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遗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柏孜克里克石窟外景

作者:贾应逸编著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约40公里的木头沟水旁,距著名的高昌故城仅10公里。木头沟水曲折蜿蜒,穿越沟谷,沟谷岸高10余米,洞窟就散布在谷西绵延1公里多的峭壁上,鳞次栉比,雄伟壮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唐代《西州图志》称其为“宁戎窟”,说在“前庭县界山北廿二里宁戎谷中。峭*(左山右献)三成,临危而结极;层峦四绝,架迥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环之以清濑,云蒸霞郁,草木蒙茏。见有僧祇,久著名额”。唐代前庭县与西州同治,治所在高昌故城,山北22里的宁戎窟,应是今火焰山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这是古代高昌,即今吐鲁番地区现存洞窟数量最多、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宝库。该窟群最晚开凿于五六世纪的麴氏王朝时期。这里曾出土高昌建昌五年,即559年的《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抄本残页,当是“久著名额”了。据现存的《杨公重修寺院碑》记载,唐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使杨袭古曾于唐贞元二—六年(786-790年)时,对柏孜克里克进行了维修,在窟下造厅四所,修建廊、窟,并绿化环境,可知这里是唐代一处重要的石窟群。9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在高昌建立政权,早期信仰摩尼教,将有的洞窟改建为摩尼窟,今第38窟仍残存该教的壁画。但他们很快皈依佛教,对柏孜克里克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形成依崖凿窟与土块垒砌相结合的洞窟特点。洞窟中的塑像早已毁坏,现仅存一些斑驳不完整的壁画,大部分是回鹘高昌时期的作品。

吐鲁番壁画/贾应逸编著.—济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