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亚的广大地区,自古就有非常丰富繁多的拟兽技能。这些拟兽技能发端于图腾崇拜。夔“率百兽舞”、葛天氏“持牛尾舞八阕”、古傩中的“十二兽衣毛角”,在披着熊皮的方相氏的率领下舞蹈驱傩,都可以看作这方面的例证。随着时代变迁,慢慢集中到了几种兽的身上,其中十分多见的,一是马,一是猴,两者分别演变为马戏与猴戏。还有一则,就是狮子演艺。
但是狮子崇拜及狮子演艺对于东亚地区而言,却不是土生土长,而是外来的。它作为佛教的伴随物进入东亚,与广袤的东亚各地区的信仰与民俗发生了融合,并取代了一些地方原有的瑞兽崇拜和拟兽演艺,成为迄今为止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人气”的一种动物演艺。本文主要展示中日韩三国对于狮子演艺的文字记录和实际遗存,然后再对其源流演变作全面整理,并探究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狮子舞的发展
在中国内地的广大地区,有各种各样的狮子演艺。狮子演艺来自狮子崇拜。但所谓的狮子避邪驱鬼的说法,以及在住宅门口立一对石狮子守卫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还是较晚兴起的。周代时,人的家门口皆画虎作避邪守护之用,汉代的墓前立的也是白虎石雕。《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今人卒得病,烧皮饮之,系其衣服亦邪。”而狮子,则是后来从西域传入的。古代西域还有“狮子国”。不知怎的,原来“百兽之长”的老虎,让位于狮子。《本草释名》说:“狮为百兽长,故谓之狮。”意思是狮子是动物界的“师”长。确实,古代“师”“狮”通用,许多古籍里把狮子写作“师子”。《本草集解》载:“狮子出西域诸国,状如虎而小,黄色,亦如金色猱狗,而头大尾长……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光如电,吼声如雷……每一吼则百兽辟易……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相反,据《尔雅》等书记载,狮子却“食虎豹”,而且“虎见之而伏,豹见之而瞑”。《癸辛杂志》还记录了一段狮子与虎的佚事。在元代,有外国进贡一头狮子,头如虎,身如狗,青黑色,毫不起眼,宫中以为不像狮子,便把它牵入虎牢,老虎们见这头比自己小的动物,皆俯首帖耳不敢动弹,狮子上前玩弄虎头,虎也不敢还手(爪),由此人们得知,此乃是真狮子。
中国北方有一个传说云,狮子乃天龙九子之一,善守门,故古代一般宫殿府第门前,都要竖立一对石狮子,分别放置左右以护宅。这一传说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说狮子是“天龙”之子,龙是中国人想象的动物形象,是中华多民族糅合的图腾崇拜,说狮子是龙子,这样就把外来图腾和中国原有的图腾勾连起来了,成为中国土地上名正言顺的“神兽”、“瑞兽”。其二,用石狮子作护宅形象,这中间又有门神的因素,狮子正是在“瑞”和“猛”两点上为我国所用,护宅石狮子用的是一个“猛”字。还有一个传说是,当年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曾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把他们囚禁在边荒之地三年。一日,武帝巡察边区,边将设宴,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狮子头戴在脸上,披狮衣,集八音乐,还有武士三十余人,起舞在御前。舞者或作欢腾喜悦,或作低首相怜之状,舞技之高妙,令武帝叹为观止。武帝传胡人,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圣,四方匡伏,西凉乐伎,同沾皇恩。”武帝听罢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自此,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遂有“北狮”之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就是描写这种北方系的狮子舞,连“西凉伎”这一名称也同上述传说中的一致。这段传说证实狮子舞最初也是作为“纳供艺技”出现的。
