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封子献身制陶
李延军 搜集整理
甯封子担任陶正后,对工作更加兢兢业业。他经常往返于各“聚落”的陶窑,走到哪儿,就工作在那儿,辅导在那儿,吃住在那儿,除了传授自己的经验,还认真地吸取别人的新经验,掌握火候,用水渗窑;经过多次的砂土配方试验,他不但能烧出好的红陶,彩陶,还烧出了灰陶,黑陶和特别精巧的蛋壳陶。
这天傍晚,甯封子刚与几个人装进一窑陶坯,忽然来了一位飘逸的白须老者,很有礼节地对甯封说:“甯陶正,我想为您掌火,不知能否?”甯封看他不同凡人,就同意了。
这位老人果然有本领。他轻捷地把柴放进炉膛,从陶罐中取出火种,吹了一口气,柴就跳起了金色的火苗。他把陶窑一点,立即就有五色的烟气从窑顶升起来,那红黄蓝紫青相叠相绕、蒸腾而上的奇景,吸引了很多看热闹的人。大家都把这老汉当做神人,这奇事也在人们中奔走相告。几天后,揭开窑顶一看,啊,真是少有的景象:那满窑的陶罐,陶盆,尘底瓶,个个五彩相照,好看极了。甯封子高兴地一下扑进窑内,拿起一个陶盆左看右看,又举起来欢呼。人们把这些光彩照人的陶器献给黄帝,黄帝把它们作为国宝陈列在中宫,还派人给甯封等抬来一陶缸杜康酒。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了,掌火老人的银须越来越长,再没力气掌火了,就把他的经验传授给甯封。甯封子虽然也是一把胡子的人了,还是虚心地向老人学习。在老人的指点下,甯封经过几十天的反复操作,终于也能使陶窑冒五色烟,烧出五彩缤纷的陶器了。
一日清晨,老人对甯封说,他完成了使命,该回去了,就一下没了踪影。甯封知道他去了,就对天拜了又拜。然后,自己就掌火。也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甯封忽然忘记了老人教给他的一招,怎么也烧不出五色烟了,急得他搔头转圈圈。眼看着一窑陶器要烧坏,甯封想起掌火老人的一句话:“只要心诚,专心专意为天下人办好事,就一定能烧好!”
怎样才算心诚呢?甯封子总算有了主意,用自己的身体烧。他揭开窑顶,一咬牙跳进炉火正红的陶窑。陶窑升起了比掌火老人烧窑更绚丽多彩的五色烟,甯封子在五色的烟气中高兴地上下舞蹈。五色烟升到天上,铺了一天朝霞。
等人们赶到窑场一看,烧出的彩陶果真是五彩生辉,各得相映,比掌火老人烧的还要好看十倍。再看可怜的甯封子,只剩下一堆骨灰了……真是壮丽的葬礼啊,满天的彩云都变成了一只花圈覆盖在窑上。
人们流着泪,举着火把,前护后拥地把甯封子葬在窑场北面的山上,改山名为甯北山。黄帝知道了甯封子为烧陶而死,非常挽惜,就叫仓颉把甯封子的事记在龟甲上。
轩辕黄帝传说故事/李延军选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