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10.东汉时敦煌地区的经济与文化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东汉时的敦煌仍辖六县之地,与西汉时相较,辖境并无变化,只是将王莽时所改的郡县名称复原如旧,又将渊泉县更名拼泉县,在东汉末献帝(189~220年在位)时还曾一度将敦煌隶属于新设的雍州。
  东汉初期,敦煌的经济还称得上殷富,自明帝以后就逐渐衰落了。东汉前期河西敦煌地区继续实行招民实边,屯田戍守的政策。如水平十六年东汉政府曾通令各郡国地方官将部分罪犯遣送到朔方和敦煌屯田,并允许他们的家属跟随前往,为敦煌地区增加了部分劳动力。但是,东汉时期中国北方各边郡人口普遍减少,敦煌虽是其中减员最少的一郡,与西汉相比,还是大不如前。早在东汉初年因与匈奴长期冲突,东汉就曾将部分居民徙入内地,随后与羌人连年争战,朝廷屡议放弃凉州,敦煌人户减少得更加迅速,远非少数移民所能弥补,至顺帝永和年间(136~141年),敦煌郡内仅有7048户,29170人。
  与人口减少相应,敦煌的经济也无复往日的繁华。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中央政权自顾不暇,不再任命敦煌太守,当地大姓势力雄张,纷纷兼并土地,争夺徒附,致使贫富悬殊,农民生活无着。而纷乱中水利设施大量损毁,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粮食产量急剧下降,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敦煌与张掖、居延一样,因缺粮而需内地赈贷。此时敦煌经济中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商业。东汉时西域地区虽三绝三通历经曲折,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却不绝如缕。从东汉中后期起,由敦煌出发进入西域的丝绸之路渐由原来的南、北两道,扩展成了南、中、新三道,而无论哪一道都必经敦煌,敦煌的地位就更加重要,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早在班超任西域都护,即丝路第二次畅通时,敦煌就开始聚集了大批商人,逐步发展成了一个著名的商业城市,被史书盛赞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东汉是敦煌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两汉之际中原动荡不安,而河西,特别是敦煌却相对富足稳定,这种局面吸引了大批中原士人前往避难,他们带来了中原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敦煌的文明程度迅速提高,很快赶上了内地的发展水平,甚至还涌现出一些硕儒大家,为全国和后世推崇。那时的敦煌文化名人首推张奂、张芝父子。张奂出生于儒林世家,不仅是有名的清官,更是著名的学者。他辍官后闭门讲学,授徒千人,对儒学在敦煌的普及作出了很大贡献。张芝是张奂的长子,好学善书,尤精草书。他习学名家崔瑗、杜操的草书,创制了今草和游丝草。其书体精劲绝伦,被后人称为“一笔飞白”,他本人更被尊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他的书迹赞羡不已。东汉时的学术多为家学传承,非世家大族不能为。张氏一门名人叠出,张芝弟弟张昶的书法也十分精妙。此外东汉末年敦煌还出了一位博士侯瑾。他自幼孤贫,苦学成才,曾作《矫世论》讥讽时弊,又著《汉皇德传》30篇,记汉光武帝至冲帝100多年间的史事。河西人民敬慕侯瑾的德才,尊他为“侯君”。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