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按照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说,地球在自转时由于内应外力的作用,于东西半球各隆起产生了一条突兀云表,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半球为中国境内的秦岭,宛如长龙绵亘于陕甘,成为天然区分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西半球则为横跨欧洲中部,天然区分法国和意大利,怀抱瑞士与奥地利,余脉又延伸至德国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
阿尔卑斯山素有“欧洲屋脊”之称,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其主峰海拔接近五千米,终年积雪,宛如一条银龙雄踞于欧洲中部,远眺碧波万顷的地中海。由于阿尔卑斯山脉雨雪充沛,故形成了大面积的冰川,仅是勃朗峰一处的冰川覆盖就达200平方公里,涵养了众多的水源。溪流纵横、湖泊如镜,形成许多幽深狭长的河谷,成为欧洲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养育了大片的原野、果园、城镇,也养育了众多的国家民族,直接催生了欧洲的文明。阿尔卑斯山脉还造就了多样的地形和气候,起伏的山坡,幽深的山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大片的草地、奇异的花卉,是欧洲名副其实的花园。这些高大的山脉自古以来便成为欧洲各国的天然屏障与分界。比如意大利和法国,奥地利与瑞士和德国,大都以阿尔卑斯山脉为界。欧洲历史上的多起战争也曾利用阿尔卑斯山脉的河谷作为通道,或出奇制胜的掩护屏障。比如,拿破仑大军便曾穿越阿尔卑斯山攻占意大利;二战时期,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更是多次穿越阿尔卑斯山进攻其他欧洲国家。
二
如同无论古今,要从中原去大西南则必须穿越秦巴大山,于是就有了古老的蜀道和今日的宝成铁路与川陕公路一样;在欧洲,无论是去南部的法国、意大利,还是去北部的德国、捷克或波兰,都必须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所以躺卧于阿尔卑斯山怀抱之中,与众多国家接壤的奥地利也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可以想见,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海运发达兴盛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若走传统的陆地,就必须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方能到达丝路终点罗马。海运发达之后,经地中海的线路更为近捷经济,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十多年前,我在考察穿越秦岭的蜀道时,曾见到有学者写文章论述,说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之中,曾发现有与蜀道形制十分接近的原始通道,也是依山傍水,也是凿石架木,这是完全可能的事情。既然有古老的丝绸之路相通,长安的丝绸便能够到达、进入罗马市场,我国洛阳和长安的汉墓中也多次出土古罗马的玻璃器皿与手工艺品。尽管没有东西方在筑路经验方面进行交流的确切记载,但同样在东西绵亘的大山中开辟道路,应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比如避险就易,比如依山临水,利用河谷等等。这也是无论中外在修筑铁路、公路中都须遵循的规律。比如,我们在穿越阿尔卑斯山时便始终沿着河谷。这里许多山峰的海拔都超过了3000米,终年不化的雪峰比比皆是,蕴含了大量雪水,冲刷出条条幽深的河谷。大都水量充沛清澈,溪流淙淙,陡峭的山崖又形成瀑布,雪线以上披满银装,雪线以下则绿树成片,随山势此起彼伏。如茵的草地四处延伸,农舍与教堂小心翼翼地点缀其间,牛羊悠闲地啃草,一切都十分和谐,浑然天成。从萨尔斯堡到当晚下榻的小城因斯布鲁克,几乎是在图画中畅游,让人不时发出惊叹,为美得醉人的风光,也为当地国家和居民对环境的保护。
三
给人留下至深印象的是气候的骤变。毕竟是3000米高的地方,又临秋季。当日下榻小镇时,阳光明媚,景物鲜明,当晚还踏着月光游逛了城中的霍夫教堂,并瞻仰了一位古代皇帝的青铜塑像。夜里却寒气袭人,几乎被冻醒。清晨起床才发现,当晚落了雪,四周的山峰全披上了皑皑银装,十分壮观。在饱览雪景之余,满车人几乎都穿上了带来的全部衣衫。幸亏大巴车带有暖气,司机是位意大利小伙,急于回家,一路勇敢加技术,沿着河谷把车开得又快又急,可以看出早先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也是一般的山区公路。之后,又沿河谷修筑了双向四车道的高速公路,桥隧相连,不时有山风卷着山岚晨雾飘过,仿佛在云雾中行驶,十分壮观。沿途我都留意,希望能够看见如同秦岭山中残存的古代先民开辟道路的遗迹,可惜全被积雪和植被所覆盖,没有发现任何遗迹。但却发现欧洲人修路十分注意保护环境,公路无论新旧,皆注重质量,多建隧洞桥梁。比如法国和意大利边境之间的隧道长11.6公里,不去破坏山体植被。必须开挖时,四周则用铁丝网保护。公路两边树木植被茂盛葱茏,越往下行,河谷便越开阔,想是因为汇纳百川,水量增大之故。两边起伏的山岭间有了大片的果园、葡萄园和牧场,黑白相间的奶牛悠闲地啃草,几头小牛在母亲身边蹭来蹭去,煞是可爱。待到中午时分,天空豁然开朗,阳光明媚灿烂,碧空晴朗如洗。回首望去,让人惊异的是阿尔卑斯山也有如同秦岭褒斜谷那样的山口。大山已被汽车甩在了身后,我们已经穿越了阿尔卑斯山,也离开了奥地利,前边已是一望无垠的意大利美丽富饶的波河平原了。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下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