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8.4 新疆的灌溉遗迹
作者:王炳华
新疆是一个干旱地区,除少部分地区或山区外全年降水量很小,在塔里木盆地及吐鲁番盆地内,基本上全年无雨。这样的降水量使农民无法“靠天吃饭”。因此,新疆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首要前提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农田水利灌溉问题。公元6世纪初,当宋云、惠生路过新疆地区时,看到渴盘陀(今塔什库尔干地区)“民决水而种”。而当“民”听说中原地区的农田是“待雨而种”时,觉得十分好笑、不可理解:因为“天何由可共期也”?(见《洛阳伽蓝记》)当时的塔什库尔干地区雨水还是较多的,塔里木盆地内这一差别就显得更大了。这一生动的记录,说明了新疆地区人工水利灌溉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
汉代以前的水利灌溉遗迹,目前还未发现。那时的农业规模不大,农田也都选择在引水比较方便的河道下游。这些地方,地势比较平缓,引水比较方便。目前发现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墓地、哈密五堡古墓地,都有这样的特点。而汉代以后中央王朝在这片地区推行屯田,水利事业也相应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汉王朝在新疆的屯田,是按桑弘羊的筹划实施的。桑弘羊给汉武帝刘彻的建议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轮台地区“通利沟渠”,用部队进行屯田;二是在有一定基础后实行徙民实边,“益垦溉田”。〔1〕也就是强调了在屯垦地区首先要注意做好灌溉事业,这样,农业生产才有可能进行。而针对新疆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募民实边,发展农业生产也就有了保证。
汉代以来,在新疆地区兴修水利的情况,既见诸文字记录,也有不少遗迹可寻。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河水篇》中有一个西域各族人民兴修水利的故事:曾有“敦煌索劢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人,横断注滨河,灌浸沃衍。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凌冒堤,……大战三日,水乃迥减,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租粟百万,威服外国。”这段记录,除去神话外衣,其实质内容颇可信从。当时迁酒泉、敦煌人到新疆屯田,是合理的,历史上曾再三实行过;横断注滨河、拦蓄河水,使不入盐湖,则下游沃野可尽得开发。因此,这段记录颇真实地表现了公元6世纪以前西域地区修水利、开屯田的史迹,也表现了历史上人们对兴修水利的必要性及有关筑堤坝、蓄洪水的工程知识。反应了要有强大的组织力量,才能完成较大的工程,而得农业发展之功效。下文介绍的几项较大水利灌溉遗迹,没有这样的组织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
18.4.1 沙雅县汉人渠
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新和县境内,黄文弼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进行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多处遗址及屯田遗迹。其中有“长达二百华里之古渠……在渠旁及遗址中,曾觅出汉代五铢钱及陶片”,“古渠位于(英业)古城之东北”,“维吾尔语称为黑太也拉克,即汉人渠”。“此渠位于喀拉黑炭巴扎之西,地名曲鲁巴哈。由于河分支东行,经英业入戈壁,一直往东,至爱默提草湖遂不见,全长约200余里。附近古城有阿克沁、满玛克沁、黑太沁、于什格提,皆附于渠旁”。“渠为红土所筑,宽约六米。至于什格提东面,分为三渠至草湖。”〔2〕对这一长100公里、宽6米的古渠及沿渠的古城废墟,1981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的伊第列斯等人,曾经再履其地,渠道痕迹仍宛然在目。渠道所经,因沙淤土积、均高于地表,宛若一道逶迤远去的土堤。这次调查中,在傍近古渠的一处古城址“羊达克沁”,群众曾采集到唐代钱币。这些迹象表明:这片地区,自汉至唐,一直是一片规模宏大的屯田中心,但目前却已是盐化相当严重的荒漠了。
18.4.2 若羌县米兰古堡附近,农垦勘测设计人员曾发现一处古代灌溉渠系统
