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科技资料——敦煌的医学文献
作者:刘进宝
敦煌石窟中有许多医学方面的内容,尤其在敦煌遗书中有许多珍贵的医药文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掘整理,可以丰富祖国医学的内容,填补一些领域的空白。有些甚至可以古为今用,在现代医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古本草学的新发现
“本草学”为古代的药物学,其学由来已久。现知最早的本草书为《神农本草经》,它名为古代神农氏所作,疑为汉晋间张机、华佗辈所为,计收药365种,以应周天之数。梁陶弘景复增汉魏以来名医所用药365种,并为之注,名曰《本草集注》。
《神农本草经》三卷,《本草集注》七卷,宋代以后均成亡佚之册。敦煌遗书发现之前,唐本草已属罕见,更不要说六朝本草了。
据目前研究可知,敦煌遗书中有六种古本草残卷,重要的有三种,即梁陶弘景《本草集注》,唐李勣、苏敬《新修本草》,唐孟诜《食疗本草》。
敦煌本《本草集注》,原卷被橘瑞超于1914年从敦煌劫往日本。此卷前佚数行,后均完好。卷后题“本草集注第一,序录,华阳陶隐居撰”。书题后又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辰时写了记”题记,可知其为开元写本。
《本草集注》为梁以前本草学总集,有“本草正典”之称,至初唐仍然是“名医继轨,更相祖述,罕能厘正”。敦煌残卷为其首卷,前为弘景序文,后为诸病主药,序中述及他“祖世以来,务敦方药”,“不限贵贱,皆摩踵救之”。同时,又吸收了劳动人民的医药知识,“或田舍试验之法,或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疱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他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玉石、草木、虫鱼、禽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七类,对产地、采集、炮制、煎服法、真伪鉴别等均有详细论述,如采药时间:“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其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耳。”炮制及煎服法方面,凡丸散药“先切细暴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其湿润药,如天门冬、干地黄辈,皆先切曝独捣令扁碎,……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之,即燥,小停冷乃捣之。”其论至今仍在沿用。他还指出部分药物的解毒法及服药食忌例,如“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这一宝贵经验,至今仍用于临床。
《食疗本草》残卷被斯坦因劫往英国,编号为S.0076。《新唐书·艺文志》有“孟诜《食疗本草》三卷”的记载。《证类本草》载:“《食疗本草》,唐同州刺史孟诜撰,张鼎又补其不足者八十九种并旧二百二十七条,凡三卷。”原书久佚,《证类本草》中存有其文,《本草纲目》引其药17种,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食品疗法专著。敦煌本《食疗本草》前残后缺,王国维、唐兰等据《证类本草》校考为《食疗本草》残卷。残卷共载药26种,每药都载有主治、配方、服法,后面还附有食忌、采集时月、炮制方法等,其中不少论述至今仍在临床使用。同时,该残卷对唐代外国药物的传入也有部分反映,如“石蜜,寒,右心腹胀热,口干渴,波斯者良”。
《新修本草》残卷被伯希和、斯坦因劫往法、英两国,编号为P.3714和S.4534。《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国家颁行的我国第一部药典,它收药844种,是李勣、苏敬等人在《神农本草集注》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欧洲最早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将近早900年。该书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这种图文对照的写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该书两《唐书》有著录,但中土久佚,日本尚存十余卷(卷三至五、卷十二至十五、卷十七至二十),清代傅云龙已将其模刻收入他的《纂喜庐丛书》中。敦煌本《新修本草》,据王重民先生考证为卷十、卷十七和十九两个残段,其中卷十残卷存药物30种,可补日本传本所缺。此卷朱墨杂书,背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字样,说明该书距颁发仅八年时间。
另外,P.3822号《无名本草》残卷也是很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已有学者对其进行探讨。
