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草原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 石云涛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说:“丝绸之路由横跨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路、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路以及南海路三个基本类型组成。”关于草原路路线,长泽和俊做了这样的勾画:“从华北经戈壁沙漠、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森林地、南俄草原达咸海、里海沿岸。”〔1〕他认为:“欧亚草原丝路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要道”,“据今流传于世的文献记载,最先利用的是草原路。”〔2〕欧亚大草原是地球上最宽广的芦原地带,绵延15000多公里,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多瑙河下游,经过蒙古人共和国、中国内蒙古、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和地区。
  欧亚间草原民族东西交通的路线很早就已经存在,历史上这片广阔的丰茂草原上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草原丝绸之路的开拓与游牧民族的活动、迁移和战争有关。有“西方史学之父”之称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曾经记载了公元前7世纪活跃在这个辽阔草原地带的一些游牧民族。他们的活动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这些民族被称为斯基泰民族,因此欧亚草原之路又被称为“斯基泰贸易之路”。〔3〕公元前5、6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传至遥远的希腊,便是通过欧亚间草原民族辗转传递实现的;周穆王西征的路线也是沿草原路行进。自古以来欧亚大陆北部的辽阔草原一直存在各游牧民族部落,他们的活动是草原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中西方之间经过欧亚草原的交通和交流,引起苏联、日本、法国和中国等国学者的关注,已经有不少成果。本章主要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着重研究3至6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和利用情况。
  这条道路在公元3至6世纪期间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1)魂晋;(2)五胡十六国和北魏前期;(3)北魏后期;(4)东、西魏和北周、北齐时期。本章结合中西方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此一时期草原路的利用略加探讨。
  〔1〕〔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与古代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张英莉译、见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310页。
  〔2〕〔日〕长泽和俊:《丝绸之路与古代欧亚大陆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张英莉译,见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第312页。
  〔3〕参黄时鉴:《希罗多德笔下的欧亚草原居民与草原之路的开辟》,见氏著《东西交流史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又参余太山:《希罗多德<历史>关于草原之路的记载》,见氏著《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5-123页。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