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22.1 墓葬资料
作者:王炳华
22.1.1 一号墓
(1)黄色油绢织金锦边袄子(一件)。
出土时尚穿着于尸体上,除前胸朽烂外,其余部分基本完好。从领迄底襟通长124厘米、袖长(从袖口迄中缝)94厘米、腰围88厘米。袄子以米黄色油绢作面,粗白棉布衬里,袖窄长,腰部细束。在腰部钉有三十道“辫线”,共宽9.5厘米。这种所谓“辫线”,是用丝线数股扭结成辫,钉在腰部。在腰的右侧,每两根辫线并合成一根,有一细纽。由于腰部并不开衩,所以这种辫线、细纽都只是一种装饰。《元史·舆服志》有“辫线袄”的记载,与我们发现的这件袄子的形制颇可以互相说明。袄子袖口及领、肩有用织金锦做成的边饰,下摆是由前后两大片油绢作面、棉布衬里的夹层交叠围成,在腰部收成细褶,底襟及开衩部分同样有织金锦边饰。由于前襟朽坏,如何开襟不明。
油绢是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为32×28根。肩、领、袖及襟边等处织金锦,至今仍可见金线光泽。这些织金锦,都不是完整的材料,而是从不同的织金锦上剪裁下的小块,有“片金”及“捻金”两种。“片金”锦经线由丝线组成,分单经和双经两组,单经直径0.15毫米,双经直径0.4毫米。纬线由片金、彩色棉线和丝线组成,片金和彩色棉线作纹纬,丝线作地纬。片金宽0.5毫米,彩色棉线直径0.6~0.75毫米。单经与纹纬成平纹交织,双经与地纬成平纹交织,在显花处,双经被夹在中间成为暗经。每平方厘米经线52根,纬线48根。纬线以片金和彩色棉线显花,花纹图案以开光为主体,穿枝莲补充其间,花纹遍地,不露空隙,线条流畅,绚丽辉煌(见图版62)。“捻金”锦经线亦由丝线组成,分单经和双经两组。纬线由两根平行的捻金线和一棉线组成,捻金线作纹纬,棉线作地纬。单经与纹纬成一上三下斜纹交织,双经与地纬成平纹交织。每平方厘米经线65根,纬线40根。纬线以拈金线显花,花纹图案中比较醒目的部分是一人像,似为菩萨,修眉大眼,隆鼻小口,脸型略长,头戴宝冠,自肩至冠后有背光(见图版63)。
(2)棉织衣物,棉布主要用作袄子衬里、中单、裤等,布幅较窄,幅宽有34厘米、42厘米三种,棉纱较粗不太均匀,纱径0.5~1毫米不等。平纹,每平方厘米经纬线12×10根。
棉布中单(衬袍)一件。白色,上衣大部分已朽,下裳如裙状,在腰部折成细褶,当中开衩。
棉布裤一条。白色,已残破,但可复原,形制与今日中式便裤基本一致。裤腰宽约6厘米,夹层,中间钉一道皂红色绢带。
(3)缂丝牛皮靴一双,出土时仍穿着于腿脚上。尖头,圆底,靴筒高至膝,以牛皮为里,缂丝作面。缂丝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用不同小块多件拼缝制成。有紫地粉花、绿花;绿地粉花等。图案内容有杨柳枝叶、海棠花、梅花,色彩鲜明,花纹自然生动(见图版64)。织造方法为通经断纬,比较简单。经线以两股丝线捻合而成,比较紧实,线径为0.02毫米。纬线为单股丝线。每平方厘米经纬线为13×38根。
(4)弓、箭。都较完整,基本上还能复原。
①弓。一张。弰尾脱落,干体长(顺曲度量)131.5厘米,两弰跨距119厘米。整个弓两侧对称,可分成三段:弰部约长19.5厘米,剖面呈向弦长径6.9厘米的卵圆,趋弰端逐渐收细,至弰端呈长(向弦)1厘米、宽0.9厘米(不带外皮)的圆角方形;弓身一段约长39.5厘米,成扁平状;中腰一段,长11.9厘米,较弓身为窄,削面近矩形,向弦长约4厘米、宽约1.5厘米。由于弓已断裂,从断裂处可以看到中腰完全是木制的,木质较硬,坚实细密。其两端各削成一长约10厘米的尖榫,向尖端逐渐收细,楔入弓干木质内。弓干靠弦一侧是木质,直至弰尾,反侧为骨质,骨质只接到弓弰。它与中腰及弓弰的结合不用榫卯,而是用胶质把中腰、弓干和弰部粘接,外面再整个被覆动物筋一层,纤维之外又斜行缠裹一层桦皮,均系胶粘。《天工开物·佳兵·弧矢》条:“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梢……竹一条而角两接,……凡造弓先削竹一片,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煖靶。”这张弓的做法与《天工开物》所记基本相符,只是不用竹而用木,木不是一整片而是中腰两端榫接,整体较长。弓弦是由一整条长119厘米的牛皮搓扭而成。
