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合浦汉墓出土的佩饰品
作者:彭书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
合浦汉墓出土大量佩饰品,种类繁多,五彩缤纷,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佩饰品不但反映出汉代合浦的经济繁荣,而且折射出这个两千多年前的海港城市的外贸景象。本文详细罗列了合浦汉墓出土的各种质料的佩饰品,推测了它们的来源和用途,认为这些佩饰品,既有中国出产往外销售的商品,也有从海外输入、供达官贵族享受的“奇石异物”。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商品有出有入,在输入方面,不但引进外域的原材料,而且也引进先进技术。从而证实当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在合浦县城周围,散布着一个庞大的汉墓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配合基本建设,已发掘数百座汉墓。这些汉墓中,经常有佩饰品出现,包括琉璃、琥珀、玛瑙、水晶等各种质料的珠饰和动物圆雕小件。
一、佩饰品的种类
合浦汉墓出土的佩饰品种类繁多,数量很大,现按质料分述如下:
1.玻璃
玻璃,古称琉璃,又称“璧琉璃”,有时又写作“流离”、“陆离”、“璆琳”,实是古玻璃。对广西出土的古玻璃,黄启善已有专门论述[1]。合浦汉墓随葬的玻璃器,包括珠、管、璧、环等佩饰品和杯、盘、碗等饮食器皿。
合浦出土的汉代玻璃器以珠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总数上万枚,一般每座墓少则1枚,多则千余枚。如2001年发掘的九只岭6号A墓出土3869枚、5号墓出土1331枚[2],是目前所知广西汉墓出土玻璃珠最多的两例。堂排3号墓出土1080多枚,1号墓出土437枚,2号墓出土133枚[3];望牛岭1号墓出土825枚[4],2号墓出土826枚[5];廉州灯炮厂1号墓出土800多枚[6];母猪岭1号墓出土450多枚,6号墓出土410多枚[7];环城镇风门岭4号墓出土530枚[8],10号墓出土145枚[9];凸鬼岭6号墓出土20枚[10],等等。
玻璃珠有透明的、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颜色以蓝色占绝大多数,次有青、绿、褐、棕、红、紫、黑色等多种。蓝色又分深蓝、天蓝、湖水蓝等。形状有圆算珠形、球形、圆柱形、橄榄形、扁圆形、五棱柱形、网坠形,还有管状、鱼形、瓜形和花篮形等,五彩缤纷。
圆算珠形:数量最多,约占总数80%以上。两端稍平,中间穿孔,珠的大小不一,长0.2~1.0厘米,直径0.3~1.3厘米,孔径0.1~0.2厘米。以蓝色为主,另有青、绿、深褐、粉红等颜色。半透明居多,不透明者少。易碎,但绝大多数仍保留有玻璃光泽。
橄榄形:大小、长短不一,两头小,中间大,有天蓝、深褐和绿色,以蓝色为主,半透明。长1.0~1.2厘米,头径0.2~0.3厘米,中间直径0.4~1.0厘米,孔径0.15~0.2厘米。
棱柱形:有六棱柱形、五棱柱形,浅蓝色、淡青色,透明。中间穿孔。长2~2.2厘米。
鱼网坠形:深蓝色和紫色。长0.6厘米,头径0.25厘米,中间径0.4厘米,孔径0.1厘米。
管状:有圆管形、枣形和扁圆形。中穿孔,有天监色和深褐色。长1.5~2.0厘米,孔径0.3厘米。
龟形器:1件。1985年2月文昌塔1号西汉墓出土,呈椭圆形环状,中部比较厚,周缘渐薄,均匀地附4只三叉形爪,头尾形状与爪相似,头部中心穿一细孔,可系绳。透明,青绿色,开细冰裂纹。长5.5厘米,宽2.1厘米,厚0.95厘米。[11]
