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代西域诗的情感基调
唐代诗人不远万里来到西域,借助西域进行文学想象,创作了丰富的诗歌。仔细分析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本书首先分析诗人出塞的精神动力,然后结合作品格调和其中的思乡之情进行解读。
远走西域,敢于践履斯地的诗人们之所以不怕牺牲,勇于献身,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精神动力:一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了完成建功立业,三是为了实现荣华富贵。古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初唐虞世南就说“缅怀古人节,思酬明主恩”①。诗人们都有此想法,所以出塞之时,“定是酬恩日,今朝觉命轻。”②在唐代诗人面前,有一个光荣的历史,那就是汉代的典故,这些是驱使他们产生毫不畏惧、勇于赴任的动力。有的是纯粹报国,有的则是建功立业。“言证青云去,非此白头翁”③,边塞功勋可以让人平步青云。除了“舍生取义”这种冠冕堂皇的口号之外,最为现实的要求应是“箭底觅封侯”④。这些想法偶尔能够实现,但多数却都落空。“年少辞家从冠军,金装宝剑去邀功。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⑤农业文明培育了人们安土重迁的习性,一旦离开故土,奔赴边塞,难免会产生强烈的思乡之情,因此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早日返回家园。同时由于征人心系故土,往往对开赴边塞的行动不够理解,甚至产生怀疑。但在家国之间情感出现矛盾时,也只能舍弃个人感情而顾全大局,“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⑥。久戍边塞,回乡无望,即使是睡梦中能够回家,也会被战地行军之声惊扰⑦。
边塞立功是一个新的机遇,但是既往的历史经验仍然让他们心中蒙上一层阴影与愁绪,何况边功难得,生不逢时之叹就自然而然生发出来了。所以唐代边塞诗人作品中往往都包含一个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是想建功立业而产生的豪迈自信,一方面是功业难成而产生的悲凉失望。最初的动机是“直为怀恩”,但等到经历了“旌断冰谷戍,笳吹铁关城。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⑧的塞外生活之后,才有“谁知边塞情”⑨的感叹。这种复合情感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始终伴随着唐代边塞诗。
边塞诗人代表陈子昂的作品就很典型。他的诗在格调上呈现两极化倾向。虽然这两种倾向表面看来是相互矛盾的,但它们的出现时机又有规律可循。通常情况下,陈子昂在正式场合所写的应酬类边塞诗格调高昂,而独自抒怀的作品则情绪低沉。《东征答朝臣相送》是在庄严誓师之后写给前来送行的朝廷大臣,诗中有很多豪言壮语,诗人志在平叛,决心称雄塞上,为国立功。与此相反,在军中所写的《感遇诗》则充满忧患意识。陈子昂送人从军的作品也都写得慷慨激昂,如《送别出塞》、《送魏大从军》、《送著作郎崔融等人从梁王东征》、《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等诗篇对投身戎幕的文武官员百般鼓励,寄予殷切的期望,预祝他们在边塞建立功勋,流芳后世。而陈子昂在边塞送人还都的一些赠答诗中,格调与送人从军诗则迥然有别。同是赠给崔融的诗,送他东征时鼓励对方“归邀麟阁名”,而《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诗则叙述两人的交情,为崔融的离军入都而惆怅。在《登蓟丘送贾兵曹入都》诗中还流露出思乡归隐的念头。陈子昂边塞诗的两种不同格调及形成原因,在古代边塞诗人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倾向,极具代表性。
① 虞世南:《出塞》,《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74页。
② 王涯:《塞上曲》,《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84页。
③ 陈子昂:《送别出塞》,《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三,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97页。
④ 王涯:《塞上曲》,《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84页。
⑤ 王涯:《塞下曲》,《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四六,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886页。
⑥ 令狐楚:《少年行》,《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四,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26页。
⑦ 如令狐楚《从军行》:“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全唐诗》(增订本)卷一九,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9页。
⑧ 乔备:《出塞》,《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6~877页。
⑨ 乔备:《出塞》,《全唐诗》(增订本)卷八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7页。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