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陵史志资料

黄帝陵史志资料

  黄帝陵史志资料 

  一、《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 

  二、《尔雅》;“山锐而高曰桥山。” 

  三、《史记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四、《史记·索隐》:“《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 

  五、《风土记》:“阳州所有黄帝陵,在子午山上。” 

  六、《路史·疏仡·黄帝》:“葬上郡阳周之桥山。” 

  七、《图书集成》;“中部县上古桥陵在城北山上。世传轩辕黄帝铸鼎成,乘龙升天,其臣取衣冠葬于此。” 

  八、《陕西通志·陵墓》:“桥山在中部县东北二里,其山形如桥,沮水环之,即黄帝葬衣冠之所。” 

  九、《陕西省续通志稿》:中部县“桥陵在城北二里桥山上,山形如桥,故名桥山,陵曰桥陵,沮水环之,黄帝葬衣冠之所”,原案云:浙江程寿筠筱亭。前知中部县,以桥陵为圣迹,恐渐倾没,将桥陵八景一一摄影、装潢成册。 

  (一) 古碑,中书“桥山龙驭”四大字,旁题“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唐奇书”。八景之一,大殿左角圮,殿门额题“德隆邃古”四字。柏柯横斜殿瓦上,如鸾翥,如凤翔,如神虬,白天飞下而藏其身。 

  (二) 大神龛,黄帝冕旒中坐,二侍者分立龛内,龛外四宰臣执笏立,二老二少。 

  (三) 一碑露立群柏中,隶书“汉武仙台”四字。 

  (四) 柏侧一亭中,竖大石碑,隶书“古轩辕黄帝桥陵”七字,题陕西巡抚毕沅谨书20余字,左题:“大清乾隆岁次丙申知中部县事董廷楷立石”十八字。碑左一小碑,亦书“桥山龙驭”四字。 

  (五) 两柏间一庑,中列碑无数,殆历代褒崇祭享时所立者。 

  (六) 居前一碑,背负巨石,石旁大柏一碑题“轩辕庙四千年古柏”八字,旁题程君名衔。 

  (七) 群小柏中一巨柏,较前柏微小,题字同。 

  (八) 侧一巨柏,不甚高而浓阴郁郁,其上书“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隶书末题曰:“桥陵八景,载在志乘,恐日就湮没,爱逐景摄影,隶书刊石,以资保存”。 

  十、《黄陵志·小序》“自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刘宋裴骃集解引曹魏缪袭等之皇览云‘在上郡’,今之中部,古隶上郡也;唐司马贞索隐又引晋太康地理志,云:‘在上郡阳周县’;古之阳周,即今中部也。然则黄帝之葬桥山与桥陵之在今中部县,其说实定于汉魏晋,距今一千五百年以前,苟无更古之异说与微实之异证,自毋庸致其疑矣,中部而有此国族元祖之陵寝,非一邑所得而私,抑且非陕西一省所得而私,盖所谓有全国性者也。夫古代帝王陵寝,前乎轩辕者,尚有羲农,然葬地所在,徒凭传说,不能如黄陵之确见正史记载也,后焉者夏商已来,既家天下,类一姓之祖莹,岂若黄陵之磅礴一气,共推元祖者乎? 

  十一、《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 

  十二、《汉书·五帝纪》:“元封元年冬十月”、“行至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还,祠黄帝于桥山,乃归甘泉”。应劭注曰:桥山“在上郡”的阳周县,有黄帝冢”。王先谦补注曰:“应注周阳文误倒”。 

  十三、《汉书·王莽传》:“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畴”,颜师古曰:“桥山之上,古曰桥畴”。王先谦补注云:“刘邠曰:都当作郡”。 

  十四、《汉书·地理志》在上郡的阳周下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莽曰上陵”。 

  十五、《太平寰宇记》“坊州中部县,姚兴于今理南十八里置中部都尉。后魏太武帝改为中部县,大统九年移理杏城,随大业三年自右城移于今理。桥山有黄帝陵,按《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引。故谓之桥山。今陵冢尚在”。 

  十六、《元一统志》:“山在县北一里,下有沮水,潜穿山底过,因名。” 

  十七、《明一统志》:“庆阳府宁州真宁县,子午山在合水县东五十里,一名桥山,南连耀州,北抵盐州,东抵延安,绵延八百余里,其在真宁县者,相传黄帝葬衣冠处,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本朝列入祀典。”又:“延安府,桥山在中部县北,下有沮水,或云:水从山底经过为桥即轩辕黄帝葬衣冠之所。桥陵,在中部县治北。世传轩辕黄帝生坊州,葬衣冠于此”。 

  十八、《清一统志》:“桥山在中部县西北”。 

  十九、《清一统志》:“黄帝陵在中部县西北桥山上。” 

  黄陵县志/黄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