璧:1件。绿色,半透明,圆形,正面饰谷纹,背面微内凹,光素无纹。直径12.9厘米,孔径3.2厘米,厚0.4厘米。[12]
环:2件。深蓝色,半透明,圆环形,中央部分厚,周缘部分薄,其中带有裂痕的一件(铅玻璃),直径7.6厘米,内径2.9厘米,厚1.2厘米;完好的一件直径7.4厘米,内径3.1厘米,厚0.95厘米。[13]
2.琥珀
琥珀是一种含碳氢化合物的有机宝石,由树脂石化而成。汉代合浦人用琥珀主要制作佩饰品和印章。如母猪岭东汉墓出土琥珀珠28颗,[7]九只岭东汉墓出土琥珀珠6颗,5号墓和6号A墓各出土3颗;另有管饰4颗,印章2枚。[2]堂排汉墓出土1颗琥珀圆雕狮(M2A:36),3颗琥珀珠。[3]望牛岭1号墓出土琥珀佩饰品5颗,褐红色,有圆纽形、扇形、篮形、蛙形等各种形状。[4]l986年在风门岭10号墓也出土琥珀珠3颗,二大一小,大的为长算珠形,小的为扁圆形。[9]1999年在凸鬼岭出土1颗琥珀珠。
珠:50颗。颜色有褐红、深褐、深红、棕黄、棕红等色。形状有算珠形、半球形、扇形,腰鼓形、扁圆形、橄榄形、圆形、钮扣形和不规则形等。直径0.7~1.3厘米,长1.1~2.1厘米,中间径0.4~0.5厘米。这些琥珀器都有穿孔,便于系挂,应是佩饰品。如堂排2号A墓一颗为半球形,直径0.7厘米;一颗为腰鼓形,硃砂红色,长1.5厘米,两端直径0.7厘米,中腰径0.4厘米;2号B墓一颗为腰鼓形珠,深红色,长2.1厘米,大端直径0.9厘米,小端直径0.8厘米,中腰径0.5厘米。凸鬼岭汉墓出的琥珀珠呈半扇形,长1.6厘米。
管饰:4件。出自合浦九只岭东汉墓,有橄榄形和扁圆形。
圆雕小动物:2件。1件形状似狮,出自堂排汉墓,深褐色,蹲坐,长1.2厘米,宽0.4厘米,高0.8厘米。另1件形状如蛙,出自望牛岭1号墓,褐红色,有孔,长11厘米,高0.5厘米。
印章:5枚。堂排汉墓出有2枚,1枚是“劳邑执刲”琥珀印,棕黄色,正方形,蛇钮,长2.2厘米,高2.1厘米,蒋廷瑜有专门考证[12];另1枚棕红色,半球形,龟背钮,有孔,刻“王以明印”4字,字较工整,长2.O厘米,宽1.7厘米,高0.9厘米。望牛岭1号墓出土的一枚,印面略作方形,刻阴文篆书“庸母印”3字,长1.5厘米,宽1.2厘米,高1.5厘米。2001年7月九只岭东汉墓5号墓出土2枚,1枚方印,龟形钮,印文篆刻“黄昌私印”,宽1.3厘米,高1.4厘米;另1枚为钮扣形圆印,刻“黄□□印”,宽0.6厘米,高1.2厘米。以上除“劳邑执刲”是官印外,其余4枚都是私印。
3.玉石
玉是中国一种带有神秘色彩和享有崇高地位的器物。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玉,石之美,有五德者。”古人把质地坚硬,颜色晶莹,细腻透明的美石统称为玉,包括水晶、玛瑙、宝石、孔雀石、琥珀、青金石、绿松石等。但从狭义来说,玉是指矿物学上的闪角石、辉石之类,俗称软玉和硬玉。软玉即闪角石类,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硬度为6~6.5度。硬玉是指羊脂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属辉石类,又称翡翠,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和硅酸铝,质地硬(硬度为6.75~7度),密度高,具有玻璃光泽。
合浦汉墓出土的玉器主要有璧、带钩、珠和各种葬玉。1975年秋发掘堂排西汉晚期墓,出土一些葬玉和用玛瑙、水晶制作的佩饰品,1986年发掘风门岭10号墓,出土一套较完整的葬玉,即猪形玉握、蝉形玉琀、杏形眼盖、六棱柱形鼻塞和肛门塞、圆柱形耳塞。在黄泥岗、母猪岭、凸鬼岭、北插江等处西汉晚期至东汉的墓葬中也有玉器出土。