现行的中国狮子演艺有南北两派。北狮比南狮起源得早。关于“南狮”,也有两段传说,其一,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这传说有点像唐太宗梦见钟馗命人画而贴于门上充当门神一样。另一传说源自广东佛山地区。说这个地方每年除夕,必会出现一头怪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两眼如铜铃,来去如风,嘴里不断发出“年——年——”的叫声,乡人名之为“年兽”。此年兽不伤人畜,只是到处嚼食田间蔬菜。乡民不胜其扰,乃召集村人,议定用竹篾纸料,依其形状,扎成兽头,涂以色彩,再以各种布料剪成三角形状,制成兽身,两人持而舞之,再集乡民数十,携带响器,伏在田间或桥下,当年兽出现时,群起击动响器,声震天宇,果然惊走年兽,从此不复现矣!民众看到纸扎兽头能驱走年兽,便每年制作此种兽头,于除夕夜鼓之舞之,即为“舞年”。后经乡老们讨论,认为狮子是兽类中威武而瑞祥之物,便将“舞年”改称为“舞瑞狮”。
这段传说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首先,人们对“年兽”的畏而敬之,表现了人类的一种“恶崇拜”倾向,当人类的生产力尚未达到制服自然的地步,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都取这样的态度:因惧怕而恭敬,因敬畏而祭奠。其次,人们按恶神“年兽”的样子(依其形状)制作并舞弄,竟然在驱逐年兽方面很有效,这体现了中国人“以恶驱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思想。再次,原先年兽作怪,庄稼受害,舞狮之后就解决了,表明了老百姓中间的一种“替代”思想,狮子作了年兽的替身,存其恶的外形而无恶的实质(祸害蔬菜),这就化恶为利了。在民间祭祀艺技中,这样的“化”的手段是用得很多的。
中国的狮子演艺现在主要归类于杂技。在杂技中,舞狮是单独演出。还有,便是出演于各种庆典了。除此以外,傩舞、傩戏中也能看到一些狮子的面影。贵州彝族的“撮泰吉”里的狮子形象十分朴素,与整个戏的风格一致。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寨子里,演出非常丰富的拟兽舞,其中也有狮子舞,有一则狮子舞里还表演大狮子生育小狮子,这又是瑞兽崇拜和繁育崇拜的结合。
总而言之,中国狮子舞,特别是流行于汉族人居住区的,虽也有高难度动作,但它的戏剧性一般不高。唐代曾经出现过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西凉伎”和五头狮子一同出演的场面宏大热闹的“五方狮子舞”。今天存在于全国各地的狮子演艺与唐代狮子舞相比,似乎反而有点倒退。现在一般只有一头或两头,最多加头小狮子三头,再不见红黄蓝白黑戴五色狮头、着五色装、东西南北中舞五方的大规模的“五方狮子舞”,也不见舞狮人与狮子对话的、表现思念故国情感的“西凉伎”之类。傩戏的狮子舞,多充当整个活动之前的驱鬼“净场”,包括简略形式“舞滚灯”,其戏剧性跟独立的狮子舞所差无几。倒是周边国韩国、日本,有堪与唐代齐肩的狮子演艺,其戏剧性程度也较中国现存的略高。其中韩国的与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相似。日本的,则发展的程度似更高一些,形式也更丰富一些。
每逢中国的年节,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狮子舞,这已经成为华侨们怀念祖国、怀念中华文化的一种寄托。但总的来说,这些唐人街的狮子舞,没能突破中国内地狮子舞的模式,不管是北派的或是南派的,还是杂技娱乐类的,与中国周边国韩国、日本的比较高一档次的狮子演艺相比不能同日而语。
二、韩国狮子舞的发展
韩国有相当丰富的狮子舞和狮子演艺留存,甚至有一种剧名为“狮子戏”假面戏,那就是北青狮子戏。在韩国,最早的关于狮子演艺的记载是在古代三国的新罗。新罗有所谓“乡乐五伎”,《三国史记》“杂志”里,有崔致远《乡乐杂咏》五首,其中之一的“狻猊”就是狮子舞。这里的狮子舞明显是西域系统的。日本的《信西古乐图》里,画有一幅“新罗狛”,所谓“狛”就是狮子,“新罗狛”就是新罗乡乐“狻猊”。狮子舞是由两个人钻在狮子的身子里舞弄的,后面一个人举起了前面这个人,使这头狮子看起来整个站了起来。由此可见,新罗时代的舞狮,已经有相当的技巧了。而且,新罗的狮子舞传入日本相当早,在信西入道之时就传入了。
李穑的《驱傩行》提示了傩礼中出演狮子舞的事实。这首诗后半部分第十句说“舞五方鬼踊白泽”,这就是说,在驱傩仪式结束和傩戏的最初部分,都要演出五方鬼舞和白泽。在韩国,白泽是一种神兽,又可作狮子的别称。为什么神兽又可作狮子的别称?因为狮子是以避邪动物的面貌在傩礼中出现的。故中国的傩仪、傩戏和韩国高丽末的傩礼中都屡屡出现狮子舞。
