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七章 一、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概说(二)建筑纹饰特征

作者:乌布里·买买提艾力

 

 

001

 

002

 

    第七章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
   一、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概说
   (二)建筑纹饰特征
   西域文化通过双向、多向交流产生了融合性发展。佛教的传入为塔里木盆地周边建筑装饰增添了色彩和神话。建筑纹饰与建筑符号一样伴随着宗教建筑游荡在欧亚大陆上。根据考古资料推断,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吐鲁番等地距今3000年以前就开始用简单的几何图案并刻画在器具表面。洋海古墓出土的公元前100年车师国时期彩陶菱形几何纹是吐鲁番盆地出现的早期器物纹样,在天山脚下的察吾乎古墓群、东天山脚下的哈密五堡古墓等也被发现。菱形纹样在史前时期代表天山山脉。本书导论所提到的,天山在西域人心目中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历来把天山视为圣山,看作土著人精神支柱,从而形成对其崇拜。而且塔里木盆地接受佛教之后,又代表了须弥山使其增添了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田山普拉(Sanpul)墓葬出土的织物具有色彩富丽、工艺庄重和典雅特点,具有明显的西亚造型特征,说明早在史前时期,中亚、西亚和中原之间已存在文化交流与交融情况。有学者认为,艾德莱斯绸中波浪式粗线条(黑红、橘色、蓝色、白色)水纹样是萨满教水神、木神崇拜的反映。生活用具花毡上的兽纹的纹样是祆教艺术的表现。新疆各游牧民族中丝绣技术一直流传于现代。这种文化吸收兼容了中原较高的技艺从而得到发展,为研究丝绸之路新疆段纹样艺术提供了重要线索。它们中保存有早期草原和塔里木农耕文化中很多的痕迹。有些与宗教无关而与自然界有关,有些作为佛教文化的符号和标志流传至今。
   建筑是天和地之间的柱子,在这根柱子上凝聚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一根多彩柱子凝聚了众多不同文化的痕迹。建筑图案、建筑装饰与人类对色彩的喜爱有着紧密的关系。与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材料资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建筑文化。塔里木盆地地处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具有生态脆弱、信仰多样、文化各异等特点,表现出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图案艺术的多样性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异文化的包容一直作为西域文化发展的主流。建筑装修、图案比起其他构件很容易受到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塔里木盆地绿洲被干旱的沙漠和戈壁包围,“绿洲”成为人们生存的象征,为此从古至今西域人把蓝色、绿色作为最喜爱的颜色,相对应的是生土和木材,采用琉璃、花砖、石膏、灰泥、赤陶等材料来表达其纹饰内容。草原植物图案、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纹饰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的基本要素。古代西域建筑图案中有众多与树有关(树叶)的纹样。装饰艺术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实践。塔里木周边土著民族对绿色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使他们产生了崇拜树木的习俗,所以塔里木周边的土著民族都喜欢种植果木和栽培花卉。历史上各种艳丽的色彩、植物等经过巧妙的艺术造型处理,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装饰纹样,这种装饰艺术表现在建筑、装饰、器皿等一切物体上,其表现手法主要有木雕、砖花、石膏浮雕等。
   文化转型后的伊斯兰教纹饰更加如此。佛教纹饰的延续和材料的更新构成了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的基本格局。当地人对白色的喜爱深受伊斯兰教义中“纯真洁净”观念的影响所致。“伊斯兰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中。集中体现在清真寺建筑的墙面装饰以及织物、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的纹饰上。其内在的文化动因使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面貌。”[103]植物和几何图案在发展途中不仅画在清真寺藻井顶等的天井部位,还绘在柱裙、柱顶装饰和内墙壁龛等部位。西域早期图案具有造型简洁鲜明、自由活泼、变化多姿、强调凹凸变化、不露空地的繁缛式样(这种习惯延续到西域伊斯兰教建筑图案中)等特征。伊斯兰文化经过数个世纪逐渐在全疆传播,最终成为维吾尔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该过程中,佛教、萨满教等建筑文化以文化积淀的方式进行保留,很多无意识接受的佛教文化被伊斯兰文化覆盖,后人对其认识极少。如佛教图案中宝相花的变形、忍冬纹、莲花纹、卷草纹、连珠纹、云头如意纹等主体纹饰仍被延用。这些母体纹样直到伊斯兰教时,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和延伸形成了复杂的纹样体系,可以说西域建筑图案和纹饰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通过组合极大丰富了伊斯兰教建筑文化(图7.3、图7.4)。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