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长安与丝绸之路

第九章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咽喉——阳关

作者:张燕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人王维的这首七绝,不着一个愁字,却写尽了离愁。西出阳关,从此成为行人远行、游子离家的最形象写照。
  眼下昔日的阳关古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一座名为墩墩山的上面,让后人凭吊驻足。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寂寞荒凉且又凄凉悲惋,北地的金戈铁马与江南春闺的幽怨交织着穿越时空,给这片荒蛮的边地平添了很多故事。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作为河西重要关隘两关之一的阳关,一方面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一方面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将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为“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古代的重要关隘一般都建在险要地势上,在茫茫戈壁中的阳关为什么会被选作关隘重地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古代这里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
  阳关在这儿设关,一个是它在交通要道上,第二个就是邻水而设。因为有了大漠戈壁间的这一片绿洲,让阳关凭借着水源,发挥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威,而对于在沙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等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烽燧
  汉武帝时期,匈奴和汉朝的战争频繁。为了抵御匈奴人的频频侵扰,汉朝沿长城修建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号称“烽燧万里相望”,从敦煌出土的汉简《塞上蓬火品约》中,对于烽燧报警的信号有着详细的记载。
  古代阳关向北至玉门关一线有70公里的长城相连,每隔数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阳关附近亦有十几座烽燧。尤以古董滩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势最高,保存比较完整。
  关牒
  至阳关一游而不签度关牒,那也是一种遗憾。汉唐时期,驼队商旅们凡去西域,都得在阳关申拿关牒方可西行,这在当时之重要,即如今日之领取出国护照一般,而西域诸国,也很重视由阳关都尉盖印签发的关牒。“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关照关照”、“多多关照”,这些依然鲜活在中国人口中的语言,便是源自于阳关,后人将“关照”引申,变成“给照顾”、“行方便”等意思。有了盖着阳关大印的关照(古时“关照”好比现在的护照或边防证,出入关须通过严格验证),无论是西域人来汉,还是汉朝人西去,便都可以畅通无阻了。
  阳关在敦煌,因位于玉门关南所以称为阳关。这里是中国和西方交流的要冲,不但留下了张骞的足迹,也是李广、霍去病当年建功立业之所。
  为了保护阳关,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阳关的历史和文化,2000年,由敦煌书画院倡导和出资,一个以“挖掘古文化,建设新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开始在阳关遗址不远处筹建。2003年8月28日上午,建于甘肃敦煌市的阳关博物馆开馆迎宾。阳关博物馆坐落于阳关遗址北800米处,是一个融博物、旅游、遗址保护与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整个馆址占地10万平方米,所有建筑仿汉而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与周围的烽燧遗址、大漠戈壁和谐地融为一体。
  今日的阳关,不再有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意境,阳关一带眼下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和敦煌罗布麻综合开发中心,阳关葡萄和敦煌罗布麻茶叶声名远扬。
  阳关与玉门关南北呼应,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
  

长安与丝绸之路/张燕著.-西安: 西安出版社, 2010 ;陕西省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