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文学全文图书 文学参考书目

天山明珠吐鲁番

作者:赵丽洁,陈淮








    
  这里有神秘莫测的大漠,有一泻千里的河流;有万顷碧波翻滚的草原,也有光怪陆离的戈壁幻景。冰川雪峰与戈壁瀚海相伴,高山湖泊依偎着一望无垠的林海,还有那绿洲深处,少数民族的靓歌劲舞与飘香美食……只有亲身经历过,你才会明白美丽辽阔的新疆风貌是何等迷人。
  吐鲁番
  吐鲁番,这个史称“高昌”、“交河”的古国,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塞重镇。由于吐鲁番盆地干热少雨,千百年前的古迹得以保全至今,吐鲁番的古城、寺庙、佛塔虽遗址犹在,但断墙残垣,致有满目苍凉之感。而那独特的气候形成的独特的景致和生活习俗,则成就了它浓浓的西域风情。
  交河古城
  从吐鲁番市区西行13公里,当我们行至雅尔乃孜沟时,眼前豁然出现一座20多米高的河心孤岛,岛上便是断壁残垣的交河古城。
  交河,是吐鲁番最古老的名称,交河城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虽经过2300年风雨摧残,但古城保存得非常完整,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至今,城内佛寺、佛塔、官署、街巷,以及民宅、作坊、藏兵壕、演兵场、寺院佛龛中菩萨泥塑都在。交河城内的布局犹如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
  一条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北端是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有安葬历代高僧的塔群。东南方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东侧有军营和民居。交河城仅有东门和南门两座城门,环岛之水是卫城屏障。河心岛四周是高30米的断崖,易守难攻。有趣的是,当地维吾尔老乡至今仍称交河古城为“雅尔城(崖儿城)”,这是当年汉语衍化而成的。
  高昌故城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区东边,维吾尔语称都护城,即“王城”之意。踏着厚厚的尘土向故城走去,只见黄土夯成的外城墙保存完整,内城墙稍矮,城内大都是土建筑,风沙的磨砾使宫城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了。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比交河古城晚将近100年。西汉政府派大批田卒到西域屯垦,始有高昌。自汉唐以来,高昌一直是连接中原、中亚和欧洲的枢纽。经贸活动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经由高昌传入内地,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高昌故城是现存的最大的西域古国城郭遗存。
  吐鲁番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75毫米,有时乌云密布,落下万道雨丝,但基本在半空就被高温蒸发了,所以这里的空气湿度常常为零。
  在吐鲁番市区以南60余公里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4.43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的世界第二大洼地。
  遗址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与唐朝长安城的形制和布局一样。外城略呈方形,占地200万平方米,夯筑的墙基厚约12米。遗址的寺庙区有寺门、场院、正殿、多层佛龛的塔基,龛中还可见到残存的彩色壁画、佛像,外城还有“坊”、“市”、遗址。内城正中偏北有一不规则的圆形小堡,与宫城中轴线上的几重殿基相对,当地称之为“可汗堡”。从现存遗址面积、保存完整的可汗堡、烽火台和佛塔,人们仍可遥想当年古城的雄伟和商贾云集,僧侣穿行的繁华之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驱车从吐鲁番市东行50公里,可以看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是吐鲁番现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画最丰富的石窟群,维吾尔语意是“有魅力有装饰的地方”。
  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是一座回鹘佛教文化艺术宝库。现存77个石窟中,有壁画约40多个,壁画总面积1200平方米,壁画内容主要以大型立佛画像为中心的《佛本生经变》故事画、佛教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以及千佛像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石窟的构筑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石窟,另一种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石窟的平面大致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类,以长方形者居多。其中,第三十三窟正面的《弟子举哀图》和《比丘举哀图》,身着民族服饰的人物造型极富个性,表情生动。
  第十六窟中的《伎乐图》、第十七窟中的《地狱变》等,除人物形象生动外、还有亭台楼阁、衣冠服饰等反映了古代回鹘人的生活,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壁画中的古回鹘文、波罗蜜文、汉文等,为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宝贵资料。
  “飞鸟千里不敢来”的火焰山
  火焰山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东西绵延90余公里,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
  火焰山可谓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山势起伏,沟壑纵横的火焰山每到盛夏,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闪闪发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以至“飞鸟千里不敢来”。在火焰山前赏景,走不上几步便会大汗淋漓,宛如置身火炉之中,沙窝里甚至可烤熟鸡蛋。
  《西游记》提到的火焰山虽然很夸张,但高温和寸草不生这些特征与火焰山的情况完全符合。虽然火焰山上高温干旱,但是其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得山腹中尚留许多沟谷,这些沟谷绿阴蔽日,流水潺潺,风景秀丽,瓜果飘香。
  堪称地下运河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古代吐鲁番人根据盆地地理特征独创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是世界上雨量最少的地方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吐鲁番虽然酷热少雨,但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每当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了潜流。为了在干热的气候下生存,当地人在地下利用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顺势自流不用动力,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目前有853条仍在使用,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
  坎儿井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滋润着吐鲁番大地,使火洲戈壁变成绿洲良田,现在,尽管吐鲁番已新修了大渠、水库,但是,仍有无数坎儿井在发挥着生命之泉的特殊作用,其中不乏百年老井。
  火洲的“桃花源”——葡萄沟
  “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也是吐鲁番叫人惊叹的地方。
  迷人的葡萄沟在火焰山一条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的峡谷中,沟的两侧山坡上虽寸草不生,但沟里却终日流淌着天山雪水,绿树成阴,藤蔓交织,硕果累累,一派旖旎风光。天山雪水沿渠穿沟而下,潺潺流水声给葡萄沟增添了生命的活力。两面山坡上,梯田层层叠叠,果树、葡萄园成片,到处郁郁葱葱。一座座晾制葡萄干的“荫房”错落排列在山坡下、农家庭院里,游人有如进入世外桃源。
  据古籍记载,葡萄沟种植葡萄瓜果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喀什哈尔、日加干、梭梭等13个品种。有的葡萄莹如珍珠,有的鲜若玛瑙,而有的绿似翡翠,令人垂涎不止。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味美多汁,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居世界之冠。
  地理知识百科
  洼地的形成
  洼地指近似封闭的比周围地面低洼的地形。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陆地上的局部低洼部分。洼地因排水不良,中心部分常积水成湖泊、沼泽或盐沼。另指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内陆盆地。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最低处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整个盆地有4050平方公里低于海平面,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洼地之一。这种洼地一般位于新生代的凹陷带上,因处于内陆地区,因此干燥剥蚀作用很强。
  地理知识百科
  火焰山的形成
  火焰山的火,来自地下煤层的自燃。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曾经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近地表较厚的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也有记载。王延德的《高昌行记》说,“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山中常有烟气涌起,而无云雾。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见禽鼠皆赤。”须知煤层自然,在新疆境内并不罕见。如今距离乌鲁木齐市42公里的硫磺沟煤田,自清代光绪年间就是“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到如今已经有100多年了。
  

沧桑大美: 丝绸之路/赵丽洁,陈淮[著];陈淮,罗小韵摄影.-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