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科学技术全文图书 科学技术参考书目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屯田

作者:赵予征




  楼兰屯田
  楼兰地处西域交通枢纽、东境门户,又是西域长史府所在,当有屯田。但书阙无考。后来楼兰出土了大量木简及纸文书,证明楼兰曾进行过屯田,解开了这一谜。
  关于魏晋在西域是否设长史?
  从公元前60年,汉宣帝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36国,直到东汉延光二年(123年),以班勇为长史,将500士卒,出屯柳中(今鄯善鲁克沁)。次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至此,不再设都护一职,以西域长史之职,行西域都护之事。东汉末年,朝政式微,西域长史亦予废弃。魏晋是否设长史,不见史载,仅对戊己校尉的设置有记述。《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文帝遣使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但西域长史却不见记述。唯同书《仓慈传》载:仓慈于太和中(227~233年)“迁敦煌太守……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划面,以明血诚”。此“长吏”二字,王国维先生认为:“必长史之讹。”他据此推定:“恐西域长史一官,自黄初以来,即与戊己校尉同置。”这是有道理的。沙、木725简记有:“西域长史承移今初除廿三日当上道从上邽至天水。”据王国维先生在《流沙坠简》中考证:“以此简证之,知魏晋已置西域长史矣。”即在曹魏黄初三年,西域通,置戊己校尉的同时也设置了西域长史。侯灿先生在《楼兰新发现木简纸文书考释》中,也赞成这一结论。
  关于反映楼兰吏士屯垦戍边的木简有十件,据侯灿先生考证,其中涉及屯种的有三件。
  据王炳华先生推论,此简与推行牛耕技术有关。(1)晋代在楼兰地区的屯田,实行以牛为畜力的犁耕;(2)屯田士卒中有的似乎并不熟悉犁田耕地技术,故有训练“受试”之举;(3)考虑到屯田士卒其主体无疑是内地的农民,这些以农民为主的屯田士兵,对牛耕技术,无疑是掌握了的。因此,“究犁与牛脂营下受试”,也可能是与推行一种新技术有关。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晋代楼兰地区屯田,已经使用并重视用牛犁地的技术。
  马斯伯罗的《汉文文书》227号木简记有:
  □□□卒……楼兰耕种
  简754:帪下将薛明言谨寄文书前至楼兰□还守堤兵廉□
  227简是记述屯田士卒在楼兰屯田耕种。754简是楼兰将军薛明言向长史府报告的文书,说他领军到楼兰后,负责守堤管水的任务。
  从以上木简和文书中可以得知:
  1)魏晋时期曾在楼兰进行军队屯田,其基层屯区25人左右,种地400~500亩,人均种地20亩上下。
  2)屯区种植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糜子和禾(谷子)四种。
  3)楼兰屯田是引水灌溉的,而且专人负责灌溉工程和管理水的。
  4)已经使用牛犁地,且重视耕作技术。
  5)对屯田十分重视,管理是很严格的,播种与灌溉进度是要及时上报的。
  6)已设有织造作坊,为屯田吏士供应衣服,可见屯田规模是不小的。
  魏晋时楼兰有屯田,大量出土木简及纸文书已经证明;何时开始?学者认识不一。
  斯坦因在研究出土文物后认为:中国在楼兰的屯田始于晋泰始年间(265~274年)。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文《晋对西域的所谓经营》中否定了斯氏的说法。他说:“经过严密验证此地出土的残简的结果,则可认为是从魏代连续经营下来的。魏在楼兰设置屯戍可以认为是黄初三年(222年),大概这一年也设置了西域长史。”①长泽和俊先生的论点是可信的。
  高昌屯田
  高昌是西晋戊己校尉治所。东北通伊吾(今哈密市),北达车师后部,南通楼兰(罗布泊西北岸)、鄯善(今若羌县境),西经交河、焉耆达龟兹、疏勒。地扼西域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西域门户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②其地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是屯田的好地方。
  高昌是西域戊己校尉驻地,当是西域屯田的中心地区,惜不见史载。孔拉迪的《斯文·赫定在楼兰发掘的汉文文书和其他小件文物》一书第114号简记有:“泰始四年(268年)六月,发纥部兵名至兵曹,高昌留屯逃亡物故等事。”这是已给楼兰长史府的兵曹报告。其内容是高昌屯戍区的屯田士兵逃跑及死亡的情况。同书104号木简记有:“胡支得,失皮铠一领,皮兜鏊一枚,角弓一张,箭卅枚,木桐一枚,高昌物故。”这件文书,记录了高昌屯田士卒胡支得已死亡,他丢失了官府发给的几件武器和装备。
  沙畹的《汉文文书》928号文书记有:“出禾五斛四斗,禀高昌士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尽卅日。”这是从高昌调到楼兰的屯田士兵在楼兰领取口粮的账簿。
  以上三件文物证明高昌确有屯田,但规模多大,史籍阙如。从西汉以来高昌屯田的情况分析:地节二年(前68年),郑吉进击车师,破交河城。“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东汉永元三年(91年),和帝任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时,“复设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王莽时驻高昌的戊己校尉刁护所部吏士男女多达2000余人。西汉时高昌驻300人,东汉时500人。西晋时高昌是屯田的中心,屯田士卒的常数当不下500人。“田事出,赋人二十亩。”③500人可屯田l万亩上下。“岁收亩一石半”计,可收粮1.5万石。
  屯田士卒不仅种植,还参加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咸宁二年(276年)七月,鲜卑首领“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④。这一战役的规模是不小的,平叛部队除在西域征调各国的部队外,西晋常驻军不应少于2000人。否则是无法应付这一突发事件的。
  尼雅屯田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北150公里的沙漠中,是古精绝国的首都。东接且末,西近于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斯坦因考察了尼雅遗址并研究了大量出土文物后认为:“大量汉文文书记述这样一些非常琐碎的事务,它似乎说明,中国这个时期(指西晋)对该地区(精绝)的控制不止单纯地限于军事占领……根据佉卢文和汉文文书整个混杂在一起的情况判断,两套行政管理系统同时并存是毫无疑问的。”⑤此文说明尼雅有汉军驻屯,当然有屯田。古精绝国有两套行政管理系统并存,一套是当地政府,一套是西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很可能就是管理屯田军的机构。
  斯坦因在尼雅发现的一枚木简记有:“泰始五年(269年)十月戊午朔廿五日丁丑敦煌太守……”⑥此简证明尼雅驻军与敦煌太守有联系,很可能是受敦煌太守指挥的。
  另一枚木简记有:“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王写下诏书到奉。”这是西晋中央政府册封西域五国王时把抄写的诏书通知尼雅驻屯军的文书。
  魏晋在西域屯田,除楼兰、高昌、尼雅三处外,还可能有屯田,如伊吾、海头、且末等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①《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历史篇》,日本国昭和十五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汉书·赵充国传》。
  ④《晋书·武帝纪》。
  ⑤斯坦因:《尼雅考古资料》,《尼雅河尽头以外的古迹遗址》。
  ⑥斯坦因:《古代和阗》。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赵予征.-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