璧:6件。璧是汉代常见的礼仪用玉。合浦环城乡母猪岭1号墓出土的谷纹玉璧完整无缺,是淡黄色玉制成的,内外沿各有一道弦纹,外径16.9厘米,孔径4.1厘米,厚0.4厘米。[13]凸鬼岭17号墓出土1件,纹饰分内外两区,两区之间有一道绞索纹相隔,内区饰普通的谷纹,外区则刻首尾互相交缠的图案化双身龙纹,外径23.5厘米,孔径4.1厘米,厚0.5厘米[13]。最珍贵的是1990年在黄泥岗1号墓出土的出廓六字玉璧。此璧除内外廓素面外,整个璧面布满蒲纹,外廓的一侧,即顶端透雕龙凤对舞的装饰图案,图案中下部镂空刻出“宜子孙日益昌”六字。外径18.3厘米,孔径3.2厘米,连外廓透雕通高27厘米。[13]此外,2001年7月在合浦九只岭东汉墓出有3件玉璧,其中5号墓出土2件,1件为黄白色,质地较软;另1件(M5:64)为青灰色,两面纹饰相同,内区刻谷纹,外区饰四组双身龙纹,内、外区花纹间隔一周短斜线划纹,直径18.9厘米,厚0.5厘米;6号A墓出士的1件也是青灰色,纹饰与5号墓的谷纹璧完全相同,直径24.8厘米,孔径6.1厘米,厚0.4厘米[2]。
蟠螭纹玉佩:黄泥岗1号墓出,长6.5厘米,宽4.8厘米。
玉剑饰:黄泥岗1号墓出土玉璏,蟠螭纹,长9.8厘米,宽2.5厘米。
带钩:5件。黄泥岗1号墓出的一对子母带钩,淡黄色,带钩长4.0厘米,宽1.5厘米;母扣外径4.0厘米,内径2.5厘米。凸鬼岭13号墓出土1件乳白色有黄斑的素面带钩,钩头粗糙,没有刻纹,长5.0厘米,宽1.1厘米;19号墓出土1件鸠首带钩,钩头似鸠,长5.8厘米,宽1.5厘米。北插江盐堆西汉墓出土2件玉带钩,1件钩首呈鹅头形,钩身呈圆球形,又似鹅背,长3.7厘米,宽1.5厘米;1件钩首为龙头形,钧身方条形,长6.5厘米,宽1厘米。[13]
玉握:4件。都呈猪形,均处卧姿,写实性很强。风门岭10号墓2件和凸鬼岭17号墓1件,形态特征相同,前后腿均屈曲,平卧,嘴向前伸,嘴皮上耸,刻出三道皱纹,后臀钝直,其中M10:60长11.6厘米,宽2.4厘米,高2.6厘米。堂排4号墓1件打磨极光洁,体稍高,头向前低,两耳上耸,脸呈三角形,较风门岭猪更逼真,长4.6厘米。
玉蝉(琀):3件。分别出自望牛岭1号墓、黄泥岗1号墓和风门岭10号墓。都呈蝉形,刻工刀法简练、明快,正面刻出口、鼻、眼、脑盖,可以清晰看到收拢的双翼,腹底刻出肚纹和尾部横褶,完全是蝉的静卧姿态的写实形象。长5.0~6.2厘米,宽2.9~3.2厘米。
眼盖:2件。风门岭10号墓出,杏形,薄片,两头穿孔,长3.8厘米,宽2.8厘米。
耳塞:4件。风门岭10号墓出的2件为六角柱形,一头大一头小,长2厘米,大的一头宽0.7厘米,小的一头宽0.5厘米。堂排4号墓出的2件为淡青色,圆柱形,一头大一头小,长2.2厘米。
鼻塞:4件。望牛岭1号墓和风门岭10号墓各出2件。形状、大小与耳塞相似。
4.水晶
水晶是一种矿石,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结晶常作斜方六面体,无色透明,光泽如玻璃,硬度较高,若成分中杂有其他杂质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如杂有植物质成茶褐色,俗称茶晶;杂有锰成紫色,称紫水晶等。合浦汉墓出的水晶主要是一种串饰,常与玛瑙、琉璃、玉等制作的佩饰品一起使用。颜色有紫、蓝、浅蓝、天蓝、绿、内白、黄、红、棕等色或无色。合浦汉墓出土的水晶饰品形状多样,有六棱算珠形、六棱柱形、不规则形、网坠形、球形、扁圆形、方形、扁壶形和菱形等。
