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石刻与岩画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陆上丝绸之路

作者:李洁





  实际上,丝绸之路这条连接绿洲之间的商队之路是人类在与严酷的自然斗争中开创的道路。由于历史变迁和地理环境的改变,除了沙漠之路这条主干线之外,丝绸之路还有许多分支线:草原之路、唐蕃古道、中印缅路、交趾道。其中的一路可以到达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而另一条经伊拉克,跨越叙利亚沙漠,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帕米拉、安都奥克等地,取海路到达罗马。在穆斯林初期的前倭马亚朝时代[1],丝绸之路从开罗通过北非沿岸西进到达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我国的造纸术从巴格达传至开罗后,一方面由意大利传入德国,一方面又由摩洛哥传入法国和英国,这正是因为丝绸之路远达伊比利亚半岛的缘故。
  连接中亚绿洲城市的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古代长安)或洛阳为出发点,途中在中国境内又分为三条,它们分别是:经中亚、天山以北草原的“草原之路”,沿途经过的主要城市有西安、陇西、天水、兰州、敦煌、啥密、乌鲁木齐、伊犁,经过原苏联境内到达罗马。经天山以南的绿洲丝路又分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西域北路”和经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西域南路”的南北两条支线。“西域南路”由敦煌出阳关西行,若羌、于阗、莎车,沿昆仑山麓过葱岭,西达大月氏(今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安息(今伊朗)、条氏(今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罗马帝国。西域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经楼兰、吐鲁番、焉耆、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再向西南在喀什与南道汇合,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西亚等。这三条线路统称“陆上丝绸之路”。
  1.汉代西北丝绸之路
  西北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张骞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横贯亚洲、非洲、欧洲的陆上通道。由于这条道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此也称为“沙漠丝绸之路”。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形成了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图1)。
  汉武帝为了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便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合被匈奴从河西地区赶到西域的大月氏[2]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建功立业的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张骞带领百余名随从从汉都长安(今西安)出发,一路西行,在途中被匈奴扣留11年,但张骞不辱使命,逃脱后辗转经大月氏,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西域的所见所闻。
  公元前119年,张骞受汉武帝之命率使团带大量的丝绸和上万头牛羊第二次出使西域,沿途访问了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者回访长安,西域各国和汉代的交往日趋频繁。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理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时期,班超[3]任西域都护,班超、班勇父子用武力夺回被匈奴所占据的西域各地,重设西域都护府。并利用东汉派遣其出使西域的机会,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巧妙地运用外交和武力手段,使50多个西域城邦国家隶属于东汉。在班超经营西域的30年里,他不仅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还于97年,派遣他的副使甘英[4]出使大秦(古罗马)。甘英虽然没有与罗马直接接触,但却是中国人首次到达地中海东岸(现希腊附近),他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西亚以及罗马的信息(图2)。这些信息为日后通商大秦和波斯湾(阿拉伯湾)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拓展了丝绸之路。166年,罗马首次派使臣王安敦来到洛阳,开启了欧洲与中国的交流之路。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为东起中国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5]或阳关[6],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丝绸之路以楼兰[7]为分岔点,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指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沿之间的东西方通道。其主要交通线为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经塔克什库尔干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今阿富汗)、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另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今波斯湾)。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北道指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沿之间的通道。该道经过的主要交通点包括经楼兰、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以及疏勒(今喀什)等。经喀什越过阿拉山脉进入中亚,或从西北越过天山进入中亚。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
  东汉明帝以后,北匈奴被迫西迁,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辟了另一条交通道路,即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经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的柳中、高昌,经焉耆与原来的北道汇合后进入中亚地区,史称“新北道”。南北朝时期,中国南北方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到益州(今四川),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8]都城,再从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从而与丝路干道汇合;或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的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交汇,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也称“青海道”。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以北的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今乌鲁木齐北),越伊犁河至碎叶均纳入中亚的道路。史料记载,唐贞观十四年,侯君集平定高昌,在其管辖地设置西州都护府,治理所在的西州各地,同年9月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9],用以抵御西突厥。安西都护府开始时只有数千兵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第二任都护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库车)。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帝国在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反叛后将安西都护府迁回高昌故地。显庆三年(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后又迁到龟兹。唐高宗改变太宗时重军事而轻行政管理的策略,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并在其辖区内的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显庆五年(660年),安西大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已包括葱岭以西的西突厥[10]、波斯[11]以东十六国,统辖八十个州。龙朔二年(662年)之后,吐蕃和唐朝在安西四镇的争夺愈演愈烈,安西四镇反复易手。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在龟兹恢复设置安西都护府。此后,安西都护府的府衙在龟兹稳定下来。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北庭都护府设立,管辖原安西大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护府只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西的地区,以抵御吐蕃对丝绸之路的北侵。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年)由于安西都护府奉召组成“安息西行营”平叛安史之乱,安西、北庭及河西、陇右驻军不足,吐蕃趁机陆续占领陇西、河西,安西都护府与唐朝的通道中断。
  虽然丝绸之路由于内乱和游牧民族的侵扰时有中断,但随着唐代经济与文化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加,以及对丝绸之路沿途的经营与管理,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贸易仍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2.西南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除了西北丝绸之路以外,连接东西方的纽带还有一条鲜为人知的“西南丝绸之路”。早在上古时期,西南各族人民出于产品交换、相互往来的需要,开辟了一条从成都地区出发,经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达中亚的商道。这条古道比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开辟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及东南的“海上丝绸之路”还要早,而且是我国西南地区与西欧、非洲距离最短的陆路交通线。
  “西南丝绸之路”使用骡子作为运输工具,将已经蜚声世界的蜀地和云南丝绸、茶叶运至印度,又转运至欧洲。这条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正好与今天的川滇、滇缅、缅印公路的走向大体一致,并且有一些路段重合在一起。它所经过的地区历史上曾分布有6个少数民族,因此,可以说这条古道在当时是一条各民族往来的走廊(图3)。
  [1]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年),661年,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都城,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他将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成为了帝国的君主。倭马亚王朝时代是阿拉伯人军事扩张的第二个高峰期。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人开始发动大规模的对外战争。8世纪中叶为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印度河,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2]大月氏:公元前2世纪以前居住在中国西北部,后迁徙到中亚地区的游牧部族。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势力强大,为匈奴劲敌。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中,或译作“禺知”、“禺氏”、“牛氏”等,后来也有译作“月支”的。公元前174年,月氏被匈奴打败,遂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小部分残众与祁连山间羌族混合,号称“小月氏”,而西迁之月氏从此被称为“大月氏”。
  [3]班超(32~102年),字仲升,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
  [4]甘英:字崇兰,生卒年不详,东汉人。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境内)、安息(即波斯帕提亚王国,今伊朗境内)等诸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目的地大秦。
  [5]玉门关,曾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6]阳关: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7]楼兰:西域古国名,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千米处。“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剩遗迹。
  [8]吐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该族为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国家,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现已与各民族融合。
  [9]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直达波斯,在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10]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突厥汗国被隋朝分裂成东西两部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最强盛时期领土面积东起金山,西到西海诸国。
  [11]波斯主要指南伊朗的地区,是伊朗在欧洲的旧称译音。全盛时期领土东至巴基斯坦,西北至土耳其及欧洲的马其顿、色雷斯,西南至埃及。波斯是众多古代文明中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但直到3世纪,这一文明才正式以波斯帝国的名号出现于历史舞台上。
  

丝绸之路的岩彩艺术/李洁著.-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