渠系与古米兰河通连,“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宽10~20米(包括渠堤),渠高3~10米(自地面算起)……大型支渠七条,总长28.4公里”。“小的毛渠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灌溉面积实测达1700亩。〔3〕这一灌溉遗址,考古工作者李征于1973年也曾进行过调查。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曾多次进入这片地区,踏勘相关遗迹。渠系遗痕,清楚可见。渠道所在,所以会远远高于地表,主要原因是古渠使用过程中会大量淤沙(米兰河含沙量很大,常水期每升含沙3.8~6.6克,洪水期达27.9~52克)。淤沙使渠床不断升高,清淤沙土不断垒积在渠道两旁,逐渐形成渠堤高高耸立的景观。据水利工作者饶瑞符测量分析,这一灌溉系统的“干、支、斗渠,全部沿最大坡度,垂直地形高线布置。七条支渠均匀地顺地形脊岭,采用双向灌溉,有效控制着整个灌区,全灌区没有不能上水的土地”。整个灌溉系统的布置较为合理,而灌渠渠线的正直、整齐,采用双向灌溉和集中分水的方式,水头控制良好,因地制宜与渠道网的完整性,为其他旧灌区所少见。在无地形测量资料的古代,全凭目测与生产实践经验的条件下,足以说明汉代在此兴建水利灌溉系统有较高的水平。”〔4〕这一渠系的修建年代,目前未得文物直接证明。但据《汉书》,汉立尉屠耆为鄯善王,“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5〕冯承钧认为“伊循是今之弥朗”(即“米兰”——引者注)。〔6〕若然,这一古代灌溉渠系应该就是汉代伊循屯田的遗迹。
18.4.3 轮台地区汉代屯田遗址
据黄文弼先生调查,在轮台县克子尔河流域有古堡及城市遗址多处,如秭木沁、黑太也沁、柯尤克沁、着果特沁等。从调查所得遗物看,除黑太也沁可能为唐城以外,余均汉代遗址。遗址周围,有“干渠,埂界犹存,疑为古时垦殖区域”。“柯尤克沁……可能为汉仑头国故址,城西有古时流水沟渠,盖引克子尔河水灌城中者”。“着果特沁旧城……城中有红底黑花陶片,与柯尤克沁旧城所拾相同,皆为纪元前后之遗物。又拾铁矢镞一,中实有柄,系汉物……疑此城为汉代屯田轮台时所筑。因城有营垒,当为田卒所住,城中有粮食。城南及东皆为红泥滩,古时沟渠田界痕迹尚显然可见。”〔7〕这片地区是汉代屯田中心,曾经繁荣一时,但目前已成一片盐渍荒漠,渠沙淖泥遍地,盐衣白沫到处可见。
其他,如于田县克里雅故道下游的喀拉墩遗址,据笔者最近调查,遗址区内渠道纵横,田畦清晰,也是晋南北朝时期凭借人工灌溉事业而发展成功的一片绿洲。类似的古渠及小块田畦,在精绝尼雅废墟内,也可以清楚觅见。
18.4.4 在罗布淖尔地区所出汉、晋简牍中,不少筑坝、修水利、灌水浇地资料,颇可见当日屯田地区对水利的经营
“……本空决六所并乘堤已至大决中……伍百一人作……增兵”、“将张签部见兵二十一人,大麦二顷,已截二十亩下廭九十亩,溉七十亩,小麦三四亩已□二十九亩”、“禾一顷八十五亩,溉二十亩,锄五十亩”,(简面)“将梁襄部见兵二十六人□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下□八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禾一顷七十亩,锄五十亩溉五十亩”。(简背)“水曹请绳十丈”等。〔8〕类似的简文还有一些。从这些断简残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当时在楼兰地区的屯田,水利是关键。有“水曹”司其事,堤坝有人管理,土地分划成地块,分别由各部负责种植及管理,锄、灌、截之进度均须定期检查、呈报,组织是非常严密的。
18.4.5 关于新疆古代水利灌溉事业的经营建设,吐鲁番出土文书、碑刻资料,也提供了十分具体的记录
吐鲁番盆地内几乎终年无雨,而气温高、蒸发强。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农业生产,比较完备的水利灌溉工程是一个前提。自汉代始,这里就是汉王朝、匈奴屯田的所在,对水利灌溉必已有一套办法。有人认为,新疆在汉代已知坎儿井,〔9〕但在吐鲁番地区考古调查中,却未见任何可以说明这一问题的资料。相反,从吐鲁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文书资料看,显示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水利灌溉系统。有一件唐高昌县“为申修堤堰料工状”,〔10〕在文书残纸上,钤有“高昌县印”。
从这件文书可以看到,每年用水期过后,高昌县必须组织众多人力(从这件文书看,动用人工总达1450人)对“新兴谷”内的“堤堰”及县城南的“草泽堤堰”和“箭干渠”进行维修。据此,可以明确肯定:在山区当有水库类性质的设施,盆地内低凹处也有塘坝及干渠,它们构成了一个灌溉系统。
