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古国—遗落的西域故地文明探秘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二、犍陀罗艺术的诞生

作者:王功恪,王建林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西域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重大课题,至今尚未定论,但可以肯定,大月氏与佛教传入中国关系极大,大月氏本地的佛教来源甚早,但真正达到鼎盛是在一百年后登上亚洲政治强国舞台的贵霜王国的迦腻色迦王朝时。迦腻色迦是贵霜王朝第三代国王,王国统治疆域北起阿姆河,南至印度河,西邻咸海,东接葱岭。迦腻色迦把首都从中亚迁到犍陀罗(当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拉瓦尔品弟地区)。这位国王是佛教史上继阿育王之后最伟大的人物,他“机务余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因当时部派繁多,众说纷纭,迦腻色迦下令召集各方比丘尼500余人,在迦湿弥罗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四次结集”。结集前后历时12年,完成一部巨著《大毗罗沙论》。编述论颂30卷,约900万言,并命人将论颂刻在紫铜制成的薄片上,建塔封存。迦腻色迦促成了佛教文化与希腊雕塑艺术的进一步融合,把原来佛教象征性表现释尊的佛祖脚印、菩提叶、法轮变成了受人顶礼膜拜的佛像(《犍陀罗艺术》),结束了印度佛教无佛像的时代。这种带有浓厚希腊色彩的佛像雕塑,因其诞生地区而被命名为犍陀罗艺术。正是这位大月氏人的后裔迦腻色迦(公元78—120年)把印度佛教艺术通过希腊化推到了新的高峰,促成了公元开始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
  迦腻色迦借助强大的国势推行佛教,在他的支持下贵霜王国佛教哲学、佛教经论和佛教艺术得到相当的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犍陀罗艺术;同时他还把佛教作为对邻国进行文化渗透的工具,为佛教进入中亚和越过葱岭、向西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贵霜王国诞生的犍陀罗艺术,是两种很不相同的艺术类型——印度艺术和古希腊艺术——在顶峰的融合,是佛教信仰历史和传说的艺术宣言,是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伟大贡献的完美颂歌,是希腊艺术在东方的一次强大的文艺复兴,它随着佛教东传的步伐进入了西域,对南北两道佛教艺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龟兹佛教艺术则是犍陀罗艺术在中国西域的创新和中国化升华。它不仅拥有了犍陀罗艺术的全部优秀因子,还融进了来自华夏古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赋予了佛教艺术独特的西域风韵和荡人心魄的魅力。它是艺术史上涅槃的凤凰和飞天的女神。要研究佛教东传的发展和演变,离不开对犍陀罗艺术龟兹化过程的研究与剖析。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王功恪,王建林编著.-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