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古国—遗落的西域故地文明探秘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一、一飞冲天欲与敦煌试比高

作者:王功恪,王建林



  龟兹与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对光彩闪耀的明珠。一西一东,相互辉映,营造了人类文化史上举世无双的辉煌。一段时间内,龟兹的声誉不如敦煌显赫,那只是因为“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今,龟兹石窟艺术正一天天展露它的魅力。20世纪,莫高窟前洒下了“丝路花雨”;21世纪,雀儿塔格山之巅,必将升起“龟兹彩虹”。龟兹文化这道绚丽非凡的彩虹,一定会高悬在丝绸之路的广袤天空,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龟兹石窟始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12世纪,早于莫高窟200余年。现存的龟兹石窟有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库车县的库木吐拉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赛姆石窟、玛扎托伯赫石窟、苏巴什石窟、阿艾石窟,新和县的托乎拉克埃肯石窟,历史上属于龟兹的温宿县沙依拉木石窟、喀拉玉尔滚石窟等。经过调查统计,目前龟兹地区保存有窟型的石窟总数可达600余个,比莫高窟已经编号的492个洞窟还要多。
  地处丝绸之路咽喉的龟兹,是佛教东传进入中国的关口,也是东西文明交流的最前沿,很自然地就成为佛教艺术从西域进入中国的关键地段。作为龟兹石窟代表的克孜尔石窟,正处于葱岭以西阿富汗巴米扬石窟群和新疆以东诸石窟群之间。克孜尔保存了早期壁画的洞窟数量,远远超过了巴米扬,而其第一批洞窟的开凿年代也远远早于莫高窟。
  不少学者把克孜尔石窟和莫高窟壁画艺术分期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比克孜尔石窟晚两个多世纪。龟兹石窟独具魅力的艺术风采,随着佛教东传的步伐对莫高窟的艺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莫高窟最早的一些洞窟中,可以感受到浓郁的西域艺术气息。龟兹壁画是敦煌壁画的本源与根基,敦煌壁画是对龟兹壁画的继承与发展。人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中的单幅画式、组合画式和连环画式三种组图方式与克孜尔石窟相同。如莫高窟最早的一组单幅画式本生故事画,绘在北凉(公元421—439年)第275窟北壁,从西向东,依次为《宝灯王求法燃千灯本生》《毗楞王求法钉千钉本生》《尸毗王割肉救逃鸽本生》《月光王施头功满圆本生》一组四幅本生故事画,和克孜尔石窟第184窟的方格本生故事画十分相似(遗憾的是,后者被德国考古探险队窃往柏林,现存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
  两处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不仅表现形式、构图方式十分相似,而且在人物造型、绘图技巧上也十分相似。画面中的人物,生动活泼,全为半裸体。从粗犷变色的线条,突出明暗立体效果的晕染技艺,可以明显地看出其鲜明的龟兹特色。
  莫高窟中的组合画式多绘制在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的洞窟里。以佛传故事画《降魔成道》为例,莫高窟中画面最完美、变相故事绘制最早的北魏第254窟南壁的《降魔成道》与克孜尔石窟第11O窟中同样的图几乎如出一辙。又如克孜尔第98窟和莫高窟第428窟中的《降魔成道》也极为相似。
  其他如莫高窟中的组合画式《涅槃变相》,也深受克孜尔石窟的影响,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再以连环画式为例,莫高窟仅存一幅《须摩提女清佛因缘》,克孜尔石窟中现存连环画式的该图共三幅,二者也有很多相似之外,所不同的是莫高窟《须摩提女清佛因缘》中的动物、天龙的形象吸收了汉民族传统艺术的特点,比之克孜尔石窟描绘得更为生动和丰富。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为“红色”之意,千佛洞是石窟寺的俗称。大概是因为雀尔达格山色的红,在朝晖、夕照中犹如胭脂,与河水相映成趣而得名。克孜尔千佛洞西距拜城68公里,东距库车71公里。现在有编号236个窟,有壁画遗存的约有80个窟。
  库木吐拉千佛洞
  木扎提河下游,称渭干河。它东入峡谷,穿越群山,在库车西南25公里处出山。奔流的河水至此,东触绝壁而南折。河湾东岸的绝壁和叠嶂中,分布着库木吐拉千佛洞。这里,断岸千尺,临流拒险,气象巍峨。“库木吐拉”是维吾尔语,“沙漠中的烽火台”的意思。从河湾至山尽河入平,洞窟相距最远有4公里之遥。现在有编号112个窟,保存壁画的约有4O多个窟。
  森木赛姆千佛洞
  库车县城东北,约4O公里,从库鲁克塔格山的一个山沟里,流出一股小溪。沟底溪畔,芦苇丛生。森木赛姆千佛洞分布在沟内犬牙交错的崖壁之上。森木赛姆是维吾尔语,“细水长流”的意思。现有编号52个窟,其中保存壁画的有19个窟。
  克孜尔尕哈千佛洞
  出库车县城,沿着拜城的公路西行约12公里,绿洲尽头,群山与戈壁衔接,公路即将隐入盐水沟中去。这里分散的岩峰,疏密高低,如海滨岛屿,星罗棋布。公路以南的干河床中,怪石横生,姿态万千,而西汉修筑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高耸在崇崖之上,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丝绸之路”上的旅人,斜对着烽火台;公路以北偏西的小山沟里,分布着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姑娘留下来”的意思。据维吾尔族民间传说:古时有一个国王,得了一个心爱的公主,相士说她将来要被毒蝎蛰死。于是国王在戈壁上造了这个高台,叫公主住在里面躲避毒蝎,不料毒蝎钻进国王送给公主的苹果里,公主吃了这个苹果,被毒蝎蛰死。后来人们就称这个烽火台为“克孜尔尕哈”——“姑娘留下来”。石窟临近烽火台,也以克孜尔尕哈命名。这个石窟现在被编号的有46个窟,保存着壁画的有11个窟。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王功恪,王建林编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