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祭祀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崇拜的内涵圣人崇拜

何炳武主编


  把黄帝作为祖先和英雄来崇拜,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早期人们一种自发的心理行为,因为“在人们的胸怀中,没有什么比这种对高于自己的人产生的敬仰更高贵的感情”[1]。其后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向整个社会心理的渗透,人们在黄帝身上发掘出另外一些符合现实需要的闪光之处,使得原本自然朴素的崇拜中多了一些理性因素。
  在儒家传统思想中,“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所谓“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什么样的人可称其为圣人?历代儒家对此都有定义:
  圣人,百世之师矣。[3]
  圣人者,道之极也。[4]
  圣人为天地主,为山川主,为鬼神主,为宗庙主[5]。
  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6]。
  圣人以天道之神,体神道以设教……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测其用,自然仰观而戴服……[7]
  从中大致可以得知在儒家心目中,圣人具仁、德,行教化,沟通天地人事,恩泽百姓,地位甚至高于神灵。如果对现有文献进行爬梳,我们发现黄帝恰好具备这些特征。比如在初生之时,黄带就“有圣德,能劾百神”[8];在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时,黄帝又“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伐炎帝,杀蚩尤,终结了“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的混乱局面[9];“继位”之后,他明于天道、察于地利、辨于四方[10],“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11],“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昆虫,历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勤其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12],“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13],为体察民情寻求治道甚至派出臣下“浸行伏匿,周留(流)四国”[14];正因为“以仁义撄人之心”[15]、“明德教,谨庠序,崇仁义,立教化”[15],才能“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16],成为四帝三王的楷模。《周易·系辞下》、《论衡·奇怪篇》中直以“圣人”称黄帝,《淮南子·览冥训》中更有这样的总结性文字: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妄搏,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这就是后世对黄帝圣人政治的最完美颂扬。
  不可否认上述记载中有大量溢美之词,或者说黄帝的圣人形象是后人着力描画出来的,但这种描画必有所本;其所本,正是黄帝人文始祖的身份、盖世英雄的业绩以及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无限向往。由于黄帝是后人心目中的一代“天子”,所以这种圣人崇拜又会以圣王崇拜的形态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视黄帝为圣王的还不仅仅是儒家,先秦直至汉代,黄帝是各门各派顶礼膜拜的圣正,所谓“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只不过作为“显学”和“国教”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崇拜心理的理论依托,从而支撑起整个古代中国的圣人信仰模式。无论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还是圣人圣王崇拜,作为崇拜对象的黄帝都是历史人物而不是幻想中的神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先、英雄、圣人三位一体的黄帝始终备受尊崇、代享厚祀,并且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振兴和发展的伟大象征。
  注解:
  [1][英]托马斯·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第12页,周祖达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孟子·尽心下》。
  [3]《孟子·尽心下》。
  [4]《荀子·礼论》。
  [5]《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6]《白虎通义·圣人》。
  [7]《伊川易传》卷二《观》。
  [8]《今本竹书纪年》。
  [9]《史记·五帝本纪》。
  [10]《管子·五行》。
  [11]《韩诗外传》卷八。
  [12]《大戴礼记·五帝德》。
  [13]《国语·鲁语上》。
  [14]《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
  [15]《庄子·在宥》。
  [16]《吕氏春秋·上德》。
  [17]《大戴礼记·五帝德》。

黄帝祭祀研究/何炳武主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0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