籍记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黄帝祠庙,除陕西省黄陵县的轩辕庙之外还有:顺天府平谷县(今北京市平谷)县北渔子山的轩辕黄帝庙(清光绪十年《顺天府志·地理志六·祠祀下》);直隶赵州旧滏阳县(今河北滏阳)的黄帝庙(民国三十年《磁县志·祠祀》);宣化府涿鹿县(今河北涿鹿)涿鹿城东阪泉上建于魏天兴年问(398—403)的黄帝祠(清乾隆二十二年《宣化府志·古迹》);绛州新绛县(今山西新绛)城东北木赞庄建于元代的黄帝庙(民国十八年《新绛县志·古迹考》);平阳府曲沃县(今山西曲沃)东北乔山中峰的轩辕庙(清光绪十八年《山西通志·平阳府》);山西阳曲县布政司前郭戬巷的黄帝庙(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祀典》);山西阳曲县阪泉山与南关的轩辕庙(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祀典》);阳城县(今山西阳城)刘善村北天坛山的轩辕庙(清同治十三年《阳城县志·方舆类》);汾州(今山西汾阳)府东北70里龙神山的黄帝庙(清乾隆三十六年《汾州府志·山川》);汾阳县(今山西汾阳)城东北故显村的轩辕庙(清康熙六十年《汾阳县志·祠庙》);襄陵县(今山西襄陵)东南赤邓村的轩辕庙(民国七年《襄陵县志·庙祠》);洪洞县(今山西洪洞)西公孙堡的黄帝庙(民国五年《洪洞县志·祠庙》);处州缙云县(今浙江缙云)的黄帝祠(清光绪三年《处州府志·祠祀志》);太平县(今黄山市)县东15里南贾村、县东南30里永固村、县北20里苏家庄的轩辕庙(清雍正三年《太平县志·祠祀》);新郑县(今河南新郑)西大隗山顶的轩辕庙,久废(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祠祀》);密县(今河南新密市)大隗镇南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27)的黄帝庙(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建置志》);宜阳县(今河南宜阳)灵山西黄帝山上的轩辕庙(清光绪七年《宜阳县志·祀典》);灵宝县(今河南灵宝市)西阳平镇北铸鼎原上建于西汉武帝时的黄帝庙,现已成废墟,仅存唐贞观年间立碑一通(《灵宝市志·古墓葬》);新津县(今四川新津)城东的轩辕庙(清道光《新津县志·寺观》);安县(今四川安县)北苏仓河南的黄帝庙(清嘉庆十七年《安县志·祠庙》);城固县(今陕西城固)西南20里的黄帝庙(清光绪四年《城固县志·祠庙》);成县(今甘肃成县)西的轩辕庙,乾隆时已圮(清乾隆六年《成县志·祀典》);正宁县(今甘肃正宁)县东的黄帝庙(民国《甘肃通志稿·庙宇·正宁县》);合水县(今甘肃合水)县东50里子午山旁的轩辕庙(民国《甘肃通志稿·庙宇·合水县》);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南的黄帝庙(《资治通鉴》卷三十八)等。这些轩辕黄帝庙宇,或存或废,或遗或圮,都是华夏儿女对黄帝这位人文初祖崇祀缅怀的历史见证。 

  又据作者实地考察,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史籍所载至今有遗存可考或新建的黄帝轩辕庙仍为数颇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河南灵宝市西20公里处阳平镇东北5里黄帝岭西端的黄帝庙;河南新安县北部石井乡荆紫山上的黄帝庙;河南新郑县西南15公里千户寨乡具茨山(今称始祖山)的轩辕庙;河北易县北15公里洪崖山上原称后山庙的黄帝庙;山西阳曲县阪泉山的黄帝庙;山西曲阳县洪危山的轩辕庙;山西高平市张庄村的黄帝庙;广州北70公里飞霞山上的黄帝庙;浙江缙云县东7公里缙云山天柱峰下的黄帝祠宇;陕西潼关县东乡阳平镇的黄帝庙;河北涿鹿县东南20公里窟窿山上的黄帝庙;甘肃庆阳西川菩萨山上的轩辕庙;北京平谷县渔子山上的轩辕庙等。这些历史遗存或新建的黄帝轩辕庙,代表了今天华夏儿女对人文始祖黄帝的崇敬与缅怀。 

