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LE北壁画墓半袖衫复原研究
作者:李甍 范婷婷 于振华



一、复原对象
名称:半袖衫
文物号:03LM1:1
出土地点:2003年楼兰LE西北壁画墓
发掘者: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收藏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墓葬概况
楼兰古城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敦煌之西、阿尔金山以北库鲁克塔格山之南,方圆近二十万平方公里。LE城位于楼兰古城东北约30公里。2003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LE城西北4公里雅丹高地上的一座壁画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壁画墓位于若羌县铁干里克乡东约32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0°40′,东经90°07′。壁画墓为带墓道的洞室墓,墓道长10米。墓室为前后双室,前室东西长4米、南北宽3.5米、高1.7米,似为平顶,中心凿有直径50厘米的土柱。后室进深2.8米,也为平顶,壁画绘在厚约0.5厘米的草泥墙土上。壁画墓被盗情况严重,发掘时残存的衣物都散落于墓坑内外,此次复原的半袖衫为劫后余物。1根据对墓葬形制和所见文物的分析,研究者对墓葬年代的推测基本一致,壁画墓年代大致在公元3~4世纪,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关于墓主人身份的推测众学者看法不一,张玉忠认为墓葬应是鄯善王国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合葬墓。孟凡人根据墓葬壁画资料推断此墓可能是丝绸商道上的粟特人墓葬,李青也同意此观点。2
三、半袖衫的保存现状
半袖衫的保存现状如下:
衣长88厘米,通袖宽(残)64厘米(半袖衣各部位的详细尺寸请见表1)。
衣服的左半部分保存较好,右边袖子整体、部分领子以及衣服前片右半边缺失。半袖衣上下分裁,腰间联属,下摆宽大,左袖为带有褶裥的喇叭袖。衣服大身面料为蓝色几何纹绮,里布用本色绢,内夹本色毛布衬垫。用红、淡蓝、棕、白色绢做衣袖、衣缘边饰以及腰间带饰。做工精致,针脚极细密、均匀,缝线为白色棉线。衣服两边的侧缝处有细细的褶皱,一直从腋下贯通到下摆。3衣服背面的部分蓝色绮缺损。(图1)
四、半袖衫形制的推断
此次复原的半袖衫形制较奇特,目前还未见到有相似的出土实物,且出土墓葬墓主的身份还未有定论,这对服饰的形制推断及研究造成了困难。较为可信的、可以用来和半袖衣作比对的图像见于出土此衣的壁画墓上所绘女性的服饰。LE壁画墓前室东壁上绘有6个人物形象,女性服饰与半袖衣在款式、色彩搭配、装饰上都有相似的地方:款式上都为收腰的半袖衫,袖呈喇叭状;衣服大身颜色为蓝色,红、白色作为其他部件的颜色与蓝色搭配;二者均有打结的带状饰物(图2)。因此下文会将壁画墓所绘女性的服饰作为主要参考对象,并结合其他相类图像和出土实物对半袖衣的形制进行推断。
1、右袖形制
半袖衫的左半部分除去肩部接袖子的部位稍有残损外,其他部位都保存较好,但右半部分袖子整体缺失。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4《说文解字》:“袂:袖也。”5据此可知汉代已有半袖之衣。虽然汉代文献没有描述半袖衫的具体形制,但从出土的汉代形象资料中可以见到,如1954年四川省成都市封家碾制材厂出土的东汉坐听吹笙灰陶俑,所著外衣为斜襟右衽、袖边打褶成荷叶状的半袖衫,衣外束宽腰带以固定,袖子的形制与复原半袖衫的左袖非常相似(图3)。魏晋时期的文献中也有关于半袖的记载,6据黄能馥和陈娟娟所述,半袖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服式之一,其制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隋唐时期的半臂即从此发展而来。7但笔者目前所见的魏晋时期着半袖衫的形象却不如汉代的多,倒是有一些舞女俑所著外衣的袖子也为半袖,且打褶散开,与汉代半袖衫的形制相似,惟领部结构是对襟,腰部束带固定(图4)。
因所见LE西北壁画墓所绘女性服饰及汉魏时期图像中半袖衫的袖子均左右对称,笔者推断此复原服饰的右袖应该具有跟左袖完全相同的结构形制和使用材料。
2、领部的结构
复原半袖衫的领子残缺较严重,现存的领缘是缝在大身上的,但腰部往下的部分没有缝,红色绢下面露出的本色绢是里衬,很难看出领子的完整形制。2006年12月笔者赴新疆考察时发现实物前片腰部以上的残边有细细褶皱,与两边侧缝处的褶皱形式相同,且颜色比其他部位的同色面料要鲜艳(图5)。笔者推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残边原来是被缝在里面,终日不见阳光的缘故,而残边褶皱的作用应该是与侧缝处褶皱一样,起装饰作用。褶皱残边的上下部位都存有领子残片,至此,残边处原来缝有领子的结论基本可以成立。根据这个结论,领子的大致结构已经可以描出,应该是交领结构(图6)。
由于复原物的左前片下部钉有带状花结,且有与袖子相对应的彩色缘边,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所以很明显左前片应该在外掩住右前片,那么领子的结构就应为交领右衽,且左右对称,而领子下沿止于腰部上衣下裳的联属处,可能原来是应该嵌缝于衣里的(图7)。虽然LE壁画墓所绘女性半袖衫的领子与笔者推断出的复原物领子的形制不一样,但是汉魏时期交领右衽半袖衫的图像资料还是比较多的,例如重庆化龙桥出土的婢女陶俑等(图8)。结合这些图像来看,复原物领子形制是交领右衽的可信度比较高。
