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突厥向唐朝表示归顺不久,阿姆河畔的安国(今布哈拉)国王派遣使者到达长安,拜见唐太宗。太宗对使者说:“西突厥已降,商旅可以通行了。”消息传回中亚,各国一片欢腾。商人们纷纷上路,丝路贸易又重新繁荣起来。
今天如果你到西安的博物馆参观,可以看到许多出土的唐三彩骆驼俑。唐凉州刺史郑仁泰墓出土的一尊骆驼俑,双峰上铺着椭圆形花毯,上搭木架,架上驮着装满货物的口袋,还横置着几卷丝绸。长须卷发、深目高鼻的西域商人面带笑容,昂首挺胸地牵着骆驼向着东方的中国前进,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景象。
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落后,绝大多数商队都不可能做横贯丝路的长途旅行。贸易是一站站转运的,丝绸之路沿途出现了许多地区性贸易中心。西域境内的三条干线都汇集到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是当时最主要的外贸城市。武威(凉州)是河西走廊的政治中心,唐朝的河西节度使驻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免受战乱之苦,偏安一隅,经济一直比较繁荣,中外贸易仍不断进行。唐朝初年尚未对外开放,玄奘经过武威时,看到商业已十分发达,说凉州是“河西都会”,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诗人元稹描述开元、天宝年间的凉州时写道:“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元稹虽非亲眼目睹,所说却是事实。亲身到过凉州的岑参写过:“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表明武威的人口众多和繁华。
敦煌(沙州)是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沿着天山南北的三条干线来的西域商人在这里汇集,商业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丝绸之路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画面。有一幅北周时代的商旅图,画着两个商队在桥头相遇。中国商人赶着满载货物的毛驴匆匆上桥,桥下的西域商人牵着骆驼在等待过桥。10世纪阿拉伯人的地理书《世界境域志》(Hudud al Alam)也专门提到中国的沙州,说它“位于山脉与沙漠间,是一个繁荣的地方,胜地很多,流水奔腾”。可见敦煌当时的名气之大。
来中国经商的西域商人,以波斯和中亚昭武九国最多。地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昭武九国就是汉代的康居和大宛。唐朝时九国的居民是前代从河西走廊迁居去的,以康、安、石、米、曹、何姓居多。因为中国是他们的故土,所以虽远在中亚,仍保持着中国的姓氏,以示不忘根本。唐代丝绸之路开通后,大批昭武九国商人来到中国,有的就定居下来。唐代《沙州图经》记载:贞观中,康国首领康艳典从撒马尔罕来到敦煌,家族有不少人跟随,定居下来,以后又陆续迁来许多胡人,形成一个城镇,称为石城镇,遗址在鄯善(今新疆若羌)。《新唐书》中称之为新城。阿拉伯人的《世界境域志》也记载了这个地方,称之为布尔希姆,就是粟特语“新城”之意。昭武九国的商人、手工业者、艺术家在丝绸之路上特别活跃,唐代文献、诗歌中都多次提及。唐代诗人张籍写道: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这首诗生动描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每年中国都有大量的丝绸销往西域各国,再辗转运到中亚、波斯乃至欧洲。一队队由骆驼、马匹组成的商队沿途相望,穿梭往来。安西、北庭都护府的官员将士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维护贸易和交通秩序。在丝路干线上,除了军、镇、守捉、戍等军事防御单位,还设置了许多馆驿,招待来往客商。唐朝《沙州图经》上就记载了敦煌沿途的19个驿站的里程和名称。每个驿站都有驿丞管理,备有客房和马匹。唐朝史书说:从西京长安的安远门出发,西到凉州和西域诸国,一万二千里的路程,沿途设驿站,为行人提供食宿酒肉。驿站招待过往行人的经费,有的由政府负担,有的向当地摊派。焉耆、于阗等归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后,一度负担过往公私行人的安置招待。由于客人太多,焉耆国王向唐朝诉苦,说国小人寡,实在负担不起。唐朝政府于是下令去西域的官吏随从不得使用驿站马匹,有品级的官员才能享受有酒肉的招待,这样才减轻了一些负担。开元年间,开始向过往商人征税,以维持西域行政机构的开支。
对往来商人,唐朝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西域路途遥远,无人区多,沿途常有拦路行劫的盗匪。敦煌壁画有一幅《商人遇盗图》,中心部分画着6个西域商人赶着一群满载丝绸的毛驴,在山谷中,突然遇见两个手执长刀拦路行劫的强盗。领头的胡商卸下一驮货物和一大捆丝绸,双手作揖,向强盗哀求。最后边一位商人牵着毛驴在念经,请求菩萨保佑。强盗身后的地洞中囚禁着两个在此之前遭劫的商人,愁眉苦脸,听天由命。这幅壁画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商旅生活的一个侧面。所以商人一般都走大路,望着唐朝守军的烽燧前进。在过关卡时,都要检查通行证明或身份证明。唐代的“护照”称为“过所”,凡远行的客商都要向所在地官府申请,写明本人身份、随员人数和特征、所带牲畜头数、旅行目的地和沿途经过的城镇关隘。经核实批准,发给的“过所”既是身份证,又是通行证。今天新疆博物馆收藏的两件“过所”,是唐开元二十年(732)西州商人石染典去瓜州经商返回西州使用的,上面有他经过的州、县、守捉官员的签字和经过时间。当时伊州刺史张宾的签名和“任去”二字的批语,时隔千年之后,仍然字迹清晰。想当年这位大人一天不知要批多少文书,唯独这一件保留下来,也是让他意想不到的。
当年丝路上贸易往来如此频繁,难免会有些纠纷和官司。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一件唐高昌县官员给安西都护府的报告,内容是民事纠纷。原告是一个不懂汉语的胡人,名叫禄山;被告是京师汉人,名叫绍谨。禄山指控绍谨从弓月城提取了275匹绢,用骆驼、牛和驴运往龟兹,但不见下落。二人可能事先有契约,而绍谨可能钻了空子,侵吞禄山的财物,所以禄山告上门来。这件文书反映了两个很有意义的历史事实。(一)弓月城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转运站。弓月城遗址在今新疆伊宁市西北25公里处,尚存长方形城基,周长约1400米。当年是连接北庭都护府、碎叶镇和安西都护府的重要城镇,曾发生过几次大战。由于地处要冲,自然也是丝绸贸易的中心。文书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绍谨一次提取丝绸200多匹,表明那里的贸易额和贮存量都相当大。(二)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着管理权。由于是胡人和汉人发生纠纷,西州采取慎重态度,上报安西都护府处理。可见安西都护府不但管西域的驻军防卫,也要兼管日常的民事问题。由于唐朝安西都护府的有效管理,才维护了丝绸之路的正常秩序,使中外交往和贸易都能够在军事和法律的保护下正常进行。
唐三彩
一种低温釉陶器,用白色瓷土作胎,用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两次烧制。唐三彩的釉呈黄、绿、白、赭、褐、蓝、黑等多种色彩,在烧制过程中,各种釉色互相交溶,作品绚丽多彩、灿烂多姿。唐三彩烧制于初唐高宗时期,唐玄宗开元年间极盛,烧制地点主要集中在今西安、洛阳一带。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作随葬的明器(也作冥器),其中以人物俑和动物俑塑造最精彩。人物俑中有贵妇人、文官俑、男女侍俑、胡俑、武士俑和天王俑等。动物俑包括马、骆驼、牛、羊、狗、鸡、鸭等品种。唐三彩陶塑有很多佳作,尤以人物、马、骆驼的塑造最出色,这些作品造型逼真,姿态优美,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丝路烟雨/车华玲,刘统著.-长春: 长春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