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丝绸之路概述

作者:李洁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早在公元前138~前119年,西汉的外交家张骞率使团携黄金和细帛,经楼兰(今若羌一带)、龟兹(今新疆库车、疏阿姆河流域等地区)、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和大宛、康居、大月氏等国到达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西汉与乌孙结盟后,于公元前60年,置西域都护府,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以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张骞率团两次出使西域,他的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和身毒(今印度)等国进行访问。沿途的国家和地区也派使节来中原,驼铃悠悠,商旅往返络绎不绝。
  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频繁。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北魏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继之,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贾。东西方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绸之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当时丝绸之路商贾聚集地之一。
  唐朝在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各地设立了等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设立安西四镇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唐代长安(今西安)、洛阳以及其他重要都市呈现出早期国际大都会的基本风貌。
  从9世纪末~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方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但与此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重新繁荣起来。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这条东西通道,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至法国、荷兰等国,东段已到达了朝鲜半岛、日本,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通过几千年来无数贩客频繁不断的商贸往来,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丝绸无疑是中华文化中最有象征性意义的代名词。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