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名刹风物,文士题咏

作者: 石云涛


  大慈恩寺既是皇室敕修营建,又有玄奘法师住此译经,因此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寺院。它不仅因其众多名僧大德吸引诗人文士与之交游,其内外环境、风物名胜也是诗人喜欢吟咏的题材。大慈恩寺地处长安城南风景秀丽的晋昌坊,是著名的曲江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望南山,北对大明宫含元殿,东南与烟水明媚的曲江相望,西南和景色旖旎的杏园毗邻,清澈的浐河黄渠从寺前潺潺流过,“挟带林泉,各尽形胜”。据《太平广记》卷251载,曲江池“唐开元中,疏凿为胜境,南即紫云楼、芙蓉苑,西即杏园、慈恩寺。花卉环周,烟水明媚”,是长安城中第一盛景。
  唐代游赏之风甚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朝廷鼓励官员游赏。《资治通鉴》卷213记载,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二月,“癸酉,初令百官于春月旬休,选胜行乐,自宰相至员外郎,凡十二筵,各赐钱五千缗”。唐代有各种各样的节日,除了传统的节日外,皇帝的生日也令庶民百官庆祝。尤其每年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重阳(九月初九)等节日,最受重视,白帝王将相至商贾庶民,皆喜宴集曲江。
  大慈恩寺位于曲江池西北,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实证,唐代慈恩寺兴盛时,占地300多亩,由大殿、大佛殿、塔北殿、翻经院、元果院、太真院、东院、西院、浴室院等10余个院落组成,有殿房1897间,敕度僧300〔1〕,香火旺盛,园林静雅,吸引了众多达官显贵、士庶百姓和诗人寻幽赏景,“长安士庶每岁春秋游者,道路相属”〔2〕。有一则传说说明曲江一带,特别是慈恩寺风景之美:“唐太和二年,长安城南韦曲慈恩寺塔院,月夕,忽见一美妇人从三、四青衣来,绕佛塔言笑,甚有风味。回顾侍婢曰:‘白院主,借笔砚来。’乃于北廊柱上题诗……题讫,院主执烛将视之,悉变为白鹤,冲天而去。”〔3〕这就是慈恩塔院女仙《题寺廊柱》(《全唐诗》卷863)诗:
  皇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
  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远恨生。
  湖水团团夜如镜,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这当然还是唐人写的诗,传说和诗的内容都意在赞美慈恩寺周围的美景。唐代慈恩寺始终是诗人们喜欢游赏之地,四季代序,岁岁年年,都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正如李洞《题慈恩友人房》诗云:“贾生耽此寺,胜事入诗多。”(《全唐诗》卷722)这些诗是唐诗中与慈恩寺有关的诗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分。春暖花开,诗人们到此享受风和日丽、花开水远的怡人风光。苏颋《慈恩寺二月半寓言》(《全唐诗》卷74)云:
  二月韶春半,三空霁景初。献来应有受,灭尽竟无馀。
  化迹传官寺,归诚谒梵居。殿堂花覆席,观阁柳垂疏。
  共命枝间鸟,长生水上鱼。问津窥彼岸,迷路得真车。
  行密幽关静,谈精俗态祛。稻麻欣所遇,蓬箨怆焉如。
  不驻秦京陌,还题蜀郡舆。爱离方自此,回望独蹰躇。
  苏颋在开元年间曾任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按察节度剑南诸州〔4〕。这是他自蜀入京行将返蜀时作,诗表达了他对帝京的留恋,他把这种留恋之情寄寓在对慈恩寺周围美景的描写中,并把对佛理的体会巧妙地融入对景物的刻画和感悟中。此后,唐诗中不少写春游慈恩寺的诗。这些诗常常写到慈恩寺的花,可是春天的花却不能逗起诗人的愉悦,我们读到的诗常常表达的是诗人惆怅年华流逝的伤感。如姚合《春日游慈恩寺》(《全唐诗》卷500):
  年长归何处,青山未有家。赏春无酒饮,多看寺中花。
  这首诗大概写在仲春花盛之时,他一遍又一遍的观赏“寺中花”,却排解不去年华流逝、心无着落、穷困潦倒的愁苦。其他写到花的诗,大多写的是暮春晚景,如耿湋《慈恩寺残春》:“双林花已尽,叶色占残芳。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全唐诗》卷269)卢纶《同钱郎中晚春过慈恩寺》:“不见僧中旧,仍逢雨后春。惜花将爱寺,俱是白头人。”(《全唐诗》卷297)赵嘏《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竹外池塘烟雨收,送春无伴亦迟留。秦城马上半年客,潘鬓水边今日愁。气变晚云红映阙,风含高树碧遮楼。杏园花落游人尽,独为圭峰一举头。”(《全唐诗》卷549)白居易《三月三十日题慈恩寺》表达了强烈的惜春之情:“慈恩春色今朝尽,尽日裴回倚寺门。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全唐诗》卷436)
