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4.唐前期对西域的经营活动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窦伏明降唐后,敦煌内部最后稳定下来,但西域少数民族贵族对敦煌河西的骚扰仍接连不断。唐王朝便立即着手解决西部边患问题。
  唐朝首先打击的是东突厥,贞观三年(629年)唐派10万大军分道进击,于第二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擒获颉利可汗,令伊吾归唐,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王麴文泰入朝,唐与西域的交通初步打开。
  此时威胁河西安全的还有吐谷浑。曾被炀帝打败的伏允可汗趁隋末战乱恢复了部分势力,唐初又为害一方。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领兵征讨,终使伏允兵败自杀,其子慕容顺率部降唐,彻底免除了河西与敦煌的外部威胁。
  唐王朝的下一个目标是经营西域,当时西域控制在西突厥手中,在他们的阻挠下,东西交通已远逊于隋代。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派大将侯君集领兵平定了叛唐东击伊吾的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并设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军又攻破焉耆,中西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玄奘法师求得佛法回国时,西域诸国沿途护送,与他去时偷渡而过的情况大不相同。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军再克龟兹,西域大震,各族首领纷纷摆脱西突厥控制,归附唐朝。唐朝在西域的势力继续向西延伸,遂将安西都护府西迁到龟兹,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史称“安西四镇”,奠定了唐朝经营西域的基础。此后唐与西方的交通,特别是从敦煌出发,经且末、于阗越葱岭而西的南道和出玉门关经西州、龟兹、疏勒西行的中道都更加畅通了。
  但是,唐朝在西域驻兵不多,要依靠各族酋长来维持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西域的形势出现了反复。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唐朝不得不将安西都护府迁回西州,刚刚设置的安西四镇也随之废弃。至显庆二年(657年)唐朝终于攻灭西突厥,在突厥旧地设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并于次年平定了龟兹发生的叛乱,将安西都护府升级为大都护府,迁回龟兹,复置四镇,将整个西域都控制在唐朝手中。
  唐朝在西域的胜利对敦煌影响很大,使敦煌变成了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安西、濛池、昆陵等都护府的重要后勤基地。7世纪60年代以后,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在唐代的全盛时期,控扼两关的敦煌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华。
  在唐朝逐渐兴盛起来的同时,我国西南部地区的吐蕃王朝也在崛起中。670年以后,吐蕃开始将势力伸向西域,迫使唐朝又两度废置四镇,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才第三次将安西都护府西迁龟兹,并第四次置四镇。
  在唐朝经营西域的活动中,敦煌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贞观年间侯君集伐高昌的唐军中就有沙州(贞观七年西沙州改称沙州,仍领原敦煌地,此后“沙州”更成敦煌别称)刺史刘德敏率领的敦煌民众,在以后唐朝同西突厥余部及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的斗争中,敦煌始终是协助安西都护府统治西域的重要力量,同时安西四镇的戍卒也主要是来自敦煌河西的府兵。高宗上元二三年间(675~676年)唐朝曾将西域南道上的石城镇(今若羌)和播仙镇(今且末)划归沙州直接管辖(见图2),更显示出了敦煌在唐前期经营西域活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