水晶珠:400余颗。1999年黄泥岗1号墓出有186颗,其中六棱算珠形的紫色水晶珠163颗,白色的六棱算珠形和圆形各8颗,黄色球形1颗;蓝色六棱柱形和不规则形各3颗,珠大小不一,最大者直径1.8厘米,最小者直径1.0厘米。望牛岭1号墓出27颗。其中白色的:最大的1枚为六棱不等边形,长6.9厘米,两头径2.2厘米,中间径3.0厘米;六棱的橄形和柱形各6颗,长1.5~3.9厘米,两端直径0.9~2.2厘米,中间径1.2~2.3厘米;球形1颗,直径1.0厘米;蓝色的:不规则形6颗,六棱柱形4颗,网坠形3颗,长0.8~3.9厘米。2001年九只岭5号墓出7颗,6号墓25颗,其颜色有白、蓝、紫、红、棕色等,形状有算珠形、不规则形、扁壶形、扁圆形、菱形等;风门岭10号墓出25颗,其中白色24颗,绿色1颗,形状有方形和不规则形;此外母猪岭6号和凸鬼岭4号各出7颗,凸鬼岭出的7颗为白色,圆形,中穿孔,直径1.25厘米。
水晶管饰:5件。九只岭5号墓出土4件,堂排2A号墓出土1件,均中穿孔。堂排管饰长1.4厘米,直径0.7厘米。
5.玛瑙
玛瑙属石英矿物,与玉髓同质。品类甚多,颜色光美。合浦汉墓出土的玛瑙佩饰主要有玛瑙珠、戒指、耳塞、耳珰和圆雕小动物等。
玛瑙珠:已知192枚。其中堂排2A号墓出土50枚,管饰1件,2B号墓出土43枚,3号墓出土2枚;北插江盐堆1号墓出红色珠31枚;[8]九只岭5号墓出土11枚,6号墓出土10枚;望牛岭1号墓出土7枚,2号墓出土9枚;风门岭10号墓出土12枚;1984年和1999年凸鬼岭分别出土7枚和2枚;母猪岭6号墓出土2枚。
玛瑙珠都在中间穿孔,颜色真可称得上“五光十色”,有红色、紫色、金黄色、褐色、橘红色,及各种颜色相间的缠丝玛瑙和苔丝玛瑙珠等。其中以红色为主,约占70%;其次为缠丝、金黄色、褐色。形状有橄榄形、算珠形、球形、柱形(包括六棱、椭圆、长圆)、瓜子形、扁棱形、扁圆形、圆壶形、鸟形等,其中以橄榄形最多,占出土玛瑙珠的60%以上。橄榄形最大的长5.5~6.3厘米,两头径0.7~1.0厘米,中间径1.0~1.5厘米;一般长2.2~3.5厘米;最小长0.8~1.7厘米,两头径为0.2~0.4厘米,中间径0.4~0,7厘米;算珠形玛瑙长0.7~1.5厘米,直径0.4~1.5厘米;球形玛瑙直径0.4~0.8厘米;柱形玛瑙长3.0~3.3厘米,直径0.4~0.8厘米。其余类型的尺寸较小,长0.7~1.6厘米,径0.4~0.7厘米。
玛瑙戒指:1件。望牛岭2号墓出土,肉红色,圆环形,直径2.5厘米,孔径1.8厘米。
玛瑙耳塞:2件。望牛岭1号墓出,花玛瑙,长2.5厘米。
玛瑙耳珰:5件。其中1999年凸鬼岭汉墓出土3件,橙红色,腰鼓形,长2.1厘米;九只岭6A号墓出土2件,橘红色,喇叭形,一端大,一端小,中心有纵穿孔,长2.1厘米。
玛瑙狮:6件。出自堂排2B号墓。圆雕,大小不一,中穿孔,孔从尾部穿至颈部,小巧精致,形象生动,长1.4厘米,高0.9厘米。
玛瑙鹅:5件。堂排2B号墓出土,圆雕,刻工精致,形象生动,孔从尾部穿至颈部,长2.5厘米,孔径1.8厘米。
6.金佩饰
金佩饰在合浦汉墓中出土较多,种类有串珠、花球、戒指、手镯、耳珰、带钩等。如:1978年合浦环城乡北插江盐堆1号墓出土金手链、金花球一串共20枚,其中金手链1串,由13枚六棱橄榄形珠制成,花球串饰,由6粒花球、1粒葫芦形金珠组成,都有穿孔;另外1995年4号墓又出金花球14粒;望牛岭1号墓出金花球1串,由10粒橄榄形、1粒算珠形和1粒吊钟形珠组成;九只岭5号墓出串珠7件、耳珰2件,6A号墓出花球7粒、戒指2枚,6B号墓出串珠1粒、戒指1枚;1995年环城乡平田磨壤9号墓出串饰1串,由4粒橄榄形珠、2粒算珠形珠制成;[8]此外堂排2A号墓出手镯2只、戒指2枚,3号墓出串珠5粒;母猪岭6A号墓出串珠3粒、1号墓出戒指1枚;1993年在风门岭4号墓出串珠、花球、戒指各1枚,10号墓出串珠1粒、花球2粒、戒指2枚;1979年凸鬼岭机械厂五金仓库1号墓出戒指2枚,1999年凸鬼岭5号墓出戒指1枚;1990年黄泥岗1号墓出金带钩1件。
