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19 古代西域植棉及棉纺织业发展

作者:王炳华

    
  新疆地处中亚内陆,具有热量条件好、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干旱少雨、相对湿度低等自然条件,适宜于种植棉花。因为这一系列的自然条件,新疆是全国植棉、纺织棉布最早的地区。植棉、棉纺织业,在这里差不多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古代历史文献大多关注帝王将相的升落荣衰,侧重于政治、军事,而一般子民的农业、手工劳作,则难有可能留下记录。至于如西域这样的边裔荒远地区,平常的农作、手工当然更难进入皇室庙堂御用文人们的视野。这样,了解古代新疆地区棉花种植及棉纺织业的出现、发展,主要只能凭借考古工作者们的手铲、小铣,其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草棉原产阿拉伯,后传入埃及、印度等地。在这片地区内,种植棉花、纺织棉布,历史久远。而印度与新疆地缘相近,彼此联系方便,民间往来不少。从这一背景作逻辑推论,古代新疆在植棉及棉纺方面受到西、南邻影响,远早于中原大地,自是情理中事。
  新疆地区气候特别干燥,是考古工作的理想舞台,但考古工作实际发展相当缓慢。根据现已掌握的考古资料,可以明确一点是:早到公元2世纪,即去今1800年前的东汉王朝阶段,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些古代聚落,人们已经知道棉花、棉布,并用棉布作为食单(桌布)、衣服。
  三国时期,见到了有关“西域……叠布”的文字记录。
  南北朝阶段(5—6世纪),除发现相当丰富的棉纺织物外,出土古文书残纸中,也屡见有关棉布的记载。
  更其值得注意的,在《梁书·高昌传》中具体介绍了吐鲁番地区种植的草棉,种植棉花在这时的新疆已是一个大家熟知的事实。但在中原文人的眼光中,还是一件十分稀罕的珍闻。历史记录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距离,这是一个生动例证。当然,不论中原人们如何认识,这时新疆地区植棉及棉纺织业,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却是明确无误,可以做出肯定结论的。
  隋唐时期,新疆地区棉花种植、棉布纺织业与其他经济生产、内外贸易一样,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因为棉布本身的一些优点,它是唐王朝中央指定的、不能或缺的、具有地区特色的贡品。因其产量比较丰富、使用价值高,它不仅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物资,进行市易的主要商品,而且还具有市场流通手段(形同货币)的功能。当年西州(吐鲁番)的“叠布”,更是远近知名。除棉布实物外,巴楚唐代城址及和田喀特勒克遗址内还出土了棉籽,为我们具体分析当年棉花的品种、来源、品质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宋元时期,新疆棉纺织业在继续发展。但这时东南地区从海路进入的棉花,也开始在中原地区拓展,西北新疆的棉花不再具有独占的地位。
  考古文物受制于田野发掘工作的条件,出土是很有限的。挂一漏万,可以说是它的基本特点。从这一特殊性出发,我们既要全面分析、充分估价出土的棉织物资料,认识积淀其中的、具有一般性特点的历史文化内涵。又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仅仅根据个别文物做出超越实际的历史结论。本文将以严谨的态度,在全面把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代新疆植棉及棉纺织业的发生、发展、进步、繁荣展开探索。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