  除了写到花,有的诗则写鸟。春天是花开鸟鸣的季节,本来都是美景,但鸟和花一样勾起的是诗人的惆怅和伤感。司空曙《早春游慈恩南池》是写早春的诗:“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新柳丝犹短,轻苹叶未成。还如虎溪上,日暮伴僧行。”(《全唐诗》卷292)这首诗写到鹤,诗的基调已经在第二句中定下,即“春愁”。司空曙另一首则写黄莺,《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云:
  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始辨下将高,稍分长复促。绵蛮巧状语,机节终如曲。野客赏应迟,幽僧闻讵足。禅斋深树夏阴清,雨落空余三两声。金谷筝中传不似,山阳笛里写难成。意昨乱啼无远近,晴宫晓色偏相引。送暖初随柳色来,辞芳暗逐花枝尽。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谢朓羁怀方一听,何郎闲吟本多情。乃知众鸟非俦比,暮噪晨鸣倦人耳。共爱奇音那可亲,年年出谷待新春。此时断绝为君惜,明日玄蝉催发白。(《全唐诗》卷293)
  诗写得深情绵邈,黄莺的歌唱,没有让诗人感到优美动听,心旷神怡,却让诗人产生“明日玄蝉催发白”的惆怅。
  既然来到佛寺,诗人们吟咏中不免流露出对佛理的体会和对人生的感悟。耿湋《春日游慈恩寺寄畅当》云:“浮世今何事,空门此谛真。死生俱是梦,哀乐讵关身。远草光连水,春篁色离尘。当从庚中庶,诗客更何人。”(《全唐诗》卷268)施肩吾《观花后游慈恩寺》云:“世事知难了,应须问苦空。羞将看花眼,来入梵王宫。”(《全唐诗》卷494)前者直接宣讲人生若梦的佛理,后者则是对佛祖、佛理的倾慕。“文变染乎世情”(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上述这些诗人都活动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巨大变迁给诗人心灵以深刻影响,盛世不再,前途迷茫,令诗人们难以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即便面对慈恩寺周围的良辰美景。刘得仁《晚游慈恩寺》(《全唐诗》卷544):
  寺去幽居近,每来因鲍薇。伴僧行不困,临水语忘归。
  磬动青林晚,人惊白鹭飞。堪嗟浮俗事,皆与道相违。
  这首诗应该说写得比较愉快,但结尾仍流露出极大的遗憾。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佛教义理,诗人春游大慈恩寺,对比寺内外不同的环境,感到寺外的一切,皆与佛理不合,郑谷《慈恩寺偶题》(《全唐诗》卷676):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余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游大慈恩寺,令诗人感到“劳生扰扰”,产生了对世俗的厌憎,继而对往事的追悔,向往出家离俗的念头油然而起。
  大慈恩寺是佛家胜地,一到夏日,树木茂郁,深邃清幽;池荷新发,清香沁脾;清风徐来,凉爽宜人,因此吸引众多游人到此纳凉避暑。李远《慈恩寺避暑》诗云:“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觉清凉晚,归人满柳阴。”(《全唐诗》卷519)说明到此纳凉人数之众。有时文人相邀,相聚寺中,举行诗会。韦应物有《慈恩伽蓝清会》(《全唐诗》卷186)一诗:
  素友俱薄世,屡招清景赏。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重门相洞达,高宇亦遐朗。岚岭晓城分,清阴夏条长。
  氲氛芳台馥,萧散竹池广。平荷随波泛,回飙激林响。
  蔬食遵道侣,泊怀遗滞想。何彼尘昏人,区区在天壤。
  夏日相聚寺中,避暑纳凉成为诗人吟咏大慈恩寺的题材。在这些诗中,诗人们常常表达对大慈恩寺清凉环境的享受。刘得仁《慈恩寺塔下避暑》诗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闻虚籁,深山只此凉。僧真生我静,水淡发茶香。坐久东楼望,钟声振夕阳。”(《全唐诗》卷544)诗用“凉”字,表达了盛夏酷暑时享受到的难得的清凉。诗人身处佛寺,写夏景也能巧妙地与佛理联系起来。卢纶《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全唐诗》卷279)诗云:
  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
  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
  “尘居者”,世俗之人;“火宅”。佛教比喻烦恼的俗界,言人有情爱纠葛,如居大火燃烧的宅院之中。诗人在畅享大慈恩寺内绿树环合的清凉时,想到那些在酷暑中遭受煎熬的人们,明白了佛教“火宅”之喻,不能离俗者恰似那些酷暑中人。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愿意出离苦海的迫切心情。刘沧《夏日登慈恩寺》(《全唐诗》卷586):
  金界时来一访僧,天香飘翠琐窗凝。
  碧池静照寒松影,清昼深悬古殿灯。
  晚景风蝉催节候,高空云鸟度轩层。
  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尘机”,尘世机缘;“玄理”,幽深微妙的义理,指佛教经义。“磐”,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诗人在享受寺院里的清凉的同时,又有机会与僧人共话梵理,耳闻清扬悠远的磐鸣,于是产生了消除一切尘念的感受。李端《同苗发慈恩寺避暑》(《全唐诗》卷285):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末二句表达了对佛法的领悟,以为佛法与尘世恰如莲花和淤泥之比。刘得任《夏日游慈恩寺》诗(《全唐诗》卷544)云:
  何处消长日,慈恩精舍频。僧高容野客,树密绝嚣尘;
  闲上凌虚塔,相逢避暑人。却愁归去路,马迹并车轮。
  诗人在大慈恩寺避暑一日,产生了一种远离尘嚣之感。及至日晚欲归时,对这种清静的佛教境界产生强烈的眷恋不舍之情,面对道路上的车辙蹄印,仿佛有一种重新回归俗界尘世的感觉,不想踏上归途了。
  秋日清爽,亦出游佳时。秋天最重要的节日是重阳节。唐代对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非常重视,其俗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和赏菊等,意在驱邪避祸,延年增寿,欣赏秋景,与前代比较亦无二致。明胡震亨《唐诗谈丛》卷3云:“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酺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彩缕达於王公,粔籹不废俚贱,文人纪赏年华,概入歌咏……遇逢诸节,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后改晦日立二月朔为中和节,并称三大节……凡此三节,百官游宴……朝士词人有赋,异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唱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皇帝过重阳节,见于《全唐诗》的最早者是中宗。上官昭容等陪驾登慈恩寺塔,饮菊花酒,昭容有诗记其事,诗题为《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酒》。之后,唐睿宗、玄宗也曾在重阳日登慈恩寺塔行庆。当时诗人应制奉和,已如上述。大约在唐玄宗以前,皇帝过重阳节的地点多在大慈恩寺,例为登塔、饮菊花酒。在这些皇家诗会上写的诗,不免充满吉利祥和、歌功颂德的句子,如“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萸房陈宝席,菊蕊散花台”,“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然而自古文人悲秋,所谓“秋则悲之为气也”。诗人秋游大慈恩寺,也常生悲秋之思。我们读到了一首秋游大慈恩寺的诗,即欧阳詹《早秋登慈恩寺塔》(《全唐诗》卷349)就是一例:
  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毫端分马颊,墨点辨峨眉。
  地迥风弥紧,天长日久迟。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
  欧阳詹是一位不幸的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家境穷困。虽然作为泉州第一位赴京参加进士考试的学子,应举及第,但他没有靠山,没有援引,一生没有离开国子监四门助教这个卑微的官职。所以当他登上大雁塔,举目远望,面对繁荣的京城,想到远方的家乡,不禁悲从中来。
  大慈恩寺的冬天可能是比较冷清的,冬游大慈恩寺的诗较少,岑参《雪后与群公过慈恩寺》(《全唐诗》卷200):