3、前襟边缘处的带状花结
半袖衫腰侧缝有左右对称的两条带状饰物,大小相同,颜色有别:左侧为白色作缘,内嵌棕色;右侧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下裳所存三根皆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其中两根上下对称缝于下裳蓝色绮和红色绢拼缝处,另一根与位于拼缝处上方的带子左右对称并打成结状,但是已与半袖衫分离。根据腰部和下裳上部的带状物对称性出现的现状,笔者推断应该有另外一根形制相同的带子与下裳下部的带子配对,又下裳上部打成花结的带子的色彩都相互对应,因此缺失带子的色彩也应为白色作缘内嵌红色。
缺失带子的位置要根据下裳上部右侧带子的位置才能确定,但由于上部右侧带子已经与衣服分离,所以两根带子的固结位置就出现了疑问,笔者推测应该两种可能:
a)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带子是用来系结下裳的,故应该固定在右片侧缝处。
b)从装饰的角度考虑,带子做工精美,色彩鲜艳,打成花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那么应该固结在左片前门襟的边缘处。
从新疆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的服饰来看,服装腰部侧缝及前襟位置有带状装饰的实例确有一些,例如尼雅出土的半袖衫8(图9)以及和复原半袖衫同墓出土的绢袍(图10),而在衣襟腰部以下位置钉带子系结服饰的出土实物笔者目前还没有见到。LE西北壁画墓上所绘女性的半袖衫前襟处也有红色花结,但是花结是做好后钉在衣服上纯粹起装饰作用还是由两条带子分别钉在衣襟上系结而成,目前也无法确定,且半袖衫腰部两侧的带子如果是用来系结则长度太短,据此笔者认为半袖衫带状花结作为装饰而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此次复原品只做一件,所以笔者制作的款式取第二种推断——带子固结在左片前门襟边缘处。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推断出复原半袖衫的原貌如下:
交领右衽,上下分裁,腰间联属,收腰,下摆宽大。服装的袖子是带有大量细密褶裥的喇叭式半袖。腰间和下裳前门襟处有带状装饰物,门襟处带状饰物打成花结,衣服两边侧缝、前襟领子接缝处经过细密的褶皱处理(图11)。
五、半袖衫的复原步骤
1、材料的准备
由于现代面料与古代面料的差异,复原面料的选择上只能力求材质和颜色的接近。
面料:蓝、淡蓝、红、白、棕色绢(因为无法找到和实物大身面料相同纹样的绮,只能用蓝色绢来代替)
里料:本色绢
2、裁剪图绘制(图12)
3、工艺步骤
(1)根据绘制好的裁剪图进行裁剪
上衣正裁,大身分三片:左片,右片,后拼幅,前后片以肩线为轴连裁;袖头单独裁剪,留足褶量;领子左右对称,以后中线为轴连裁。下裳正裁,分五片,后片分三幅,左前片,右前片;前门襟彩色拼幅,装饰带子单独裁剪。里子按照大身的裁剪图裁剪。
(2)制作程序
首先,拼合上衣下裳、里子和袖子的拼幅,制作装饰带;其次,对侧缝进行烫褶定型并拼合侧缝,将彩色拼幅和装饰带分别装好;对袖子进行抽褶、熨烫定型,绱袖子;再次,将上衣下裳缝合,将里子与大身缝合;最后,对前襟接领子部位进行褶皱处理,并将领子缝合,熨烫处理,整个工艺过程结束。
六、存在的疑问与期待改进之处
在对半袖衫进行复原制作的过程中,服饰结构和工艺尚有一些疑问及待改进之处:
1、从汉晋时期半袖衫的图像来看,衣服是靠腰间系带来固定的,而复原半袖衫腰部两侧的带子用来系结则长度太短,如果下裳的带状饰物仅用作装饰之用,那么,半袖衫是勿需固定敞开穿着还是另有固定之物,尚待考证。
2、半袖衫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褶皱处理工艺,复原时侧缝和领子部位的细褶是通过用线抽褶再用熨斗加热的方法做出的,但是定形效果并不是太好,那么当时人们究竟采用的是什么手段或者设备我们现在无法得知。
3、半袖衫的接袖端口打有大量细密的褶裥,复原时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接袖端口的褶裥过大,做工不够精细。
注释:
1 张玉忠:《楼兰地区古墓葬被盗情况的调查》,《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21日第8版。
2 张玉忠:《楼兰地区古墓葬被盗情况的调查》,《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21日第8版;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
3 以上信息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提供。
4 刘熙:《释名》,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9年。
5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6 见《晋书·五行志》:“魏明帝著绣帽,披缥纨半袖,常以见直臣杨阜,谏曰:‘此礼何法服邪!’帝默然。”《晋书》卷二十七,中华书局,1974年。
7 黄能馥,陈娟娟:《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8 笔者未见过实物,图片是李肖冰《中国西域民族服饰研究》中的摹绘图,但书中未注明出土墓葬号。
西域异服: 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艺术复原研究/包铭新主编.-上海: 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