吐鲁番盆地的地理特点,决定了盆地内的灌溉用水主要得之于天山雪水。这种雪水年均流量稳定、变化小,农业用水保证率较高,对农业是有利的。但这种雪水,夏日天热时水量集中。因此,在夏日雪水大量下来前,每年都必须对水库、塘坝等蓄水处的堤堰及渠堤进行检查维修和加固,保证安全,而这种水库、塘坝对调节用水是十分必要的。看来,这件申修堤堰的状文,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年年如是,故可“准往例”处分。这种关系整个社会命脉的水利系统,工程的兴修、维护、管理,必须有组织、有专人负责,县内是“知水官”主持其事。从这一文书出发,可以大概透见高昌县的水利灌溉组织情况。
在吐鲁番这样的地区,有水才有生命。又一件出土文书就十分形象地表明了这一情况。录文如下:
“城南□□营小水田家 状上
□□老人董思举
右件人等所营小水田皆用当城四面豪(濠)
坑内水,中间亦有口分亦有私种者,非是
三家五家。每欲灌溉之晨,漏并无准。
只如家有三人两人者,重浇三回。
孕独之流,不蒙升合。富者因滋转赡,
贫者转复更穷。总缘无检校人,致使有
强欺弱。前件老人
性直清平,谙识水利,望差检校,庶得无漏。□□立一牌
牓,水次到转牌看名用水,庶得无漏。
如有不依次第取水用者,请罚车牛一道
远使,如无有牛家,罚单功一月日驱使。
即无漏并长安稳。请处分
牒件如前谨牒”〔11〕
在浇地的关键时刻,凭借城濠内水浇地的各家营小水田者,彼此为水而纠纷,要求官府调理,委定专人管水,保证合理使用。这一状文,十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吐鲁番盆地内水的珍贵。一个合理的灌溉系统对吐鲁番正常农业生产的绝对必要性,从这里可以得到更深的体会。
在结束这节文字前,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来讨论:历史上那些屯田中心如轮台等地,为什么今天却都成了一片荒漠盐田碱滩?2000年前的良田沃野,今天成了不毛之地,这一变化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以轮台地区为例。广泛发育的天山前山地区主要是中生代、新生代的含盐岩系,可溶性盐分极多,高山雪水流过这里,自然形成浓度较大的矿化水,缓缓流入山前地区后,矿代度当会更高。在河流下游垦殖的荒地,亦即古代的屯田中心,用这种水灌溉,而又没有一套排盐去碱的措施,就会使盐分不断滞积于农田,这种积盐过程是十分缓慢的,但经过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就会达到一定浓度,最后使农田荒芜、作物不生。在古代人们对水质缺乏认识的情况下,盆地内排水又不畅,终至无法逃脱土地盐碱化的命运。在其他古代屯田地带,也往往经历过相似的过程。这在今天新疆地区的农田生产、水利灌溉中,仍是人们必须高度注意的一个问题。
〔1〕《汉书·西域传·渠犁》载桑弘羊奏章为:“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益谷食,宜给足不可乏。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各举图地形,通利沟渠,务使以时,益种五谷。张掖、酒泉遣骑假司马为斥候,属校尉,事有便宜,因骑置以闻。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蓄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桑弘羊这一建议,汉武帝刘彻当时没有采纳,但30年后,西汉王朝却在新疆地区全面实施了这一建议的。
〔2〕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8年。
〔3〕饶瑞符《米兰汉唐屯田水利工程查勘——从米兰的灌溉系统遗址看汉唐时代的屯田建设》,载《新疆巴州科技》,1981年第1期。
〔4〕饶瑞符《米兰汉唐屯田水利工程查勘——从米兰的灌溉系统遗址看汉唐时代的屯田建设》,载《新疆巴州科技》,1981年第1期。
〔5〕《汉书·西域传·鄯善国》(上)。
〔6〕冯承钩《楼兰鄯善问题》,载《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论著汇辑》,中华书局,1957年。
〔7〕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第二章,科学出版社,1958年。
〔8〕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本。
〔9〕王国维《西域井渠考》,载《观堂集林》。
〔10〕新疆博物馆《新疆出土文物》,图版96。
〔11〕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九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46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