  乘兴忽相招,僧房暮与朝。雪融双树湿,沙暗一灯烧。
  竹外山低塔,藤间院隔桥。归家如欲懒,俗虑向来销。
  大慈恩寺的冬景,令诗人流连忘返。一日的游览也让诗人产生俗虑销尽、一身轻松之感。
  诗人们来到大慈恩寺,寺内的花木、楼阁、禅房、竹院、钟磐、荷池无不引起诗人们吟咏的兴趣,形之于诗。
  大慈恩寺牡丹 在吟咏大慈恩寺风物的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牡丹的吟咏。
  大约从隋代起,牡丹进入长安,至唐开元年间而达于全盛。唐中叶以后,长安掀起了牡丹花热,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师尚牡丹”条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5〕唐王叡《牡丹》诗云:“牡丹妖艳孔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全唐诗》卷505)唐人观念中,牡丹是国花。刘禹锡《赏牡丹》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全唐待》卷365)牡丹是花中之王,徐夤《牡丹花》二首其二称赞牡丹,“万万花中第一流”(《全唐诗》卷708)。长安城内从皇宫到平民家中,包括寺观在内几乎无处不植牡丹。大慈恩寺内多植名贵花草,因而常有王公贵族、诗人文士到寺院进香赏花。寺中牡丹花以“早、新、奇、多”闻名长安,这里培育的紫牡丹、白牡丹、浑红牡丹、姚黄牡丹、魏紫牡丹都是花之珍品。康骈《剧谈录》卷下“慈恩寺牡丹”条载一故事,说明大慈恩寺牡丹之受人喜爱:
  京国花卉之晨,尤以牡丹为上。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慈恩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及五六百朵,繁艳芬馥,近少伦比。有僧思振常话:会昌中,朝士数人寻芳,遍诣僧室,时东廊院有白花可爱,相与倾酒而坐,因云牡丹之盛,盖亦奇矣。然世之所玩者,但浅红深紫而已,竟未识红之深者。院主老僧微笑曰:“安得无之,但诸贤未见尔。”于是从而诘之,经宿不去,云:“上人向来之言,当是曾有所见,必希相引,寓目春游之愿足矣。”僧但云“昔于他处一逢,盖非辇彀所见”。及旦,求之不已,僧方露言曰:“众君子好尚如此,贫道又安得藏之。今欲同看此花,但未知不泄于人否?”朝士作礼而誓云:“终身不复言之。”僧乃自开一房,其间施设幡像,有板壁遮以旧幕,幕下启开而入,至一院,有小堂两间,颇甚华洁,轩无栏槛,皆是柏材。有殷红牡丹一窠,婆娑几及千朵。初旭才照,露华半杯,浓姿半开,炫耀心目,朝士惊赏留恋,及暮而去。僧曰:“予保惜栽培近二十年矣,无端出语,使人见之,从今已往,未知何如耳。”信宿,有权要子弟,与亲友数人同来,入寺至有花僧院,从容良久,引僧至曲江闲步,将出门,令小仆寄安茶笈,裹以黄帕,于曲江岸藉草而坐。忽有弟子奔走而来云:“有数十人入院掘花,禁之不止。”僧颔首无言,唯自吁叹。坐中但相践而笑。既而却归至寺门,见以大畚盛花,舁而去。取花者因谓僧曰:“窃知贵院旧有名花,宅中咸欲一看,不敢预有相告,盖恐难於见荙。适所寄笼子中有金三十两,蜀茶二斤,以为酬赠。”〔6〕
  故事着意渲染了慈恩寺特丹之美、品种之多,长安人爱花心情之强烈。
  唐人重上巳节,上巳是长安人小游玩赏的重要节日。三月上巳,已值暮春,长安城牡丹盛开,赏牡丹成为长安人一大雅事。暮春三月是赏牡丹的最佳时节,大慈恩寺是人群聚集之处。钱易《南部新书》丁部记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奔走车马。慈恩寺、元果院牡丹先于诸牡丹半月开,太真院牡丹后于诸牡丹半月开。”〔7〕此时长安城里车水马龙,人们争相观赏。唐诗中以牡丹为题的诗作不胜枚举,其中与大慈恩寺有关的,最有名的就是裴潾作《白牡丹》(一作《长安牡丹》,《全唐诗》卷507),云: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8〕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52记载:“长安三月十五日,两街看牡丹甚盛。慈恩寺、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开最后。(裴)潾作《白牡丹》诗题壁间。大和中,(文宗)驾幸此寺,吟玩久之,因令宫嫔讽念。及暮归,则此诗满六宫矣。”大慈恩寺白牡丹是本寺僧人培植的,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6记载,慈恩寺白牡丹“是法力上人手植”〔9〕。裴潾,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文宗大和中官至刑部、兵部侍郎。据钱易《南部新书》记载:“裴潾赋《白牡丹》,题于佛殿东颊唇壁之上。”佛殿东颊唇壁是比较偏僻的所在,此诗当是裴潾贫贱时所写。白牡丹为牡丹中品格低贱者,诗人以白牡丹自喻其操持的洁白无瑕,如玉杯承白露;而云月光下白牡丹无人欣赏,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深意。无独有偶,白居易也有《白牡丹》一首,可能也是咏大慈恩寺白牡丹而作,诗云:“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全唐诗》卷438)表达的也是遭受冷落、仕途失意的情怀。权德舆作有《和李中丞慈恩寺清上人院牡丹花歌》(《全唐诗》卷327)也托物寓意,以花喻人:
