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91年,吐蕃攻占西域,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屯田遭受严重破坏。
唐王朝灭亡之后,中原呈大分裂之势,十数国并存,这时西域也出现了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其中主要的有:高昌回鹘、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
一、高昌回鹘
高昌回鹘又称西州回鹘、和州回鹘。
回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古老民族。秦汉时称丁零,游牧于贝加尔湖到巴尔喀什湖的广袤草原上。以后逐步向南迁徙到蒙古草原中部的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自称铁勒,北魏人称高车。公元605年,铁勒族人民起义,反对西突厥的残暴统治。公元646年,回鹘首领吐迷度率部配合唐军攻灭薛延陀,占领整个漠北,成为蒙古草原上的强大部落。公元744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率军攻杀后突厥乌苏来施可汗,占领突厥故地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南部,自称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徙牙庭于乌鞬山(今蒙古杭爱山)之东北,建立了回鹘汗国。和唐王朝长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安史之乱”时,回鹘汗国作为唐的属国主动派兵参与平叛,并发挥了重大作用。公元839年,回鹘统治者内部矛盾激化,互相残杀,加上“方岁饥,遂疫,又大雪,羊马多死”①。当此内外交困之际,早就对回鹘统治者不满的黠戛斯族乘机起兵10万,大败回鹘军,攻破回鹘都城,杀死*(外匚内盍)*(左马右及)可汗,回鹘汗国亡。
回鹘被黠戛斯攻破之后,宰相*(左马右及)职保护庞特勤率领15个部落西撤到葛逻禄游牧处。后来联合葛逻禄、样磨等族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另一部西迁到河西走廊各地,后称“甘州回鹘”,现在裕固族的祖先;第三支南迁到幽州附近;第四支西迁到北庭(今吉木萨尔)和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在首领仆固俊的率领下,在西州地区与吐蕃展开斗争。公元866年,仆固俊自北庭出击,大败吐蕃大将尚恐热,夺取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要地。吐蕃大将尚恐热被擒杀,回鹘控制了北庭、高昌、龟兹的大片土地,建立了高昌回鹘国。首都设在高昌,最高统治者称亦都护,其意为幸福之主。其疆域东起哈密,北至伊犁河,西至冰大坂(今阿克苏北),南临吐蕃(今和田敦煌间)。
二、喀喇汗王朝
9世纪末至13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在塔里木盆地西缘和帕米尔以北,出现了一个操突厥语系各部落建立的政权,就是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境内有回鹘、葛逻禄、样磨、处月、处密、奥格拉克、恰如克、乌古斯、粟特人等。其中,回鹘人在王朝的建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该王国信仰伊斯兰教。
喀喇汗王朝的疆域包括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河中地区及今新疆的西部。中心有两个,一是楚河附近的八拉沙衮,即唐朝的裴罗将军城;一是喀什噶尔。
喀喇汗朝的首领们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他们的头衔往往冠以“桃花石汗”这一称号,如桃花石汗·伊不拉欣、桃花石汗·胡赛音、桃花石汗·纳斯尔等。桃花石汗就是中国汗的意思。《突厥语大词典》作者马赫木德·喀什噶尔说:“桃花石——此乃摩秦的名称,秦距离契丹有四个月的路程,秦本来分为三部: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契丹;下秦为八儿罕。”八儿罕就是喀什噶尔。
三、于阗王国
于阗在两汉时候,就是西域的大国,9世纪时,仍是一个独立的王朝。
据公元872年于阗王给沙州节度使张议潮之侄的信件称自己是“大于阗汉天子”来看,当时的于阗也是一个独立政权,曾经称过“金国”,10世纪初称“大宝于阗国”。公元938年,大宝于阗国的国王是李圣天,在本族称尉迟娑缚婆。是年,李圣天派马继荣到后晋朝进贡,后晋派张匡邺、高居诲使于阗,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国王,后来曾派使臣到宋朝进贡。
回鹘于公元840年前后西迁的时候,有一支到了于阗的新复州,在此居住下来。于阗国信仰佛教。喀喇汗王朝信仰伊斯兰教。为强迫于阗也改信伊斯兰教,双方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于阗得到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和吐蕃的支持,喀喇汗王朝得到萨曼王朝的支援。双方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伤亡惨重。佛教军队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后来战争的主动权又转移到喀喇汗王朝手上。到1001年(宋咸平四年),于阗才被波格拉汗·哈仑的儿子喀的尔汗·玉素甫所攻占。从此,于阗成了喀喇汗王朝的一部分,并且改宗了伊斯兰教。
公元1134年,西辽耶律大石派军西征,以肖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率7万骑兵东征,首先进攻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喀喇军不战而降,东喀喇汗国亡。接着西辽军南下攻占于阗。又回军占领高昌回鹘。公元1134年,西辽军攻灭西喀喇汗国。至此,西辽占有西域,三国亡。
从西域多国并立到西辽占领期间,西域屯田中断,前后共370多年。
①欧阳修撰:《新唐书·回鹘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赵予征.-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