金串珠:50粒。有橄榄形、算珠形、吊钟形、扁圆形等,以橄榄形居多,占出土串珠70%。橄榄形串珠,纵向穿孔,长1.0~2.O厘米,直径0.4~0.5厘米。算珠形串珠,从中穿孔,长1.0厘米,直径0.5厘米。吊钟形串珠,纵穿孔,长1.0厘米,直径0.5厘米。扁圆形串珠1件,刻细弦纹,直径0.5厘米。
金花球:29粒。多为球体,透雕,中穿孔,平面呈六角形,外缘有粘珠。直径1.3~0.8厘米。
金戒指:12枚。有环体内平外凸、环形和镶嵌珠宝的,以环体内平外凸者居多数。环体内平外凸的环面圆形,突起如一椭圆形钮;镶嵌珠宝的,亦是环体扁平,环面凸起,当中凹下一圆窝,内镶嵌物。直径一般为1.8~2.0厘米,最小的直径为1.3厘米。
金手镯:2件。出自堂排2A号墓。环形。
金耳珰:2件。出自九只岭5号墓。用金箔制成,通体似喇叭形,细腰,长1.9厘米。
金带钩:1件。1990年在合浦环城乡黄泥岗新莽时期1号墓出土,龙首,长6.6厘米,最宽0.9厘米,重55克。
7.银佩饰
银的佩饰不多,只有戒指和手镯两种。
戒指:3枚。九只岭5号墓出2枚,母猪岭1号墓出1枚。环体扁圆,外径2.0~2.2厘米,内径1.9厘米。
手镯:3只。分别出于母猪岭1号墓、九只岭5号墓和北海盘子岭汉墓。圆形,锈蚀严重,直径6.7~8.O厘米,内径6.4厘米。
8.铜佩饰
此类佩饰不多,只有带钩、带扣、发笄几种。
带钩:2件。堂排2B号墓出土1件,琵琶形,钩首已失;九只岭6A号墓出土1件,体呈扁圆,钩作蛇首,圆形钮扣,扁平,长1.1厘米。
带扣:4件。九只岭出的2件鎏金,圆形,外径2.2~2.7厘米,内径2.0~2.5厘米,厚1.2厘米,槽宽1.2厘米。
发笄:1件。九只岭出土,黄白色,一头略呈圆柱形,一头宽扇,长12厘米。
二、从佩饰品看汉代合浦的社会状况和水陆交通
我们在《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已经说过,从合浦汉墓中可以看到汉代合浦的经济是相当繁荣的,大量佩饰品的出现也是这种繁荣的表现[14]。
汉代合浦是中国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徐闻、合浦出发到南洋的海船,“赍黄金、杂缯而往”,“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仅从字面上来看,带出去是黄金、杂缯(丝织品),带回来的是明珠、璧玻璃、奇石异物。但实际情况比此要复杂得多。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色泽艳丽,不生锈,不变质,是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的金属之一。《管子·地数篇》说:“黄金为中币”,可见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已把黄金作货币作用。到战国时期,以楚国为首,黄金在市面上流通量已很大,出现了扁圆状的金饼和板块状的金版等多种形式的黄金货币。汉代的黄金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多种职能,使用的数量相当惊人。黄金作为货币贮藏手段和大宗支付手段,也用于给死者陪葬。合浦望牛岭1号墓出有2枚金饼,正面凹陷,刻有铭文,背面稍隆起,比较粗糙。1枚直径6.3厘米,重249克,刻一“大”字,“大”字下方再细刻了“太史”二字;1枚直径6.5厘米,重247克,刻一“阮”字,“阮”字上方再细刻一个“位”字。这两枚金饼的大小、轻重都比较接近,与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金饼规格相近。汉代规定“一黄金1斤(合0.5公斤)”,这2枚金饼的实际重量都近汉代标准重量1斤,也与文献记载相合。金饼是溶铸的,面上的铭文是后刻的,“大”、“阮”字可能是物主姓氏,金饼在合浦发现,也是海上贸易用作大宗支付手段或国际货币的反映。
