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四章 第一节 唐代西州地区的自然与社会风貌:二、唐代西州地区的行政管理变迁

作者:张安福,郭宁
 

 

    二、唐代西州地区的行政管理变迁
   西域东部的高昌、伊吾等地,处于丝绸之路从中原经敦煌进入西域的门户,“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①因此,自北魏麹氏高昌建立以来,吐鲁番地区就一直处于西域各种势力的合纵连横之中,其行政管理形式也随着不同的势力控制而发生着变化。
   (一)汉代以来的高昌
   高昌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初称“高昌壁”,为“丝路”重镇。后历经高昌郡、高昌王国,至北凉承平十八年(460),柔然攻高昌,灭高昌北凉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为高昌建国之始。阚伯周死后,子义成继位,后其兄阚首归弑义成篡位。不久阚首归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所杀。后来张孟明、马儒相继为王,但都被国人弑杀。高昌人推举马儒长史麹嘉为王,是为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麹氏高昌四代政权,其中麹氏享国最久。麹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麹嘉王求救,麹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贞观初(626)高昌王麹文泰来朝,开始与唐朝友好往来。后来与西突厥结盟,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征讨。贞观十四年(640),高昌为唐所灭,唐在高昌设置州府,进行州县管理,接着设安西都护府统之。
   (二)唐朝恢复对西域的管理
   贞观十三年(639),侯君集带兵破高昌,“九月,以其地为西州,以可汗浮图城为庭州,各置属县。乙卯,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②,并设立安西都护府于高昌城进行管理。西州管理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高昌;交河:贞观中置。交河水流出县地。天山一名祁连山,今名折罗漫山。柳中:汉旧地名,与交河同置。蒲昌:与交河同置。东南有旧蒲类海,今名婆悉海。天山:与交河同置。”③
   唐朝设西州后,唐代的国家典章制度、政令诏敕在西州得到严格落实。从出土的吐鲁番文书看,无论是唐律还是均田制度,在西州社会都有所体现,如均田制中的“授田”、“欠田”、“还田”等关于均田的程序均有记载。随后唐朝以西州为起点,先后平定焉耆、龟兹,西域大部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管理之下。显庆二年(657),唐在平定吐谷浑势力后,对控弦十万、控制西域的西突厥进行反击,大破西突厥于伊犁河、碎叶河一带,俘虏其首领阿史那贺鲁。唐在平定东、西突厥的同时,还成功与位于贝加尔湖以南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铁勒九姓”建立了密切联系,并在其地置六府七州,并设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西域基本被唐朝所控制,并设置安西都护府统辖其地。此后,根据西域形势的变化,又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其地。
   唐朝统治西域时期,其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与西域多元的经济文化相互融合,成为西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三)吐蕃与高昌回鹘统治西域时期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呈退缩之势,于是吐蕃趁唐军内撤之际,逐渐蚕食河西与西域地区,并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的管理。根据吐鲁番出土的文书的相关记载,大体可以知道吐蕃统治吐鲁番地区有半个世纪之久,并在西州实施相应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管理制度。9世纪中叶,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被黠嘎斯攻破,亡国的回鹘部众分别向南、西两个方向迁徙逃亡。西迁回鹘王子庞特勤部率领15个回鹘部落迁至吐鲁番地区,建立起“高昌回鹘国”,又称“西州回鹘国”,并相继统一了焉耆、龟兹等地区。高昌回鹘从843年立国,到1275年被反叛元朝的都哇大兵围攻灭国,历经四百多年。高昌回鹘汗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在世界王朝史上也较为少见。高昌回鹘部落在由游牧转入定居的过程中,与当地原有居民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时代风貌和民族融合特色的社会生活习俗。
   由于篇幅所限,文章将主要论述唐朝管理西州时期的民众社会生活,对有所涉及的此后阶段之社会变迁略述之。
   ① 《隋书》卷六十七,裴矩传。
   ②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
   ③ 《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四,州郡四。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