二、丰富的医经
据目前所知,敦煌遗书中的医经残卷有十余种,主要有《内经》、《伤寒论》、《脉经》的片断及《五脏论》、《新集备急灸经》等。
敦煌所出《内经》残卷,主要见于P.3287和P.3481。P.3287残卷的内容,散见于《素问·三部九候论》、《素问·脉要精微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之《伤寒例》、《辨脉法》;《脉经》卷一之《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卷二之《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等。现存的《黄帝内经素问》是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由王冰编次注释的,敦煌所出《内经》残卷却有武周新字,可知其书写年代当在武则天时期,即在王冰编次之前,因此,可利用敦煌遗书校勘王本,以正其缺讹。
敦煌所出《伤寒论》残卷,主要见于S.0202和S.5614。S.0202的内容与《伤寒论》辨脉法篇大致相同。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汉代问世以来,历经兵火战乱而散佚。晋代王叔和曾对其进行编次整理,宋朝林亿等人经过整理,分编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三书。金人成无己首次为《伤寒论》系统作注,成《注解伤寒论》一书。但宋本已散佚,现存的则是明清刻本。据有的学者研究,敦煌本《伤寒论》是宋代整理编次前的《伤寒论》写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伤寒论》原卷抄写本,与传世本《伤寒论》相异者约70余处。它的某些内容是今本所缺,或较今本为优,可用来校勘今本《金匮玉函经》、《伤寒论》及《注解伤寒论》。
敦煌所出《脉经》残卷,主要见于P.3287、P.3477和S.5614。P.3287残卷共149行,每行22~27字不等,该卷的部分内容亦见于《素问》、《灵枢》、《难经》、《脉经》中。写卷不但对我们研究中医的脉学理论很有启发和帮助,而且其中谈到的一些诊法、医方都是宝贵的文献资料,对于医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P.3477写本卷首有“《玄感脉经》一卷”题记,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首论三部九候脉法、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平脉早晏法;次为《脉类形状》,内容与《脉经》卷一之“持脉轻重法第六”、“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及“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等相似;最后为《阴阳逆乘伏》,仅存一行。S.5614中的“《平脉略例》一卷”有类《脉经》卷一之“持脉轻重法第六”、“平脉早晏法第二”、“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等篇的内容。此外还有论寸、关、尺三部脉象及主病的条文。
敦煌所出《五脏论》残卷,为斯坦因劫往英国,编号为S.5614,卷首有书题“《五脏论》一卷,张仲景撰”。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五脏与五官五体、人与自然相应、药性歌赋及鉴定炮制要点,为一本学医的基础读物。
残卷墨笔抄写,共83行,约1440余字。文中提及的东晋和南北朝一些医家及其著述,如葛洪、陶弘景、徐之才等,均是张仲景之后的人,但未提及孙思邈和《千金方》。据此推测,残卷可能是隋或初唐时的著作,托名张仲景以自重之。
敦煌写本《五脏论》,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五脏论》写本,它汇集了隋唐以前医药学界的一些精粹,收集了当时流行的国内外民间的一些医药经验。它以脏象为中心,并论及整体观念、病因病理、脏腑辨证、药物鉴定、常见病症的药疗等,是我国珍贵的中医药学文献。
敦煌所出《新集备急灸经》残卷,被斯坦因劫往伦敦,编号为S.2675。其卷首有“《新集备急灸经》一卷,京中李家于东市印”,卷末有“咸通二年……写记”题记,可知此乃唐人写本。我国的针灸著作,以前所见最早的是宋、元以后的刻本,敦煌写本是现如今能见到最早的原本针灸著作。它前有小序,说明本书系汇集诸家灸经,为偏远州县及交通不便之村坊草野疗治疾病参考。中为人体正面明堂图的上半身,并标注穴位名称,主治及施灸壮数等说明文字,很有实用价值。
S.6168也为一灸经残卷,它画有人体明堂图,并标明穴位名称、主治及灸法,但无书题及著者。
《敦煌古藏医灸法》残卷,据学者考证为8世纪中期的著作,比汉文《新集备急灸经》早近一个世纪,是现存最早的灸方专书。此外,敦煌遗书中还有一部古藏医临床手册——《藏医杂疗方》,其内容涉及临床各科,对诊断、药物炮制、病因病理、疗法等均有叙述。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