②箭。六支。现存较完整者两支。一支尚附有残翎,杆长71.5厘米,经鉴定,系柳木。直径约0.6厘米,两头稍细。箭杆尾端衔口是深约0.5厘米的凹沟,用以扣弦。杆头中空,安插箭镞。箭镞铁质,呈扁平的桃叶形,全长11.7厘米、铤长3.9厘米。箭杆在距尾部约1.5厘米处粘附翎羽三片,成60°角等分。翎长15.5~17.5厘米。从残存部分看,是用翎羽的一半粘附在上面,以使箭行方向端正,速度迅疾。翎羽甚为坚挺,应是鹰鹞羽或雕羽。
③箙一件。已拆裂成片,可复原。是用厚0.7厘米、长65~86.5厘米的薄木板制成,似扁平桶状。箙外侧纵粘粗仅0.2厘米的细木条四根,上覆牛皮。内侧粘桦木皮。平底。箙侧底都穿孔,以皮线与箙底系连。木质为桧白杨。
(5)鞍、镫
①鞍,木质。鞍桥以四块木板制成,木板用榫卯结合,并穿皮绳帮助系连。
②镫,铁质,近圆形。踏脚部分为宽6.5厘米、长10.5厘米的长圆形,高约14.2厘米,革带系连的穿部为矩形小孔。
22.1.2 二号墓
二号墓与一号墓同在一条小山梁,相距约100米。清理中共出土一套马具、腰带及部分残碎丝织品。
(1)马具
①马络。马络经复原后可以看出形制与现在用的马络大致相同。它是用宽约4厘米的革带卷成两层制成。带上密布菱形铜饰,另外在革带接头处有各种不同的铜饰和铰具,均鎏金,分别介绍如下:
菱形铜饰。长方形底座,长3厘米、宽2厘米。自每边中点凸起,构成菱形铜泡。底部有两个铜钉,钉入革带而在背面塾一小圆铜片,铆住钉脚。这种菱形铜饰,在整个辔带上密密相连地共钉了32块。
桃形铜饰。长径1.7厘米、短径1.1厘米。底部有一铜钉,钉安在革带上的方法与菱形铜饰同。这类铜饰往往是作为铰具以下革带部分的装饰,共见12件。
三叉形铜饰。中心是一直径约2.5厘米的圆泡,不等分地向不同方向伸出长1.5厘米的三端,每端各以铜钉固着于革带,固着方法同前。这种铜饰只用于革带交接处,正好将细纽包住。全辔共用4件。
铰具。形制简单。以两个铜钉从表面直透革带钉铆,共出2件。
带端铜饰。形制近方形而尾端为凸曲线,每边约1.9厘米。共出4件。
佛手形铜饰。长约2厘米,最宽仅约0.6厘米。共出2件。
铜环。套合两股革带用。共出4件。
②衔、镳。均铁质,鎏金。镳呈S形,穿套在衔的套环内。马络及缰绳均以革带与衔的两个套环系连。
③肚带、尾带。已残。同样是在宽约2厘米的双层革带上密钉菱形、桃形、三叉形等铜饰。
④鞍。木质。鞍桥以四块木板榫卯拼合而成,并加皮条系连。鞍座后部左右两侧各有五鞘孔(四小一大),当用以垂丝绦、革带,作装饰。
⑤镫。铁质,已残。长柄,上有矩形小孔。
(2)铜饰腰带
以宽2.6厘米的皮革两层拼缝制成,残长66厘米。中间饰方形铜块,方形铜块外侧为月牙形铜饰片。带端铰具铜质,已断裂。方形铜块每边长2.6厘米、折边高0.25厘米,共13块,上有长1.2厘米、宽0.3厘米的矩形镂孔。其中7块铜饰镂孔中尚缀附有小革带或革绳。小革带长32厘米、宽1.2厘米,遍饰半月形小铜饰34件。革绳以三股小皮条编成,削面呈圆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1载:“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箭、帉帨、箭囊、刀砺之类……”这里描述的蹀躞带与我们发现的腰带类同。
(3)丝织物
在清理二号墓时,共得绵绢等残片23块,其中锦两块,烟色暗花绸3块,黄色绢8小瑰,赭红绢6块,紫绢2小片,蓝色染额绢1条,黄色绢带结1个。
①银红地宝相花纹锦。四重五枚斜纹纬锦,经线分明经和暗经,明经单根,暗经双根,每平方厘米经线60根,纬线36根。银红色地上以黄、蓝、白等色纬线显出宝相花纹,素雅美观(见图版65)。
②烟色暗花绸。共三块。其中两块上残存有平纹素绢衬里,为二上一下斜纹地,纬线起花,花纹流畅生动,可以见出牡丹花图案。每平方厘米经线52根,纬线52根。
③蓝色染缬绢。长66厘米、宽5.5厘米。素绢染成蓝地白花。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线42根,纬才42根。
④赭红、黄、紫绢。均平纹组织,每平方厘米经钱52根,纬线48根,当是同一种素绢经不同染色而成。
⑤黄色绢带结。一件,作蝴蝶状。
⑥丝绵。共见数小团。
⑦毛毡。白色,只余残块,原作为殉马的铺垫,组织坚实平匀。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