合浦汉墓出土了那么多的金串珠、金花球、金戒指、金手镯、金耳珰、金带钩等,这些金器有的是当地官僚贵族的用器,有的可能是原来准备出海的商品,后来转为“内销”,成了陪葬品。
与此相反,从海外进口来的也不乏黄金饰品。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有一种金花球泡饰,呈半球形,泡壁极薄,泡里在底口稍下处焊接一根横梁,以供连缀。球面形的泡体上有9组图纹,都用金丝和小金珠焊接而成。这种焊接工艺与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不同,而与西方出土的多面金珠上的焊接相同,因此被认为是海外输入品。合浦汉墓出土的金花球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金花球相似,也应是从海外输入的。
合浦出土的玻璃器在没有作测试之前,仅从器形观察,一般认为既有“土产”,又有“洋货”,而大都被认为是“舶来品”。西方古代玻璃是钠钙玻璃,中国古代玻璃是铅钡玻璃,经元素化验就能判定。广西出土的汉代玻璃器有28件经过能谱分析和密度测定,测试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器分属3个不同系统,其中24件属钾硅(K2O—SiO2)玻璃,2件属铅钡(PbO—BaO—SiO2)玻璃,1件属钾钙(K2O—CaO—SiO2)玻璃,1件属高铅(PbO—SiO2)玻璃。但从最近测试的几件合浦汉代玻璃器中得知,也有个别样品是钠钙玻璃。说明合浦汉代玻璃器既有土产,也有洋货。但绝大部分是土产,是中国制造的,尤其是钾玻璃,禽镁元素极低,既不同于中国内地的铅钡玻璃,又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是岭南地区特产。晋代葛洪《抱朴子·论仙》说:“外国作水晶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这里所说的“水晶碗”实际上就是玻璃碗。“交广”地区即交州和广州,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这条记载表明,在晋代或晋代以前,岭南地区的人已掌握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又据《南州异物志》记载,“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自然灰状如黄灰,生南海滨,亦可浣衣,用之不须淋,但投之水中,滑如苔石。不得此灰,则不可释。”生于南海之滨的自然灰,应是一种自然纯碱或草木灰,是制造玻璃的一种助溶剂。广西出土含钾量较高,而镁量极低的玻璃制品,有可能是利用这种自然灰作助溶剂的,因而可以把这种钾玻璃称之为“南海玻璃”。
由此可以推测,由于海外交通的便利,合浦出土的汉代玻璃,开始可能作为奇珍异物是从海外输入的,但很快,合浦的工匠向西方学到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利用当地原料,烧制出大量既不同于西方的“洋”玻璃,又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国产铅钡玻璃的本地钾玻璃,投放中外贸易市场,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冲击了进口玻璃市场,因此,真正从南洋进口的玻璃留存很少。
从南洋交换回来的奇石异物中,除琉璃外,还包玛瑙、琥珀、水晶等各种珠饰,更是五花八门。