  澹荡韶光三月中,牡丹偏自占春风。
  时过宝地寻香径,已见新花采故丛。
  曲水亭西杏园北,浓芳深院红霞色。
  擢秀全胜珠树林,结根幸在春莲城。
  艳蕊鲜房次第开,含烟洗露照苍苔。
  庞眉依林禅僧起,轻翅萦枝舞蝶来。
  独坐南台时共美,闲行古刹情何已。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诗并不刻意画牡丹之美,而是着力咏叹其芬芳品格,以喻君子。与后世咏花喜歌咏“岁寒三友”“四君子”不同,唐人赞美牡丹,取其芬香馥郁,象征君子品格的高尚。
  大慈恩寺南池荷花 荷花是佛教中圣物,佛寺中多有种植,从唐诗中可知大慈恩寺南池种植有荷花。韦应物《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全唐诗》卷193)写秋天衰荷,云:
  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韦应物《慈恩精舍南池作》(《全唐诗》卷192)云:
  清境岂云远,炎氛忽如遗。重门布绿荫,菡萏满广池。
  石发散清浅,林光动涟漪。缘崖摘紫房,扣槛集灵龟。
  积喧忻物旷,耽玩觉景驰。明晨复趋府,幽赏当反思。
  其中有“菡萏满广池”之句,池即南池,菡萏即荷花。贾岛曾住宿慈恩寺,其《宿慈恩寺郁公房》诗云:“病身来寄宿,自扫一床闲。反照临江磬,新秋过雨山。竹阴移冷月,荷气带禅关。独住天台意,方从内请还。”(《全唐诗》卷573)其中写到“荷气”,说明时值秋天,大慈恩寺南池的荷香依然飘至室内,沁人心脾。
  大慈恩寺杏花 大慈恩寺有杏园,杏树花开时节,如雪如云的杏花特别惹人喜爱。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霁后慈恩寺杏园看花同用花字口号》(《全唐诗》卷326)云:
  杏林微雨霁,灼灼满瑶华。左掖期先至,中园景未斜。
  含毫歌白雪,藉草醉流霞。独限金闺籍,支颐啜茗花。
  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试进士,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为题,可见慈恩寺杏园和杏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一年应进士举者皆以此为题赋诗,检索得如下作品:
  李君何《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466):
  春晴凭水轩,仙杏发南园。开蕊风初晓,浮香景欲暄。
  光华临御陌,色相封空门。野雪遥添净,山烟近借繁。
  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况值新晴日,芳枝度彩鸳。
  周弘亮《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466):
  江亭闲望处,远近见秦源。古寺迟春景,新花发杏园。
  萼中轻蕊密,枝上素姿繁。拂雨云初起,含风雪欲翻。
  容辉明十地,香气遍千门。愿莫随桃李,芳菲不为言。
  陈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466):
  曲江晴望好,近接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林发杏花。
  映云犹误雪,煦日欲成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
  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芳景堪游处,其如惜物华。
  曹著《曲汀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466):
  渚亭临净域,凭望一开轩。晚日分初地,东风发杏园。
  异香飘九陌,丽色映千门。照灼瑶华散,葳蕤玉露繁。
  未教游妓折,乍听早莺喧。谁复争桃李,含芳自不言。
  沈亚之《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全唐诗》卷493):
