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黄帝陵园有何胜迹

惠焕章,陈战鹏编著


  黄帝陵区的主要胜迹、景观包括黄帝墓冢、祭亭、汉武仙台、龙角柏、棂星门等。
  黄帝墓冢位于桥山山顶的正中,是一座坐北面南的环丘状土冢。据说最初封土于秦朝,唐代以后有所加大,但基本面貌维持至今。墓冢现高3.6米,周长48米,直径16米,面积约200平方米。墓冢四周用1.78米高的砖砌花墙环护。紧贴墓冢前面有一座砖龛,龛内立有刻写“桥山龙驭”四个大字的石碑,意为黄帝在此乘龙升天,石碑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十月九日滇南锜书”。
  碑龛的前面建有宽10米、深6.l5米的祭亭,祭亭属明清歇山型四角亭,由八根明柱支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气宇轩昂。亭子飞檐四角卷起处挂有风铃,起风之时铃声齐鸣,悦耳动听,传扬甚远。亭柱上有两副楹联,一副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另一副为“奠华夏宏大业绩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
  祭亭内立有高4.8米、宽1.2米的巨型石碑,上刻郭沫若先生1958年5月手书的“黄帝陵”三字。据说此碑曾被磨过两次,原碑为清代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古轩辕黄帝桥陵”,1942年被磨掉后刻上了蒋中正题写的“黄帝陵”,到了1963年又磨掉蒋氏手迹,刻上了郭沫若的题字。祭亭前置有供桌、祭器及鲜果、花馍等各种供品,常年红烛高照,香火不断。这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缅怀先祖功德、寄托民族情感的地方。
  再往前不远处,在陵园东南角,有l987年修复的明清结构建筑一一棂星门,典雅大方,古香古色。大门两旁是仿制的汉代石阙,门正背两面各有两条彩色琉璃龙壁画,活灵活现,生机盎然。棂星门是进出黄帝陵园的大门之一。
  棂星门的南边,距黄帝墓冢约45米处,有汉武帝刘彻当年祭祀黄帝的“祭仙台”。此台东侧立一块石碑,书刻“汉武仙台”,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池南唐锜书”。此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高达24米,是汉武帝率领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还京途中,为祭祀轩辕黄帝、祈求自己成仙而堆土夯筑成的。《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旧《中部县志》对此也有类似的记载。据说祈仙台刚修成时极高,历经两千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其封土流失很多,所以只留下了现在的规模。就是如今登台远眺,仍可望见黄陵、宜君、洛川三县之地。从风水学的角度讲,汉武仙台是保护黄帝陵的良好屏障。因为桥山盘龙岗上的黄帝陵就像龙口之珠,而南边的汉武仙台则是高高卷起的龙舌,将这颗龙珠轻轻地含在口中,即所谓“龙珠在颔”。
  在黄帝陵北边的盘龙岗,还左右对称地生有两棵“龙角柏”,树身盘旋而上,仿佛龙角—般,因此得名。这两棵柏树又叫“麻花柏”,相传系汉武帝所骑的乌龙马所为。此马本是天上一条黑龙,只因触犯天律被贬下人间,成为汉武帝南征北战的坐骑,立下了许多功劳,但它并未放弃重返天界的期望。汉武帝修筑祭仙台时乌龙马被拴在柏树上,因为它知道祭祀大典开始时天庭大门会打开,所以必须趁机返回去。时机到了,它便竭尽全力地旋转、挣扎、嘶叫,终于挣断缰绳随着一道闪光化作黑龙冲天而去,而拴它的柏树却被自下而上扭转了二十多圈,拧得就像麻花一样,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原样。 
  整个黄帝陵占地5000余亩,共有各种柏树8.2万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就达3万多棵,真可谓古柏森森,庄严肃穆。黄帝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务院列为古墓葬类第一号,这里是我们祭祀华夏民族始祖的胜地,也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场所。 

黄帝轩辕氏百谜/惠焕章,陈战鹏边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