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吐谷浑之路(河南道)的利用

作者: 石云涛


  吐谷浑之路的兴起
  自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以后,古代中西交通的陆上路线,一般情况下都是过河西走廊经新疆进入葱岭以西。但是当河西走廊或其中某一段被阻塞时,或者新疆东部地区出现阻碍时,人们也往往另走他道往来于中原地区或南朝与西域之间。吐谷浑之路是此一时期的重要交通路线。〔1〕
  吐谷浑是我国东晋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吐谷浑人原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凌海市西北。西晋末,在北方民族大迁移的浪潮中,其首领吐谷浑率族人迁徙至今甘肃、青海一带。后其孙叶延(329—351年在位)建国,以祖先的名字为国号,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曾先后臣属于宋、齐、北魏。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其国势盛时,以今青海为腹地,东抵今甘肃南部、四川北部,西及今新疆若羌、且末,曾控制鄯善,并及于阗。经吐谷浑之地是南北朝时西域通南朝的主要道路,而从中原地区西行,经吐谷浑之地进入西域南道中西部,可以避开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的多事之地。
  经由青海地区西去东来的交通早已存在,据湟水流域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遗物推测,古羌族曾活动在青海东部和新疆若羌之间的交通线上。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返时,“欲从羌中归”,说明当时已存在经青海西北去西域,向东进入关中地区的道路。三国时月氏等国使节曾由此路通交蜀汉政权。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兴师北伐,“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2〕“凉州胡王”遣人投依蜀汉,必定也要经过这一地区中此路的一段。
  不过,这条通道的兴盛还是在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期间,尤其是吐谷浑立国以后。西晋灭亡以后,在南北朝对峙,中国境内多个政权存在,北方柔然崛起,彼此交通阻隔的特定时代里,特别是河西走廊和新疆东部地区成为多事之地,传统的经由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道路有时并不通畅,河西走廊的割据政权,如五凉政权的迭兴,柔然的强盛和西域诸绿洲国家有时作梗,迫使东来西往的使节、商旅和僧众不得不改走他道,因此除了从河西之路入西域外,人们便开始利用吐谷浑之路。吐谷浑之地成了一个四通八达、沟通四方的重要地区。吐谷浑之路以青海湖周围地区为中心,向东经湟水流域可通往中原,至长安、洛阳;向北越过祁连山脉,可进入河西走廊;向北偏东可到达武威,过扁都山口向北可至张掖,从青海湖西的都兰城出发,沿柴达木盆地南北两缘西行,再向北过阿尔金山隘口,可至鄯善;向南经龙涸(今四川松潘)至成都,可以和南朝相通。在南北朝文献中,这条道路又称“河南道”〔3〕。
  经吐谷浑之路往来于西域与南朝间的僧人
  吐谷浑之路对于西域诸国和南朝诸王朝来说,可以避开中原各割据政权的阻碍,因此官方使节常常利用此道。对于商旅和僧侣来说,本来政治上的对峙并不造成必然的隔阂,但也有僧人利用此道从西域至蜀地,或东下至南朝诸朝首都建康,或至南方沿海地区。出入西域,过河西入南朝的僧人通常经行凉州,由凉州经吐谷浑之路至蜀,进入南朝。自汉代以来,中西间交通一般路经西域、河西走廊东来西往。南北朝时,由于中国的分裂和政治上南北对峙的局面,西域与南朝间的往来通过中国北方中原地区遇到阻碍,河西走廊最东端的凉州(治姑臧)成为沟通西域与南朝的交通枢纽。从西域来的行人从于阗、疏勒经龟兹走北道至凉州,或经鄯善走南道至凉州。经凉州入蜀,而后东下至南朝政治中心建康。
  《高僧传》卷2记载,昙无谶,中天竺人,自罽宾至龟兹,复应沮渠蒙逊之请,至凉州。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候者,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乃锐意内典。少时,尝度流沙,至于阗国。于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师佛驮斯那,咨问道义。既而东归,于高昌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转为晋文。及北魏吞并西凉,乃南奔于宋。
  《高僧传》卷3记载,昙摩蜜多,罽宾人。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禅法。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又度流沙,进到敦煌。顷之,复适凉州。“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442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阁,……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初止中兴寺,晚憩祗洹。”昙摩蜜多于元嘉十九年(442年)卒于上寺。