之后,明朝的董越作为中国使臣到朝鲜后写有《朝鲜赋》,说朝鲜在欢迎他而演出的“山台戏”中有狮子登场。柳得恭(1749—?)《就都杂志》记载,在属于傩礼都监的“山戏”中有狮子出现,而且是狮子木偶。金弘道(1745—?)画的《平安监司欢迎图》和《华城城役仪轨》“落成宴图”中,也有狮子舞的形象。宋晚载写于1843年的《观优戏》中也写到狮子舞。
综上所说,韩国的狮子舞从新罗时代后一直没有中断地传承下来。韩国现在的狮子舞类似于中国北方系统,保留在海西地方和岭南地方。海西地方的假面舞被称为山台剧的“海西型”。现存有狮子舞的假面戏有海西的凤山假面戏、康翎假面戏、殷栗假面戏和岭南的水营野游、统营五广大、河回别神祭等。
朝鲜半岛咸镜南道的北青地方的狮子戏,可以说是现存保留有最多古态的狮子舞。北青地方在阴历正月十四夜,各村都独自进行狮子戏表演,通宵达旦。其中,北青邑的“狮子契”、佳会面的“学契”、旧杨川面的“英乐契”最为有名。北青狮子戏的狮身是由五色布缝制的,由两个人钻进里面舞弄,另外,还有一个叫“上佐”的小和尚在前面逗弄。这也是很古老的传统,《信西古乐图》、《教训抄》里记载的来自中国的伎乐和舞乐狮子舞里,都有这样一个逗弄狮子的“狮子儿”。中国和日本现存的狮子舞里有的也有“狮子儿”。前者多打扮成武士,或叫“狮子郎”,后者也有用和尚形象的。
三、日本狮子舞的发展
日本的狮子演艺种类繁多。在神道教的“式乐”神乐中,在田游、田乐等农耕祭仪中,在正月的挨家挨户祝福的“门付艺”中,在普及全国的“风流舞”中,甚至在日本国剧能乐和歌舞伎中,皆有狮子舞活跃的影子。
日本举行的狮子舞,宗教祭祀的意味很浓。其中预祝农耕丰收、驱鬼逐疫的具有巫傩文化的内涵,精灵供养具有佛教色彩,而迎神送神、安魂镇魂又有神道教的性质。多重复合的宗教意味,与日本文化的总体特征相一致。狮子舞的娱乐、审美功能是第二位的,但亦不能忽视。
从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看,日本的狮子舞可以分作两大体系,其一是“两人操纵狮子”,即两人钻进缝制的狮子身体中进行的,多出演于神乐,故又称作“狮子神乐”。这一体系明显地与中国的狮子演艺有血缘关系,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伎乐、舞乐、散乐中的狮子演艺继承发展而来的,所以又被称为“唐狮子”。其二是“一人操纵狮子”,即一个人身上套件狮子装束,头戴狮子脸进行的。由于主要出演于风流舞中,又称“风流狮子”。“唐狮子”的追根寻源,以及中国历史上与现今的狮子舞作比较研究,无疑是有趣而有意义的,而对日本本土风格的“风流狮子”的寻根和研究,更是个有待开发的题目。
让我们先看“一人操纵狮子”。其特点是比较小型,一人操纵一头,舞者多在腰间挂太鼓,边舞边打鼓。一般三头狮子为一组,所以它的另一名称为“三匹狮子”。“三匹狮子”分别是男狮子、女狮子、中狮子。男狮子有两柄卷角,中狮子有两柄像鬼角一样的直角,女狮子则头戴宝珠。据说这三匹狮子分别代表日、月、星辰。“三匹狮子”舞的分布十分令人注目:全部集中在东日本地区,从箱根以东到东北,箱根以西一处也没有。
关于狮子舞的起源与演变,日本古籍也有不少记载,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正仓院里,至今还保留着奈良时代(710—784)伎乐中的二十四个狮子头,九个大狮子头,十五个小狮子头,其中最完整的一个,背面有“天平胜宝四年”的墨写字样,天平胜宝四年是公元752年,当时,为了供奉大佛开眼,东大寺举行了大规模的伎乐,其中首先举行的就是狮舞。平安时代(公元9世纪初到12世纪末)的风俗图卷《年中行事绘画》与《信西古乐图》中,也有十分生动的狮子舞形象。在埼玉县原马室狮子舞所在地,留存有一卷《狮子舞略缘记》的书,上注写作日期是“天正二年(1574)”,其中对于狮子舞起源的记载十分有趣。说当年有一条狐狸到“唐天竺”去,与管五谷的狮子比智慧,结果狮子输了。为了给狮子祈祷冥福,民间兴起了狮子舞。日本民间还认为,狮子也有坏的一面,只有把它坏的一面镇服了,才能利用它驱鬼逐疫,为人类造福。所以新野“雪祭”中的那额戴奇异面具的武士名“镇”,首先是为了降服狮子而设的,然后再引导狮子“镇散恶灵”。日本民间还为狮子设有“守护神”。古伊势地区的三重县桑名市太夫町的“增田神社”,即为狮子“守护神”的所在地,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增田神社做祭礼的时候,“伊势大神乐讲社”的六个小组,都要集中到增田神社,一起来做神事——舞狮子。而平时,则分散行事,到各地去巡回演出狮子舞。
总之,日本狮子舞不仅品类繁多,自成系统,而且呈多重信仰的宗教色彩。这与日本民间流行的“泛神论”俗信是一致的。