世界各地产玛瑙的地方很多,我国云南保山县玛瑙山出产的玛瑙也很出名。但在汉晋时期,都以为玛瑙出自西域,或谓大秦多玛瑙。合浦汉墓出土这样多的玛瑙不能否认它们有从海外输入的成分。
琥珀的产地,在欧洲主要是波罗的海沿岸,西西里岛和罗马尼亚也有出产。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时永昌牢夷(今云南西部)、缅甸的北部和海外的大秦国都产琥珀,中国文献到汉代才提到琥珀。但在欧洲很早就把琥珀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大秦国(即罗马)通过腓尼基人购得波罗的海产的琥珀,制成各种成品投入市场。当时琥珀的价值十分昂贵,用琥珀雕成的小动物雕像更加值钱。合浦堂排汉墓有用琥珀雕成的小狮子,也有用肉红石髓雕成狮子和鹅。我国原来没有狮子,狮子只产于印度、欧洲东南部、非洲及叙利亚,至汉代狮子才开始输入我国,西域各国常以狮子来献,狮子雕像出于合浦汉墓,也是琥珀、玛瑙从海上输入的例证。
中国通过合浦与海外的贸易除了成品商品的交易外,也不排除还有原料的输入和技术的引进。如玛瑙、琥珀的输入,中国工匠利用这些原料加工成中国传统的用品,如玛瑙戒指、玛瑙耳挡、玛瑙耳塞、琥珀印章等。有些则是技术的引进,如玻璃的烧造,吸收西方的技术,当地工匠利用当地的原料生产。
参考文献
[1]黄扁善.环北部湾古代玻璃的发现与研究.见: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九只岭东汉墓.考古,2003,(10)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合浦堂排汉墓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4)
[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小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5)
[5]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资料
[6]黄启善.广西古代玻璃制品的发现及研究.考古,1988(3);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资料
[7]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母猪岭东汉墓.考古,1998,(5)
[8]合浦县博物馆馆藏资料
[9]合浦县博物馆.广西合浦县丰门岭10号墓发掘简报.考古,1995,(3)(按:丰门岭即风门岭)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合浦县博物馆.合浦县凸鬼岭汉墓发掘简报.见: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1]黄启善.广西古代玻璃制品的发现及其研究.考古,1988(3)
[12]蒋廷瑜.“劳邑执刲”琥珀印考.中国历史文物,2004(4)
[13]游廷瑜,彭书琳.广西先秦两汉玉器略说.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东亚玉器》.1998
[14]蒋廷瑜,彭书琳.汉代合浦及其海上交通的几个问题.见:广西环北部湾文化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吴传钧主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