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敦煌的建筑艺术——敦煌的古建筑实物

作者: 刘进宝

 
  莫高窟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宝库,除了壁画和彩塑外,还有大量的古建筑资料。洞窟内外保存有五座唐宋木构窟檐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有大量的各个时代的古建筑形象,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第一节 敦煌的古建筑实物
  莫高窟现在的外观是20世纪60年代洞窟加固之后的面貌。现在窟崖上仅保存着五座唐宋窟檐,从这些窟檐建筑可以想见,千百年前人们出于宗教动机建造的几百座窟檐殿堂檐翼相接,画柱雕梁,的确十分壮观。
  现存唐末宋初的木构窟檐共五座,其中完整的四座,另一座残缺。完整的四座是:第427窟窟檐建于宋初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第444窟窟檐建于宋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第431窟窟檐建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第437窟窟檐虽无纪年,但其结构形式与邻近的第427、431窟窟檐相比较,时代是接近的。残缺的一座是第196窟窟檐,它上部残毁,仅存四根檐柱及梁枋构件,造于晚唐末期,窟檐与洞窟是同时建造的。
  以上几座窟檐,虽然在规模尺度上稍有差别,但其结构和形式则基本相似,它们都是三间四柱,深约一间,正中一间开门,左右两间开窗。所有的梁柱都为八边形,柱上有斗拱,柱下无柱础,柱立于地栿之上,栿下有挑出岩体的悬臂梁,梁间铺设木板即成为洞窟之间的往来栈道。
  现存各窟窟檐的外观形制古朴,斗拱的风格以及八边形柱与中原同期古建筑的风格有较显著的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敦煌地处边陲,在建筑技术上保存了较多古老传统。如第427窟窟檐的木结构梁柱额、枋、斗拱、椽、檩等构件都保存完整。其六铺斗拱制作准确。檐下圆椽一层,飞头一层。檐端平直,两翼不翘飞,与壁画中所画建筑的形象相同。这些窟檐虽是小型木构建筑,但年代确切,保存完好,内部彩画如新。
  第96窟外层的九层楼,是一座形式特殊的高大窟檐,楼总高43米,建于1927~1935年。窟檐九层,下面七层依山靠岩而建,上两层是保护33米高的弥勒像头部的顶盖。整个楼身的建造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势,白壁丹楹,宏伟而秀丽,为莫高窟增添了光彩。
  在莫高窟窟前园林中,还有一座小巧的亭阁式塔,木檐土身,单檐八角攒尖顶,上有覆钵相轮的塔刹。塔身正面有门,门额上墨书“慈氏之塔”。门内有方形小室,各壁及穹隆顶均有壁画。此塔小巧精致,比例适度,是难得的古建筑小品。这种亭阁式的土心木檐的小塔,是我国遗存至今的唯一孤例。根据塔形和结构特点分析,此塔可能建于宋初,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此塔原在三危山中,为了便于保护,1981年迁建于莫高窟园内。迁移时,对塔刹及檐部做了复原处理。
  另外,莫高窟周围和大泉河两岸有几十座佛塔和墓塔,现在塔身已经残破斑驳,但幢幢古塔屹立在沙丘之中,它们古老的身影为莫高窟悠久的艺术生命力更增添了庄重、古朴的风姿。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