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六章 第四节 中原与西域关系个案分析——以杜诗中的西域战争诗为考察对象:一、杜甫诗中反映的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及杜甫对战争的态度

作者:张安福,郭宁
 

 

    第四节 中原与西域关系个案分析——以杜诗中的西域战争诗为考察对象
   中原与西域在长时间的相处过程中,既有和平的安定,也有战争的苦难。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更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文学虽然不是历史,但文人以其纪实之笔写下的诗篇亦可以诗证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可谓有益之助。本节以杜甫诗歌为个案进行研究,窥斑知豹,从文学角度考察唐代中原与西域的关系。
   在杜甫留传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有关战争题材的多达百首,而涉及西域的达60余首。杜甫关于西域题材的诗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唐王朝的西域边防政策、战略战术、民族关系等。从这一个方面也印证了杜诗“诗史”之誉的贴切。本书以杜甫西域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所反映的唐王朝与西域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对西域少数民族的战略与政策,少数民族与唐的冲突及诗人对战争的态度等。
   一、杜甫诗中反映的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及杜甫对战争的态度
   唐朝是我国民族大一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与唐朝交往既有和平相处,也有兵戎相见。这些内容在唐代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较详细的反映,其中杜诗算得上是这些作品的典型代表。
   (一)反对唐与突厥的开边战争
   唐王朝经略西域最著名的措施就是对突厥用兵。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了一系列战争。经过常年筹备经营,唐朝由最初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贞观十四年(640)和显庆二年(657)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突厥汗国最终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从民族关系上,杜甫极力主张和睦友好,对于开边战争,他一向反对。他在道义上否定对异民族的不义战争。杜甫对与突厥的战争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出塞五首》其三云: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①。
   从《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时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战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杜甫在《后出塞》中是反对开边战争的,对穷兵黩武不重守边“重高勋”的行为持批判态度。
   《复愁十二首》其六和前诗一样,“胡虏何曾胜,干戈不肯休。”②这里的胡虏泛指边地少数民族。这首诗也鲜明地反映出杜甫是反对开边战争的。他对那些生事邀功、滥冒荣宠的边将表示了义愤和谴责。杜甫晚年写下的《遗怀》有这样的评论:“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③仔细分析这首诗,可以看出“收西域”、“破林胡”④指玄宗开元年间的对外战争,而杜甫对这些战争的态度十分明确:驱百万人众攻一城,以百夫之命,夺一尺之土,是完全不值得的。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是对唐朝士兵生命的看重,更是对和平的渴望。因为战争同样会给异族人民带来苦难。
   (二)对唐与回纥和亲的复杂情感
   唐与回纥的和亲在唐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朝公主的和亲促进了唐朝与周围国家的和平与友好,减少了战争,加强了唐朝的稳定。战争双方实力差别不大的时候,和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唐肃宗时,唐王朝已经不如先前那样强盛了,唐军势力面对战乱很难轻易平息。在此时已经向唐王朝自称外甥臣国的吐蕃还有不归顺之心,在边界时有骚扰。当时回纥的势力已经慢慢强大起来,而且据西域关扼要地,气势很嚣张。于是肃宗采取了和亲借兵的策略,将亲女宁国公主下降回纥可汗,以此得以借回纥兵力助唐军平叛收京。
   杜甫亲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目睹了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对肃宗治国平叛采取降公主借回纥的举措上写了几首诗,并在诗中提出了很多异议,在《即事》一诗议论,诗曰: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秋思抛云髻,腰支胜宝衣。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⑤。
   杜甫第一句就否定了肃宗和亲之举不是良计,最后又说叛军气焰嚣张,而借回纥平叛收京并不是上策,事与愿违,和亲实际上没有什么好处。仇兆鳌评曰:“此诗讽时事也。和亲事却非,诸一失而三失具焉。初与回纥结婚,本欲借兵以平北寇,就知谣水一溃,花门同破,此一失也。且可汗既死,公主掩面而归。抛鬓剩衣,忍耻含羞之状见矣,此二失也。是时思明济河索战,而回纥之好已绝,与和亲本意始终违悖,此三失也。”⑥这些都是杜甫对肃宗和亲借兵回纥的否定态度。
   回纥收京后又久留在京师,杜甫担忧其会成为祸害,于是作《留花门》来讽刺,诗曰:
   花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何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衰笳晓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沙宛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即顺留,原野转萧瑟⑦。
   诗中反映出杜甫对回纥久留不归的忧患,并讽肃宗和亲借兵不是上策反而留下后患。针对西域的战争,杜甫还多次表明反战厌战态度。通过这些诗,可以看出杜甫强烈感受到战争不仅伤到戍卒,更伤及各族人民,于是他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① 仇兆螯:《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88页。
   ② 杜甫:《复愁十二首》,《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三〇,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518页。
   ③ 杜甫:《遗怀》,《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64页。
   ④ 杜甫:《遗怀》,《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364页。
   ⑤ 杜甫:《即事》,《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二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423页。
   ⑥ 仇兆螫:《杜诗详注》卷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49页。
   ⑦ 杜甫:《留花门》,《全唐诗》(增订本)卷二一七,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82页。
   

 

  唐代的西域屯垦开发与社会生活研究/张安福,郭宁等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