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辑录

高敬命抒情诗的用典特色

作者: 石云涛


  高敬命在抒情诗的创作中不仅喜用典,也善用典。他的用典具有以下特点:
  用典广泛
  高敬命抒情诗用典十分广泛,中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的经、史、子、集、释道、神话、小说、辞赋及诗词典故,无不化用入诗,同时他也注意使用朝鲜文史方面的典故。广泛地使用典故使他的诗境界更加开阔,内容含量大为增加,体现出他精深的文学修养和娴熟的汉语言表达能力。如《别牛谷子》其二:
  烟霄游旧断知闻,青眼相看只有君。
  岭外文章终底用,湘中憔悴久离群。
  心悬魏阙难披雾,恩负康陵未叫云。
  白首临歧便作恶,绨袍湿尽大江滨。
  “青眼”用魏晋阮籍典故,谓知己难遇,强调与牛谷子的亲密友情;“岭外文章”用北宋苏轼典故,言遭贬失意,徒有诗文,终无世用;“湘中憔悴”以战国屈原自比,谓世人皆醉我独醒,因而离群索居,形神枯槁;“心悬魏阙”用《庄子》中的典故,表达自己身处逆境仍不忘政治,但无能为力。“康陵”用汉平帝的典故〔1〕,以平帝指明宗,这里用汉平帝被王莽毒杀的典故表达明宗驾崩自己不能为国效力,有负皇恩。“临歧”用阮籍歧路而返的典故,写自己的无奈;“绨袍”用战国范雎的典故,对牛谷子在自己患难中给予的援手表达感激。一首诗中连用先秦、西汉、魏晋、北宋等不同时代的典故,而又浑然天成,贴切自然。
  高敬命诗中取典广泛,源出不同时代的不同典籍。《诣礼部上书》:“移山不信愚公老,填海谁怜帝女勤”,前句用《列子》中愚公移山故事,后句用中国古代神话精卫填海的典故。“陪臣久议秦庭哭,阊阖门多未叫云”,前句用春秋时中包胥庭哭请救的故事,后句用战国屈原《离骚》语典。《奉酬李阳川仲仁投赠之韵》:“芳洲白芷骚人恨,秋水青枫楚客愁。好递邮筒为面目,庄盆不独解忘忧。”用战国屈原和庄子典故。《望京楼》:“登楼莫谓非吾土,文轨如今四海同”,用汉末王粲的典故。《首山》:“秦卒误惊淝水鹤,隋兵俄化萨江鱼”,前句用中国五胡十六国时前秦苻坚与东晋之间淝水之战的典故,后句用的是萨水之战高句丽败隋师的故事。《有雪又次韵》:“扁舟访戴堪乘兴,万甲平淮莫浪夸”,前句用《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典故,后句用《资治通鉴》记载唐将李恕雪夜入蔡州。《题新昌津院楼》中“三折已有堪折臂”,用隋大业中太医博士巢元方之《巢氏诸病源候论》中之医典“盖三折臂者为医”。《赠白彰卿》云:“敲推应费拈髭须”,化用贾岛、韩愈“推敲”故事。
  高敬命在生活中,也与佛教僧人有所交往,他对道教也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其诗用典有的来自释道典籍。高敬命涉佛诗不少,多用佛典。如《题思云轴》:“禅心枯寂泥粘絮,陈迹冥茫剑刻舟。惭负白莲香火社,软尘干没雪蒙头。”前两句用《韩非子》刻舟求剑故事,后两句用东晋高僧慧远结白莲社故事。《题宝镜诗轴》:“灵鹫山中白足禅,一拈香乘了真缘。闲披屈旬参金粟,静数漫陀落梵筵。秋树露寒孤鹤警,夜潭风定毒龙眠。嗟吾久被微官缚,未得同君诵妙莲。”前六句全用释典赞扬高僧金镜的修行,后两句自叹不能身入佛门。《赠义圆诗》:“天冠南望是乡山,丛桂山幽尚未攀。黄绶自怜婴世网。丹炉无计驻永年。僧来东阁烦襟散,雨过西楼爽气还。直待三秋掇瑶草,闲骑白鹿度禅关。”其中“丹炉”“瑶草”“白鹿”则是道教典故。
  纵览高氏诗用典,可谓经史子集释道杂书,无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贴切自然,见其学植之深厚,才华之横溢。
  用典密集
  高敬命不仅用典广泛,而且也乐于密集用典,典故作为古典诗词趋于典雅的一种手法,其运用有一定的限制和讲究。一般用典不宜太多,否则会造成作品的“隔”,即晦涩。高敬命堪称用典高手,他常常在一首诗中数典并用或连用,借助典故表达了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而又得心应手,驱使自如,圆融明畅,上引《别牛谷子》其二是一显例。又如《次抚夷楼韵兼述鄙怀》:
  落日苍茫独倚楼,青门谁识故秦侯。
  穷愁已觉虞卿老,远别还惊楚客秋。
  汉阙星辰劳北望,锦江烟浪渺南浮。
  鹓行旧侣如相问,白首丹心死不休。
  这首诗既写遭贬失意的痛苦,又抒发矢志不移的节操。这种复杂的情感全是通过用典委婉地表达出来的。“青门秦侯”用邵平的典故;“虞卿”用战国时典故;“楚客”用屈原典故。“北望”用贾谊的典故,“锦江”用杜甫的典故;“自首丹心死不休”用文天祥的典故。“鹓行”句则化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又如《叠游山卷中韵述旧言怀录奉竹斋年兄行史》诗:
  江海羁孤又别君,寸心相送入都门。
  天边象魏频回首,日下鹓鸿未叫群。
  宣室螭头陪左史,甘泉豹尾扈中军。
  白头追想先朝泪,洒向苍梧万里云。
  “象魏”,古代天子及诸侯宫门外筑有高楼,称为阙,又称魏阙,代指朝廷。“心存魏阙”形容臣民忠君,关心国事。语出《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鹓鸿”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之典,鹓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南朝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云:“雕材滥杞梓,花绶接鹓鸿。”唐高适《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鹓鸿列霄汉,燕雀何翩翩。”宋苏轼《次韵答邦直子由》之四:“闻道鹓鸿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汉书·贾谊传》:“宣室,未央殿正室也。”螭头、豹尾代指朝廷和法驾仪仗〔2〕。高敬命曾为王室陪臣,诗用这些典故写自己当年在朝廷的生活。《太岩诗轴有石川七言一绝有感次韵》其二:“断弦谁复识峨洋,千古钟期骨已香。湖海渺然人物尽,漂零柱史有张苍。”前两句用春秋伯牙钟子期的典故,言知音者稀;后句用老子、汉代张苍的典故,强调交游中石川硕果仅存。
