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良马输入的途径余论

作者: 石云涛


  在魏晋南北朝这个动乱的时代,马为各割据政权孜孜以求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一个政权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仰赖于骑兵的作战能力。故当时有云:“马,国之武用。”〔1〕在古人观念中,马又代表祥瑞。《艺文类聚·祥瑞部》就记载了玉马、腾黄、乘黄、飞兔、龙马等被视为祥兆的马,〔2〕其中龙马便与吐谷浑良马名称相合,可以想见当中原和南朝政权得此龙马时其心理上的满足和自豪。马通过各种方式互相传播和转移,这种转移主要有互市、赐赠、贡献、战争等方式,其中通过互市与战争的手段造成良马的迁转流动数量巨大,而赐赠的数量相对有限。正如黎虎先生所指出的:“这种礼仪性的馈赠,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其数量是微不足道的。”〔3〕但不管什么方式,总的趋向是造成了域外和周边良马向中原地区的汇聚和向南方的转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周边和域外民族的马可以分为名马和良马两类,良马或称骏马。《北齐书·王纮传》记载:
  纮少好弓马,善骑射,颇爱文学……年十五,随父在北豫州,行台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俊曰:“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为是。”纮进曰:“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景奇其早慧,赐以名马。兴和中,世宗召为库直,除奉朝请。世宗暴崩,纮冒刃捍御,以忠节赐爵平春县男,赉帛七百段、绫锦五十匹、钱三万并金带骏马,仍除晋阳令。
  这一段中提到名马,又提到骏马,说明在人们观念中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互市交易和战利品大多为良马,因为这种马是大批量的输入,一般的劣马在交易中不能成交,而战马往往都是优良的骏马,所以《木兰诗》中就说“东市买骏马”。贡献礼赠和个人远途购取的马往往为名马,诸如大宛汗血马、波斯追风赤骥、吐谷浑青海骢、紫骝马、焉耆海马龙驹、蜀马、高句丽果下马等。当然战争中有时也得到对方的名马,使如前秦吕光供龟兹、北魏时万度归征西域,所获焉耆和龟兹的名马。
  从这一时期马的流动可以看出,北方政权便于获得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以及西域良马,南方始终在良马的拥有方面处于劣势,立国南方的政权“舟楫虽盛,寡于良驷”,〔4〕总是从周边输入良马,而西北和北方地区一直是其良马的主要来源,这成为人们的共识。“龙门、碣石北多马”,〔5〕自古而然。“秦西冀北,实多骏骥”,〔6〕而并州则“是劲弓良马勇士精锐之所出也”。〔7〕西域不仅是良马之渊薮,骑兵的装备也非常优良。吕光率军至西域,所见“胡便弓马,善矛槊,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人,多有中者。众甚惮之”。〔8〕在这种情况下,北方骑兵的数量和规模之大常见于史书记载,北魏时河西牧地“马至二百万匹”,“河阳常畜戎马十万匹”。〔9〕对这种优劣形势的对比,当时的人有明确认识,《宋书·周朗传》记载:“时普责百官谠言”,周朗上书分析南北方军事上的强弱形势,云:“且夫战守之法,当恃人之不敢攻。顷年兵之所以败,皆反此也。今人知不以羊追狼,蟹捕鼠,而令重车弱卒,与肥马悍胡相逐,其不能济固宜矣。汉之中年能事胡者,以马多也。胡之后服汉者,亦以马少也。既兵不可去,车骑应蓄。今宜募天下使养马一匹者,蠲一人役;三匹者,除一人为吏。自此以进,阶赏有差,边亭徼驿,一无发动。”周朗总结自汉以来对北方民族战争的经验,认为南朝军事上不及北朝,一个重要原因是马少,因此建议养马备战。在军事上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暂缓军事上的进攻。南齐时孔稚珪《上和虏表》论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策略,云:“匈奴为患,自古而然,虽三代智勇,两汉权奇,筭略之要,二途而已。一则铁马风驰,奋威沙漠;二则轻车出使,通驿虏廷……近至元嘉,多年无事,末路不量,复挑强敌,遂乃连城覆徙,虏马饮江。〔10〕他认为战胜北方强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展骑兵,进行军事上的征服。拥有大量战马是北朝军事上占据优势、南北朝最终统一于北方的原因之一。
  〔1〕〔晋〕干宝:《搜神记》卷6,中华书局,1979年,第80页。
  〔2〕《艺文类聚》卷99《祥瑞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714页。
  〔3〕黎虎:《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宋书》卷95《索虏传》,第2350页。
  〔5〕《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54页。
  〔6〕《南齐书》卷47《王融传》,第822页。
  〔7〕《晋书》卷62《刘琨传》,第1681页。
  〔8〕《晋书》卷122《吕光载记》,第3055页。
  〔9〕《文献通考》卷159,中华书局,1986年,第1386页。
  〔10〕《南齐书》卷48《孔稚珪传》,第838页。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