日本狮子舞不光停留在民俗艺能的层面,而且也为后起的传说戏剧样式所吸收,在能、狂言、歌舞伎中,均有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传世。我们知道,能是一种祭祀意味十分浓重的宗教悲剧。能中的《石桥》就是狮子题材的代表作,能乐的五大流派“观世”、“宝生”、“金春”、“金刚”、“喜多”都能表演《石桥》。
四、中、日、韩狮子舞的文化内涵
由于在历史上,狮与虎有过交替显隐的变化,故在后世,狮虎的形象每每有重叠互换的现象。表现在民俗演艺,如日本的狮子舞系统中就混有许多虎舞。日本宫城县气仙沼市有“浪板虎舞”,釜石市尾奇、陆前高田市根奇、熊本县的阿苏町等地也有各种名堂的虎舞。虎舞多是两个人操纵的,明显的来自中国。虎舞集中在南陆中海岸,因为虎是水手、渔民们崇敬的对象。内陆的宫城县则认为虎舞可以用来降服火神,因为这里流传着“龙从云,虎从风”的说法。熊本县的虎舞戴着虎头,穿着画有虎皮纹样的幌布,但动作形体却是模拟狮子的,因为这里有“狮假虎威”的说法。在狮子舞中有调弄狮子的“狮子郎”,虎舞中类似的人物叫“和唐内”,根据歌舞伎《国性爷合战》剧情,日本人“和唐内”曾在中国降伏老虎,用的是伊势神宫之礼。降服了老虎之后,再让虎为己所用,这正是典型的日本式思想。综上可见,日本狮子舞系列中的“老虎取代狮子”的现象,蕴涵的正是东亚广大地区曾经有过的狮子取代老虎的历史。
韩国北青狮子戏的狮身,由五种颜色的布片缝制而成,这实际上是唐代“五方狮子舞”的简略形式。本来一头狮子一种颜色,五头狮子五种颜色,如今集中在一头狮子身上,依然可以代表五方,代表对五方鬼怪的驱逐,代表保卫五方疆土,又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唐代狮子舞分两大系统,其一是“西凉伎”,其二是“五方狮子舞”。前者有白居易诗为证:“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这是一种简单情节的歌舞剧。“五方狮子舞”,为礼部太常寺所典,服装十分豪华隆重。其中“黄狮子”,非“御前”不舞,甚为尊贵,据《乐府杂录》记载,“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画衣,执红拂手”,合“太平乐”而舞,全队舞人、歌工、伴奏共一百四十人。其规模之盛大,由此一系列数目可见一二。而其名“五方”云云,则来自中国人“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思想。中国古戏曲里也有“五方神”、“五方鬼”之曲牌。在中国现代尚流行的狮子演艺中,已经看不到唐狮子舞的传统了,无论是“西凉伎”系统还是“五方狮子”系统。但在日本的青森县十和田市,流行着一种“切田神乐”,神乐中的狮子舞由五头狮子组成,场面浩大,形象豪华,称作“五方坚狮子”。日本的神乐狮子舞一般只出一到两头狮子,风流狮子舞也只有“三匹狮子”,这种“五方坚狮子”在日本是独一无二的。追根溯源,它与中国唐代的“五方狮子舞”似有承袭关系。五方狮子的主题当有五方驱鬼、守卫五方之意。日本的“五方坚”,正是“坚守五方”之谓。日本对中国唐文化的保存可谓多矣!不光是宫廷,而且还有广大民间;不光是服饰等有形文化,还有演艺等许多“无形文化”。“五方坚狮子”,正是保留在民间的“无形文化”之一例。
中、日、韩狮子舞多用于驱厄逐疫,而这正是亚洲大陆驱傩活动的主题。因此,这三个国家狮子舞身上又有着许多傩文化的身影。
五、结语
中、日、韩三国的狮子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传自西域的技能,使三个国家又多了一道文化同源的历史实证。但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中,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狮子技艺经历了许多当地化改造,表现出许多当地的风格。比较而言,韩国的更加民俗文化一点,日本的祭祀风格显然更浓重些,而中国狮子舞则更突现娱乐性一面。中国民间把狮子看作“瑞兽”,强调其祥瑞的一面,而日本,则一直将狮子看作“神兽”、“圣兽”,强调的则是神圣的一面,故中国民间演艺中的狮子更像慈祥的长者(小狮子像个调皮的孩子),更多一点人情味。日本、韩国的狮子则像个神通广大的神灵。韩国、日本的狮子技艺也有区别。在中国系狮子舞中,韩国的北青狮子戏最为古老,日本学者也认为日本现存“二人操纵狮子舞”中没有像北青狮子戏那样古老的形式。中、日、韩三国的狮子演艺的联系与区别,都是显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