  密集用典体现出高敬命才博学赡和善于用典的艺术才华,大多数典故因为用得贴切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隐曲地透露出他那复杂的情感和人生经历。典故是一种由此及彼而产生的联想,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高氏诗用典过多过密,难免使个别篇章流于晦涩。
  偶句用典,明暗兼用
  适应诗歌句式整齐的形式要求,高敬命抒情诗善于偶句用典,而且有的明用,有的暗用。高敬命的诗以古体诗和律诗为主,句式整齐而少变化。律诗要求对仗,偶句用典不仅使典故互为生发、映照,易于理解,而且使诗歌对偶工整,语言富有整饬之美。如《送朴万户仁叟还赤梁配所》:“辞家犹仗剑,投笔尚能诗”,写朴氏经历,前句暗用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语典;后句暗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之事典。《先王讳辰有感再叠前韵》:“敢把奇才拟苏轼,自知英妙愧终军”,两句明用苏轼、终军典故,前句以富于才华的苏轼自许,后句以徒有英名却无终军之鸿功的茂勋而自愧。《奉次竹斋年兄韵》:“恩遣敢称前学士,屏居还似故将军”,前句以李白为翰林学士被“赐金放还”自喻被罢职乡居,后句用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自己罢官后遭人欺辱的境遇。《伏睹前后授赠之作叹服之余强沥枯竹奠发一莞》:“气吞吏部吟春雪,才轶樊川赋晚晴。”用韩愈、杜牧作比,赞美对方文学才华。《金训导挽辞》:“阅世真同柱下史,穷经不数济南生。”用老子、伏生作比,赞美金训导经史学问。《奉送景瑗以圣节使书状官如京》:“清风管榻留芳在,落日金台往事非。”前句用东汉末年节士管宁的典故,希望景瑗做到渊雅高尚;后句用战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的典故,说明时事今非昔比。《诣礼部上书》:“移山不信愚公老,填海谁怜帝女勤。”前句用《列子》中愚公移山的典故,写出使明京完成使命的决心,后句用精卫填海的神话写完成使命的艰难。又如《题同行韩上舍景洪诗帖》:“瘗鹤铭中初得力,换鹅经里晚添奇。”《次赠东冈》:“长怀灵运东山屐,懒问君平卜肆帘。”《狂吟》:“鲁连玉貌不可见,徐福童男何处村。”都对仗工整,诗句整饬,前后典故互相补充,互相映衬,诗情语意表达得更加充分。
  喜用中国古典,特别是文士遭贬之典
  从上述分析可知,高敬命的诗通常用中国历史文学典故,又多用那些和自己身世遭遇相同或相近的人物的故事,委婉曲折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怀。在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他特别喜用屈原、贾谊、陶渊明、杜甫、柳宗元、苏轼等曾遭贬流放漂泊孤苦的诗人的典故。这些人都爱国忧民、怀才不遇又往往遭贬失意、仕途坎坷,这与高敬命的身世相合,因此他与这些古代诗人心灵相契,他的诗中便常常明用或暗用这些人的典故。
  高敬命诗大量用典,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典雅工丽之美,意蕴深厚,耐人寻味,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他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韩历史上文学交流的硕果,应该受到中韩两国人民的珍视。
  〔1〕《汉书·平帝纪》记载,汉哀帝死,平帝年九岁,被王莽迎立为帝,因年幼由太皇太后临朝,大权操于王莽之手。王莽以其女配平帝,并立为皇后,乘机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之上。元始五年(公元5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时年仅14岁的平帝被王莽毒杀,死后葬于康陵。
  〔2〕《新唐书·百官志》:“起居舍人分侍左右,秉笔随宰相入殿,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值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坳处,时号螭头。”《三辅黄图》:“林光宫一名甘泉宫,秦所造……汉武帝建元中增广之,周九十里,去长安三百里。”《汉书·扬雄传》:“赵昭仪方大幸,每上甘泉,常法从(注:从法驾也),在属车间、豹尾中。”颜师古注云:“大驾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悬豹尾。”李商隐《少年》诗云:“外戚平羌第一功,生平二十有重封。直登宣室螭头上,横过甘泉豹尾中。”
  

文明的互动: 汉唐间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论稿/石云涛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