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4.1 有关“木祭器”说的提出

作者:王炳华


  由于具有特殊干燥的自然条件,新疆古代遗址中往往可以发现许多国内其他省区难以见到的文物、文化现象。它们功用不明、定名困难,凝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一时难以清楚揭明。这一特点,既是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难得的机遇,又是他们特殊的难题。
  近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新疆汉代墓地中,屡屡发现一种“丫”形木杈。不少简报只是停留在现象的介绍:木杈似“丫”形,刮削光洁,置于尸体身侧,而不论其他。在这种情势下,郭建国的文章抓住零散的但又是典型的现象,归纳问题,进行探索,提出“木祭器”说,实际表现了学术研究工作中应有的敏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从这一角度说,郭文有它的积极意义。
  本文,在郭文的基础上前行。
  郭建国在《试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墓出土的木祭器》中对有关地区出土的类同资料作了搜集,集中进行了介绍。计:
  (1)1934年贝格曼在孔雀河流域发掘之五号墓地A棺,出土青年干尸一具,“木乃伊的右手握一根52厘米长的柽柳枝”。〔4〕
  (2)1959年,新疆博物馆在民丰尼雅遗址发掘东汉箱式木棺,男女合葬,已成干尸。“木杈两个,分置于男女尸上,在男尸上者稍弯,长170厘米;女尸上者长117厘米,发现时杈上裹着一件淡黄色绸的女外衣”。〔5〕
  (3)1983年,和田洛浦山普拉墓葬中发现六根木杈。墓地时代为汉、晋。因严重盗扰,主从关系多不明。只是在M10可见“丫”字形木棍放在尸体右侧,“丫”字开口与墓主人头向一致。所有出土的“丫”字形木杈外形近同,部分木杈主干树皮,隔一定距离削去一节,形成几何形花纹,还有一根表面曾涂刷黑漆。〔6〕
  (4)1985年,且末扎洪鲁克墓地M2中,木杈主干长88厘米,端头五根枝杈,底部也削成尖状,便于扎入地下。〔7〕
  自郭文发表以来,近年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丫”形木杈。主要见于1995年在尼雅发掘的一号墓地,非常有助于揭明问题的性质,现列述于后。
  (1)95MN1M1:男性双人合葬。尸体“一侧放置有木杈,上悬挂一些小件物品,有绢缘皮饰件,内盛梳、篦的栉囊、香囊等。木杈上还放置了两张弓”。〔8〕
  (2)95MN1M3:男女合葬,尸体不朽。男女尸体身侧各置“丫”形木杈一根。基本形制为一尖状木杆,顶端分杈,刮削光洁,下端可竖插入地,杈部悬挂衣物。女性身侧木杈长133厘米,杈上系悬绢裙一条;男性木杈通长115、径粗3厘米。其上悬系男子生前所穿锦面绵深衣一件、皮腰带一条(腰带上附剑鞘、匕首鞘等)、皮囊等随身用物(见图版45)。〔9〕
  (3)95MN1M5:女性单人葬,腰侧“随葬木杈,上挂化妆袋(内装铜镜姻脂粉袋、丝线、带扣等)、小木桶(内装木纺轮)、栉囊(内装梳、篦)、绕线轴等物”。〔10〕
  (4)95MN1M8:男女合葬,出土“丫”状木杈两根,“男尸右侧置有弓、箭、弓袋、箭箙及木杈,叉上绕系刀鞘、锦帽、梳篦袋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制物等。女尸左侧置一木杈,上裹绕蓝色绢衣、虎斑纹锦织袋、帛鱼及革皮木胎小圆木桶。男尸一侧者通长110厘米,斜尖长35厘米;女尸一侧者通长160厘米,斜尖长44厘米。”〔11〕(见图版46)
  1995年发掘的尼雅汉墓中所见木杈,与1959年所见尼雅东汉合葬墓一样,其上均挂负男女主人不同用物,对这类“丫”形木器的社会功能,实际是十分清楚、十分具体的表现,是分析工作中不能忽略的基本环节。
  〔1〕郭建国《试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墓出土的木祭器》,《新疆文物》,1991年第4期。
  〔2〕余太山主编《西域文化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6年,第80~81页。
  〔3〕于志勇《新疆尼雅遗址95MN1M8概况及初步研究》,《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4〕[瑞典]F.贝格曼《新疆考古记》第二部,第三章,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5〕新疆博物馆《新疆民丰大沙漠中东汉合葬墓清理简报》,《文物》,1960年第6期。
  〔6〕新疆博物馆《洛浦山昔拉古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89年第2期。
  〔7〕郭建国《试析塔里木盆地南缘古墓出土的木祭器》,《新疆文物》,1991年第4期。
  〔8〕新疆考古所《95尼雅一号基地船棺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8年第2期。
  〔9〕王炳华《95尼雅一号墓地三号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9年第2期。
  〔10〕新疆考古所《95尼雅一号墓地船棺发掘简报》,《新疆文物》,1998年第2期。
  〔11〕于志勇《新疆尼雅遗址95MN1M8概况及初步研究》,《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