  河南灵宝市西20公里处阳平镇东北5里黄帝岭西端的黄帝庙,据史籍记载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铭。历经战火乱世,庙时圮时建。明朝县令黄方见庙破败不堪,遂加以整修,并于庙后建奎阁一座。后庙复毁,明崇祯二年县令李服义重建。今天所见的黄帝庙,是在原旧有庙址的基础上重建的,呈南北坐向。 

  河南新郑县具茨山上的轩辕庙,为明代以前所建。庙坐西向东,为三间石殿,大殿全部由青石板砌成,石墙、石梁、石顶、石门、石窗,内供轩辕黄帝老年坐像一尊。门楣上刻有五帝时的象形文字,左月右日,以象征阴阳对称;门上方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题写的“人文初祖”匾额,门外立有前文化部部长贺敬之题写的“中华文明始祖”石碑一通。因为全为石材建构的原因,整个庙宇显得大气雄伟,庄严肃穆。 

  山西高平市张庄村的黄帝庙,占地约四亩左右,庙深两进,前为过庭作戏楼,左右两边为厢房,后有大殿,殿前有清嘉庆、道光年间重修黄帝庙刻石两通,分别记载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和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轩辕黄帝庙之事,碑记该村先祖们多从事纂组染彩之业,故以黄帝为始祖,建祠以祀之。庙建何时已不可晓,乾隆末年曾有重修之举,至嘉庆二十五年时,又颓败荒坍,所以鸠工庇材,缺者补之,朴者华之,使濒临破败之庙宇重生光辉。道光二十年,邑人再次募捐集资,对庙进行增修,计东西增修禅室、舞楼,下增修屏门,并补缺葺漏。 

  北京平谷县渔子山山东庄的轩辕庙,据历史文献记载始建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历经废毁,遗址尚存。现今重修后的轩辕台为仿汉风格,建于山顶之上。顺着花岗岩石阶拾级而上,首映眼帘的是高大的阙门,阙门两侧朱雀展翅,雄狮虎踞。进入阙门,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随军北征作《轩辕台》诗的石碑遗迹和《重修轩辕庙记》汉白玉石碑。正殿为重修汉代檐庑殿式建筑,廊前红柱矗立,斗拱昂然。殿内正中彩塑黄帝坐像,上悬汉篆金字巨幅“人文始祖”,两侧为伏羲、神农,迎面四幅帛书体楹联并立抱柱之上。左右厢房为展室,展有黄帝功德事迹及祭祀黄帝资料照片。每年正月十五为轩辕庙会,届时四方百姓云集,进香祭奠;各种民间花会,争相登山献艺。 

  此外,黄帝所到之处,后人便立祠宇或行宫以示纪念。缙云的黄帝祠宇和黄山的黄帝源便是较为著名者。 

  浙江缙云县缙云山天柱峰下的黄帝祠宇,坐落于鼎湖峰下,始建于东晋成帝年间,唐时称为黄帝祠宇,毁于清初,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建。现在仍在建设中的黄帝祠宇,其建筑布局依中轴线依次为人口牌坊、照水亭、玉虚宫门、黄帝祠宇、金阙寥阳宝殿、正天法轮藏殿,后三大殿均由连廊相连接。黄帝祠宇大门正中金匾“黄帝祠宇”为唐缙云县令李阳冰所篆书,左匾“人文始祖”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题写,右匾“北陵南祠”为北京大学教授文怀沙题写。祠中有神鼎与金钟,鼎高1.6米,重3000斤,上铸古篆“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八字;钟高2.1米,重5000斤,上铸“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十二字。祠宇正中有用香樟木精心雕刻的黄帝塑像一尊,四壁刻有浮雕和壁画。重建后的黄帝祠宇,气势恢弘,颇具盛唐风格。 

  黄山的黄帝源,传为黄帝栖真之地。黄山原名黟山,唐玄宗敕赐为黄山,以纪念轩辕黄帝这位人文初祖。黄帝源,曾建有轩辕古刹、轩辕行宫,与轩辕黄帝相关而命名的有黄帝坐处、黄帝采芝处、鼎湖、轩辕峰、大战岭、黄帝源大峡谷等,都是后人纪念黄帝这位始祖所为,表达了人们对黄帝的敬仰。

  黄帝陵志/陕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