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 V.叶理绥.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之路.教科文组织出版社、贝格哈恩图书出版社,2000.
[2] 李明伟.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西北民族研究,2005(2).
[3] 吴焯.汉唐时期塔里木盆地的宗教与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3(2).
[4] 邵会秋.新疆史前时期文化格局的演变及其与周玲地区文化的关系.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巫新华.西域丝绸之路——孕育文明的古道.中国文化遗产,2007(7).
[6] A.H·丹尼,V.M·马松.中亚文明史.芮传明译.(第一卷)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出版社,2002.
[7] 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2006.
[8] 王治来.中亚通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
[10] 马学仁.犍陀罗艺术与佛像的产生.西北民族研究,2001(4).
[11] 李泰玉.新疆宗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2] 魏良弢.阿拉伯进入中亚与中亚伊斯兰化开始.新疆大学学报.2005(3).
[13] 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莫斯科.尚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4] 阿不力米提·巴日.高昌回鹘汉国对外关系史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士论文,2009.
[15] 张广达,荣新江等.有关西州回鹘的一篇敦煌汉文文献—S.6551讲经文的历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89.(2).
[16] Minorsky.Turk,Iran,and the Caucasusin in the Middle Ages,vol, London,1978.
[17] 杨福学.回鹘景教研究百年回顾.敦煌研究,2001(2).
[18] 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到处有洞的山谷.陈海涛泽.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19] 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耿世民译.中华书局,2005.
[20] 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林筠因译.1964.
[21] 托马斯·哈定.文化与进化.韩建军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2] 松田寿男,长泽和俊.塔里木盆地诸国.耿世民、孟凡人译,陈公柔校.考古学参考资料,1980(3)(4).
[23] 萧默.敦煌建筑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
[24] 肖小勇.丝绸之路对两汉之际西域的影响——以考古学为视角.西域研究,2010(4).
[25] A.Stein.Anceint Khotan.Oxford:1907.
[26] 李肖.交河故城的形制布局.文物出版社,2003.
[27] 南香红.喀什:一个出发和到达的地方.南方周末.2002-6-28.
[28] 杨兆萍,谢婷,李晓彦.典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与保护.干旱区地理,2001(12).
[29] 田俊迁.关于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05(4).
[30] 天津大学.喀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7.非公开资料。
[31] 萧默.华彩乐章:古代西方与伊斯兰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2] 林立.米兰佛寺考.考古与文物,2003(3).
[33] 孔庆殿,江晓原.11~14世纪回鹘人的二十八传播宿纪日.西域研究,2009(3).
[34] A.V.Gabain.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邹如山泽.吐鲁番地方志编辑室,1988.
[35] 杨富学.回鹘之佛教.新疆美术出版社,1998.
[36] 张大千.莫高窟记.1985.
[37] 刘玉权.关于沙洲回鹘洞窟的分布,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38] 解耀华等.交河故城研究:交河故城佛教遗址调查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9] 张平.从克孜尔遗址和墓葬看龟兹青铜时代的文化.新疆文物,1999(2).
[40] 汪宁生.汉晋西域与祖国文明.考古学报,1977(1).
[41] 周菁葆.龟兹佛教文明.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42] Mario Bussagali.Oriental Architecture l982.N.Y.
[43] 王炳华.吐鲁番的古代文明.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44] 克林凯特.丝绸之路古道上的文化.赵崇民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45] 贾应逸.高昌回鹘壁画艺术特色.新疆艺术,1989(1).
[46] 柳洪亮.柏孜克里克石窟年代试探:根据回鹘供养人像时洞窟的断代分期.敦煌研究,1986(3).
[47] 苏玉敏.新疆吐峪沟石窟的分期.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8] 马里奥·布萨格里.中亚绘画、中亚佛教艺术.许建英、何汉民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2.
[49]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0] 仲高.隋唐时期的于阗文化.西域研究,2001(1).
[51] 常青.丝绸之路建筑文化关系史观.同济大学学报,1992(1).