  曲台晴好望,近接梵王家。十亩开金地,千株发杏花。
  带云犹误雪,映日欲欺霞。紫陌传香远,红泉落影斜。
  园中春尚早,亭上路非赊。芳景偏堪赏,其如积岁华。
  这些临场发挥的应试诗,未必有真情实感,但也能看出唐人对杏花的审美感受和诗人咏物写景的才情。
  大慈恩寺柿树 大慈恩寺里的柿树,乃法力上人手植〔10〕。唐人认为,“柿有七德:一寿,二多阴(荫),三无鸟窠,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11〕。柿树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有实用价值,因此种植量很大。当柿叶落地时,僧人便将其收集起来,集中堆放,时间一久,竟填满了数间房屋。大慈恩寺柿树,还留下郑虔以叶代纸的佳话。据《尚书故实》记载,为了利用这些柿叶,书法家郑虔曾借居慈恩寺,“郑广义(郑虔为广文馆博士)学书而病无纸,知慈恩寺有柿树叶数间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12〕白居易《慈恩寺有感》(《全唐诗》卷442):
  自问有何惆怅事,寺门临入却徘徊。
  李家哭泣元家病,柿叶红时独自来。
  当年,白居易曾与好友李杓直、元居敬往大慈恩寺游赏,寺内柿树红叶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白居易因武元衡事件被贬江州,转忠州刺史。元和末年由贬地回到长安,李杓直已去世,元居敬卧病,当诗人单独到慈恩寺时,又看到鲜艳的柿叶,不禁感慨今昔,怅然独悲。
  大慈恩寺东楼、石磬、竹院、禅院 歌咏大慈恩寺风物的还有曹松《慈恩寺东楼》(《全唐诗》卷716):
  寺楼凉出竹,非与曲江赊。野水流穿苑,秦山叠入巴。
  风梢离众叶,岸角积虚沙。此地钟声近,令人思未涯。
  卢纶《慈恩寺石磬歌》(《全唐诗》卷277):
  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
  长眉老僧同佛力,咒使鲛人往求得。
  珠穴沈成绿浪痕,天衣拂尽苍苔色。
  星汉徘徊山有风,禅翁静和月明中。
  群仙下云龙出水,鸾鹤交飞半空里。
  山精木魅不可听,落叶秋砧一时起。
  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
  古廊灯下见行道,疏林池边闻诵经。
  徒壮洪钟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岂如全质挂青松,数叶残云一片峰。
  吾师宝之寿中国,顾同劫石无终极。
  韩翃《题慈恩寺竹院》(《全唐诗》卷244):
  千峰对古寺,何异到西林。幽磬蝉声下,闲窗竹翠阴。
  诗人谢客兴,法侣远公心。寂寂炉烟里,香花欲暮深。
  杨巨源《和郑少师相公题慈恩寺禅院》(《全唐诗》卷333):
  旧寺长桐孙,朝天是圣恩。谢公诗更老,萧傅道方尊。
  白法知深得,苍生要重论。若为将此望,心地向空门。
  这些诗让人感到,大慈恩寺的一切都令人喜爱,都能惹起诗人的情思。寺楼、竹院、远山、近水、钟磐、蝉鸣……所见所闻,与寺里浓厚的宗教气氛融为一片,叫人流连忘返,诗从心生。
  〔1〕〔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6,中华书局,1981年,第262页。
  〔2〕〔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7,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36页。
  〔3〕《太平广记》卷69《慈恩塔院女仙》,中华书局,1961年,第432页。
  〔4〕《新唐书》卷125《苏颋传》,第4402页。
  〔5〕〔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5页。
  〔6〕《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81-1482页。
  〔7〕〔宋〕钱易《南部新书》丁部,中华书局,1960年,第319页。
  〔8〕此诗一作卢纶诗,见《全唐诗》卷280,第3188页。
  〔9〕〔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6,中华书局,1981年,第263页。
  〔10〕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6,中华书局,1981年,第263页。
  〔11〕《太平广记》卷411《柿》,中华书局,1961年,第3337页。
  〔12〕《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70页。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