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
一、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概说
(三)建筑纹饰类型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纹饰主要包括植物、几何、动物和非植物图案等类型,如果包含雕刻和文字就涵盖了丝绸之路沿途的所有图案。根据纹饰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传播规律,塔里木盆地可以说是东方的动物图案和西方的植物图案彼此融合的大平台。对于古代人文化相同的定论:一种出现为通过文化传播现象将达到文化相同;另一种源于独立发明的文化类此现象也出现文化相同性。这两种文化传播现象远远多于独立文化发明现象,因为文化传播比起独立创作文化容易得多。人类在自然交往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接收异文化或视觉艺术行为。文化是无意之间传播开来的,商人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纹饰的迁移就是在商业往来中,随着商人一起奔波在东西经济贸易和民族迁移中,默默地流到了各地。随着古代商品交流的深入,各种各样的纹饰随着商品流布到异乡各地。希腊雕刻艺术向东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元前 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有关,东西方建筑技术的碰撞又与阿拉伯之间发生的战争有关,同时成吉思汗的西征也是东方古老文化向西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附录九)。
前面所述,古代纹饰的传播媒介是商人、战士和难民、朝圣者、旅行者等。这种传播不是故意的,而且是无意进行的,是随着人的行为而传播。西域世俗建筑中的纹饰包括几何图案(回纹、“卍”字纹、菱形纹、十字纹等)、植物图案(纹饰有忍冬纹、石榴纹、连珠纹、莲花纹、云气纹、葡萄纹、卷草纹等)、动物纹样(联方形式的鹿头纹和蝴蝶纹,骆驼、马变体猛禽动物)、人物像(一些武士象等)和文字图案(主要是《古兰经》经文)等。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古代建筑纹样最为融合的区域,从史前时期到文明时代、佛教至伊斯兰教等,延续着以纹样来装饰建筑、器具、用具、生活用品等。为此在《汉书》中记述为西汉月氏人,以“其民巧,雕纹刻楼,治宫室,织同刺纹绣”闻名天下[104]。这些图案在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索取题材,丰富了纹饰类型。有些纹样成为宗教的标志,如莲花纹,标志着纯洁、廉政之意,文化含义一直延续至今。为此,在丝绸之路新疆段城市、石窟、古建筑等遗址中能够找到众多纹饰文化痕迹。从不同的视角透析塔里木盆地周边建筑文化,不难看出文化转型里建筑图案和纹饰的深刻影响。伊斯兰教建筑中的雕刻、纹饰、图案仅排除人物、动物纹饰而且母体纹饰不断丰富和繁华。塔里木盆地南部区域大型清真寺和麻扎建筑图案中相当多的纹饰源自佛教或佛教以前的纹饰文化。如具有象征文化意义的莲花纹、忍冬纹和连珠纹,随着佛教东渐,通过古代西域传入到东亚甚至跨海到日本半岛。由于纹饰给人的直观影响较深,纹饰的传播比任何事物的传播还要快,在丝绸之路大道上的任何一件附有纹饰的物品都可能成为当地人的喜爱和延用的纹样。“为我有利,为我所用”是塔里木盆地各种纹饰的传播特征。“装饰与文字一样在世界各地有着相似的源起背景,人们在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或共同的愿望都是纹饰创造的背景。因此,它作为一个符号或象征,跟随者人类的迁移和交流的增加,反映人们喜爱或共同意识的美的纹样被世界各地所认识和利用。在各地流传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浸润了各民族、地域的风土文化,演变成多姿多彩的方言。”[105]在佛教石窟壁画或清真寺内部图案中,用彩绘、石膏、雕刻等形式表达藻井顶现象。在穆斯林的教义中有言:在穆斯林图案艺术中,文字纹样和植物图案较为发达,原因在圣训中曾要求“天使忌讳有绘画的屋子”,所以植物图案和文字乘机大量融入到伊斯兰教建筑图案中,逐渐发展为伊斯兰宗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所以在维吾尔清真寺、麻扎等建筑装饰、藻井艺术中用大量的植物和文字纹饰[106]。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