  《高僧传》卷3记载,智猛从天竺取经回,“以甲子岁发天竺,同行三伴,于路无常,唯猛与昙纂俱还。于凉州出《泥洹》本二十卷。以元嘉十四年(437年)入蜀,十六年(439年)七月造传,记所游历。元嘉末,卒于成都”。
  《高僧传》卷12记载,“释慧览,姓成,酒泉人。少与玄高俱以寂观见称。览曾游西域,顶戴佛钵,仍于罽宾从达摩比丘咨受禅要。达摩曾入定往兜率天,从弥勒受菩萨戒。后以戒法授览。览还至于阗,复以戒法授彼方诸僧,后乃归。路由河南。河南吐谷浑慕延世子琼等,敬览德闻,遣使并资财,令于蜀立左军寺,览即居之。后移罗浮天宫寺。宋文帝请下都,止钟山定林寺。孝武起中兴寺,复敕令移住。京邑禅僧皆随踵受业。吴兴沈演、平昌孟顗并钦慕道德,为造禅室于寺。宋大明中卒,春秋六十余矣”。慧览从酒泉经吐谷浑之路至南朝。
  昙无谶自罽宾至龟兹,复至凉州;沮渠安阳侯西至于阗,返凉州,后至南朝;昙摩密多至龟兹,经敦煌至凉州,由凉州入蜀,沿江东下至建康。智猛从西域归,至凉州译经,由凉州入蜀,卒于南朝的成都。说明南朝刘宋时,西域的龟兹成为自西域东来,经河西走廊至凉州的要道。凉州则是西域僧人南下至南朝的中转之地,白凉州至南朝则先入蜀,而后走水路沿长江东下,可至建康。他们的行程大致皆可判断行经吐谷浑之地。
  从西域而来,进入南朝,凡文献记载过“流沙”,或入蜀,或至成都者,一般应经行吐谷浑之路。《高僧传》卷3记载,畺良耶舍,西域人,“以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太祖文皇帝深加叹异”。畺良耶舍所经沙河,可能指“吐谷浑境内的流沙,即吐谷浑树敦城至曼头城间的戈壁”〔4〕。宋京师奉诚寺僧伽跋摩,天竺人,少时出家,及长,有志东土弘教,“以宋元嘉十年,出自流沙,至于京邑”。后于“元嘉十九年(442年)随西域贾人舶还外国”。“就其起点和终点而论,他起自天竺,终于建康,则知其主要经行的是丝绸之路河南道。”〔5〕《高僧传》卷11记载,宋成都释道法,“姓曹,敦煌人,弃家入道,专精禅业,亦时行神咒。后游成都”。宋江陵释僧隐,“姓李,秦州陇西人。家世正信。隐年八岁出家,……闻西凉州有玄高法师禅慧兼举,乃负笈从之。……高公化后,复西游巴蜀,专任弘通。顷之东下,止江陵琵琶寺”。齐京师多宝寺释法颖,“姓索,敦煌人。十三出家,为法香弟子,住凉州公府寺。……元嘉末,下都止新亭寺”。也有僧人从南朝经吐谷浑之路至西域的,《高僧传》卷11记载,法献“以宋元徽三年发踵金陵,西游巴蜀,路出河南,道经芮芮,既到于阗。欲度葱岭,值栈道断绝,遂于于阗而返”。同书卷13记载,齐上定林圭释法献,“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随舅至梁州,乃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师,止定林上寺”。《续高僧传》卷29记载,释明达“以梁天监初来自西戎,至于益部”。
  自蜀地沿江东下至建康,沿水路经荆州、襄阳、江陵、江夏、庐山、扬州等地,都是佛教重镇。十六国时,慧持沿溯长江的行踪说明了这一路线。据《高僧传》卷6记载:
  释慧持者,慧远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与兄共伏事道安法师,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在襄阳遣远东下,持亦俱行。初憩荆州上明寺,后适庐山,皆随远共止。……持有姑为尼,名道仪,住在江夏。仪闻京师盛于佛法,欲下观化,持乃送姑至都,止于东安寺。……后还山。……持后闻成都地沃民丰,志往传化,兼欲观瞩峨嵋,振锡岷岫,乃以晋隆安三年辞远入蜀,远苦留不止。……行达荆州,刺史殷仲堪礼遇欣重。……遂乃到蜀,止龙渊精舍,大弘佛法。〔6〕
  慧持从襄阳东下庐山,复从江夏至建康,返庐山,又西经荆州至成都,其行踪皆沿长江溯游。按照陈良伟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时经行吐谷浑之地往来于西域和南朝间的道路,“随着西魏和北周相继控制四川,并陆续攻占洮阳、洪和、叠州、甘松、龙涸、黑水、邓至、宕昌,彻底切断吐谷浑由河南地往益州,并通过益州往建康的古代道路,河南道上从此不再见到佛教僧侣的足迹”〔7〕。
  〔1〕唐长孺、陈良伟先生对这一时期此道交通状况做过深入探讨。见唐长孺:《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见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一辑),香港中华科技(国际)出版社,1992年;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三国志》卷33《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
  〔3〕一说,曾经控制此路的西秦王乞伏炽磐曾被东晋刘裕封为河南王,其国曰河南国,故名“河南道”;一说吐谷浑之地在罗布泊的南边,刘宋曾封吐谷浑慕利延为河南王,所以史书上称“河南道”;另一说,吐谷浑位处黄河上游折曲处以南,这条路线的大部分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道”。
  〔4〕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8页。
  〔5〕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09页。
  〔6〕《高僧传》卷6《释慧持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229-231页。
  〔7〕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13页。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