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雕塑

陇东古道 佛光璀璨

作者: 阮荣春





  陇山山脉,如同一道南北走向的天然屏障,将甘肃省的东部划分成了陇东、陇西两大地域。陇东主要是指庆阳、平凉两地区,属黄土高原地带。庆阳、平凉都属于古郡。据考古资料表明,远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东周以来,更是农牧盛行,贸易兴旺。秦代以后由于长城的修筑,“北控羌胡,南辖关陕”,这里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地。明代李攀龙在《平凉》一诗中写道:“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除了有我们熟悉的“信天游”、“皮影戏”、“社火表演”、“抓髻娃娃”外,还有历史遗留下的许多战火硝烟、沧桑变化的痕迹。而这些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只是每当我们在吟咏“秦时明月汉时关”这类诗句时,依然会怦然心动。其实,这种历史风尘不仅仅只有面对故纸才能获得,它还有实实在在的证物,多年来不被人们所重视的陇东石窟就带着历史的遗痕默默地坐落在这片黄土大地上:慈眉善目的卢舍那在黄昏的余晖中微笑着,看着胡人吹着悠悠的羌笛,看着白发征夫留下眼泪,看着洞穴坍塌,彩塑倾倒留下的满目疮痍,看着朝代更迭,人们从虔诚变成漠视。不管是残了手臂,还是消退了色彩,她却依然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含笑以对,伫望斜阳。
  第一节 边城往事
  陇东石窟始建于北魏年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艺术最灿烂的时期,但在政治统治上却又是最黑暗、最悲惨、最变幻无常的年代。这期间战乱频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士大夫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瞬间成为明日黄花。在这痛苦的现实世界中,儒、玄二学已经无法安慰世人脆弱的心灵。人们开始寻求佛的眷顾,祈求来生可以脱离苦海。各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笼络人心,非常需要借助宗教威力,致使当时佛教文化成为中原和西域各城邦国的文化主流。“善谈庄老,尤精释义”的孝文帝为了入主中原,成就霸业,采取恩威并施的战略,除重视金戈铁马的武功外,还积极加速汉化进程,同时广传佛教,兴起了一场全民造山运动。烽烟迭起、交兵之处的庆阳,在这股风气的感染下也大兴建寺凿窟。正所谓“铠甲和袈裟齐头并进,利剑与锡杖交替使用”。生命如朝露,人生多悲伤,下层人民把石窟当作逃避现实苦难的庇护所、来世幸福的花坛、寄托一切美好愿望的圣地;上层统治阶者则把石窟作为一种博取民心的恩典,一种从纷繁的现实中寻求解脱的精神慰藉。陇东石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凿兴建的。
  “养在深闺人不识”,陇东石窟多年来不为人们所熟知,学术界也很少有人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重点。但是,纵然是蒙着厚厚的一层黄土,陇东石窟的艺术魅力还是穿越历史、穿越时空,得到了睿智之士敏锐的青睐: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和美国人翟荫曾亲临陇东石窟作过考察。1937年《良友画报》全国旅行摄影团也曾特意去陇东拍摄石窟遗址。20世纪60年代,庆阳北石窟的重新发现掀起了一股陇东石窟的研究热。现存于陇东一带的石窟寺,据不完全的统计,大小有20余处。其中比较著名和重要的有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寺、王母宫,平凉禅佛寺,镇原石空寺,华亭石拱寺,庄浪云崖寺、主林寺以及合水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莲花寺等。
  从现存于合水县子午岭山区的张家沟门石窟中编号1、2、3、4等窟内的造像铭文中可以看出,陇东地区最早的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合水的保全寺、泾川的王母宫,从其窟形和造像风格判断分析,大约创建于魏宣武帝景明(500~503)前后。庆阳北石窟寺和泾川南石窟寺,都开创于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2)。北魏时期是陇东各地石窟开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唐代则是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顶峰。陇东石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因为这些石窟所在地的山岩,多属砂岩,适宜雕刻,所以这一带地区石窟中的造像全部为石雕。只是由于这种岩石较易风化,不少造像经过千百年的风雨侵袭,现已损坏严重,但所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从历史的沧桑中感受到当年的佛光遗韵。陇东石窟历经千余年,香火不绝。而这些壮丽恢宏、巧夺天工的佛教雕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陇东人民的大地上创造了无尽的辉煌。
  庆阳北石窟第165窟伎乐天-2 北魏
  ●胡人在吹着悠悠的羌笛。似乎在诉说着对往昔的回想和对故乡草原牧马的追思。这是庆阳北石窟第165窟正壁南侧窟顶斜披的浮雕——伎乐天。胡人手中所拿的排箫是一种古老的编管乐器。在汉代鼓吹和隋唐音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歌舞云崖寺外景 北魏
  ●云崖寺位于庄浪县东部,陇山山脉西麓,关山深处。在历史上曾与崆峒山、麦积山,仙人崖等胜地齐名。是一座雄踞奇峰秀岭中的历史悠久的石窟群,北魏以来就是僧道隐士向往之所。云崖寺以山崖悬空如云和北魏石窟群而闻名。云崖寺开创于北魏,后经北周、金、元、明、清历代扩建,已形成八寺、三洞、一湾、一潭的奇观异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驿站。其山色秀美,奇峰高突、密林遍布、小溪清幽,窟龛星布、雀舞莺啼,处处飞红流翠,满目怪石林立。人们说它是“珍禽鸣于树上、奇兽奔于林间。”
  北石窟寺外景 北魏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西峰市西北25公里的覆钟山下。陇东粮仓董志塬的西侧。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历经数十个朝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窟群面积为7500平方米,窟院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现存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身,还有众多的碑刻和题记。文物大多保存完整,内容丰富,为甘肃四人佛教石窟之一。这里背山面水,自然风景典雅秀丽。春天姹紫嫣红,鸟语花香;夏日泉水丁咚,凉风习习;秋季霜叶烂漫,硕果累累;冬至瑞雪纷飞,幽静而壮观。其人文景观独特。
  主林寺第1窟 宋
  ●主林寺石窟又称林寺或竹林寺,位于庄浪县东25公里陇山脚下,崖间分布着4个窟龛。主林寺石窟第1龛在距地面约50米的悬崖高处,内塑一佛二弟子菩萨(右菩萨已失),塑于宋代或元代。佛相庄严静穆。弟子虔诚,菩萨端庄秀逸。虽然年久失修,难见昔日光彩,但依然能从中看出我国工匠高超的艺术技巧。
  陈家洞佛 北魏
  ●陈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城东北30公里处,利用天然崖坎凿造而成,有窟龛9座,内多为宋代以后的泥塑和彩绘。其保存最完好、最有艺术和文物价值的是成像于晋太和年间,镌刻在一巨石上的三尊摩崖雕像,带有浓厚的西部民族特色。这张图片就是三立佛之左起第一身。而屹立于另一巨石上的建造于唐代的七级玲珑宝塔,与三巨佛相为映衬,亦为一大景观。该景区内景色秀美,林木葱郁,一条源于关山分水岭的清溪从洞窟前流过。北崖峭壁高耸,危石凌空;谷底流水淙淙,幽冥渺远。夏秋之际,清风徐来,松涛阵阵,志书所载“洞峡松风”即属此境。

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 第二卷 河西胜境/阮荣春主编.-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