[52] 刘致平.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3] 张法.佛塔:从印度到南亚的形式和意义变迁.浙江学刊(双月刊),1998(5).
[54] 索南才让.西域佛塔漫谈.西藏艺术研究,2004(3).
[55] 李伟峰.新疆古代佛教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6] Denis Sinor.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Wiley.1974.
[57] 毛拉尼亚日.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及反伊斯兰之战.宝文安译.新疆宗教研究资料,1988.
[58] 费耐生.前伊斯兰中亚史的伊斯兰史料.中亚研究,1987(4).
[59] 列穆佩.中亚古代艺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60] 常青.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1] 尹磊.阿拉伯征服后的布哈拉文化转型之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2] 托卡列夫(C.A.Tokapeb);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3] 王小东.新疆伊斯兰建筑的定位,建筑学报,1994(3).
[64] 张文亚.新疆维吾尔伊斯兰教寺院建筑的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5] 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文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
[66] 热依拉·达吾提.维吾尔族麻扎的功能职司及其演变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2).
[67]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68]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69]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商务印书馆,1946.
[70] 穆洪州.吐鲁番地区传统建筑地域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1] 格林威德尔.新疆古佛寺.巫新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2] 徐清泉.维吾尔族建筑文化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
[73] 陈震东.新疆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4] 贺国强.考古材料谈尼雅艺术.中日日中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调查报告书,2007.
[75] 刘敏.气候与生态建筑:以新疆民居为例.农业与技术,2002(1).
[76] 穆洪洲,陈颖.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初探.四川建筑,2002(1).
[77] 陈震东.郑善民居.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78] 蔡五妹.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9] 王欣,范婧婧.鄯善吐峪沟麻扎村的民俗文化.西域研究,2005(3).
[80] 罗小未.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古代十八世纪.同济大学出版社,1986.
[81] Б.г.加富罗夫.中亚塔吉克史.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2] 北京文物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
[8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00.
[84]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994年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发掘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8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文物出版社,1991.
[86] 水涛.新疆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现状述评.新疆文物,1989(4).
[87] 杨奉德.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8] 常青.两汉拱顶建筑探源.自然科学史研究,1991(3).
[89] Bencet unsal.Turkish Islamic Architecture in Seljuk and Ottoman Times 1071-1923.London.1959.
[90] 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
[91] 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92] W.C.丹皮尔.科学史.李珩译.商务印书馆,1979.
[93] 巫鸿.汉代艺术中的“天堂”图像和天堂观念,礼仪中的美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4] 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3).
[9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交河故城:1993年、1994年度考古发掘报告.东方出版社,1998.
[96] 陆驰.琉璃三千年:中国传统琉璃艺术概述.装饰,2003(2).
[97] 安家瑶.试探中国近年出土的伊斯兰早期琉璃器.考古,1990(12).
[98] 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9] 帕哈尔丁·伊沙米丁.维吾尔族传统工艺文化研究.新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00] 于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见西域诸国的社会生活.西域研究,2002(2).
[101] 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装饰图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2] 马雍,王炳华.公元前7至2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学刊,1990(3).
[103] 李丛芹.伊斯兰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装饰艺术研究,2005(2).
[104] 张爱红,史晓明.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105] 陈健.世界传统纹样的源流及阐释.丝绸品种花色,2001(1).
[106] 杨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建筑藻井艺术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7] 芮传明,于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8] 黄文弼.佛教传入鄯善与西方文化的输入问题、黄文弼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
[109]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三·果部),商务印书馆,2005.
[110] 段文杰.早期的莫高窟艺术.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1).文物出版社,1981.
[111] 闫琰.北朝外来纹饰——忍冬纹探微.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2] 新疆艺术编辑部.丝绸之路造型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13] 左力光.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的特征.兵团教育学院报,2003(3).
[114]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9.
[115] 韩昱,郭洪武.藻井的源流及特征.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8).
[116] 殷力欣.阿富汗巴米扬河谷的历史文化遗存.Abchicreation,2006(9).
[117] 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丝绸之路新疆段建筑研究/乌布里·买买提艾力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