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景观

楼观台风景区

作者:张波


  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终南山北麓,因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子在此讲说《道德经》而被誉为道教文化发祥地和道教祖庭圣地。面积323平方公里。是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
  相传春秋时期,周函谷关令、天文星象学家尹喜,喜爱这里的青山秀水,在此结草为庐,观星望气,故名楼(庐)观。后来老子入关,被尹喜迎至楼观,执第子礼,请为著书。老子乃述道德五千言,并于楼南高岗上筑台授之,因此得名楼观台。秦始皇在观南修筑清庙,汉武帝在观北建望仙宫,祭祀老子。东汉时期张道陵创立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楼观台成为道教祖庭和道教最早的宫观。隋开皇初年,文帝重修楼观。唐高祖武德年间对楼观台进行大规模扩建,并改名“宗圣观”,宋代改名“顺天兴国观”。元代对楼观台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更名为“宗圣宫”,再度复兴。明清以后,楼观虽经多次修葺,终因水灾兵火,破坏严重,中心由宗圣宫上移说经台,楼观遂被称为楼观台。
  楼观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楼观台的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宗教园林建筑构成了楼观台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
  说经台 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老子著说《道德经》之处,是逸于秦岭山脉之外的一座小山麓。整个山岗万木环合,竹树葱笼,笼罩在参天古木之下。庙宇建筑群由前院、山门、碑廊、灵官殿、老子祠、斗姥殿、修道院、救苦殿八部分组成。楼堂、殿、阁共146间,金石文物60多件,古今名人字画30余幅。自古就是人们来楼观拜谒朝圣,观光旅游的中心和必到之处,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圣宫遗址 位于说经台1公里处,始建于唐武德三年(620年)。始名宗圣观,作为唐王室的祖庙,鼎盛一时。宋代更名为顺天兴国观。元朝改名宗圣宫,再度复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今存三清殿、文始殿、紫云楼遗址和宋元以来碑石二十四通,石刻造像三十余尊,传为周代所植直径三米多的银杏树,以及系牛柏、三鹰柏等九株古柏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秦寺 位于说经台2公里的山麓台地上,是唐时东罗马帝国(古称大秦)基督教侧支景教修建的基督教寺院。今存大秦寺塔,七层六棱,高39.7米,为中唐遗物,造型奇特,受中西文化影响,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子墓 位于大秦寺西2.5公里,*(上山下就)峪河山口西岸,山名大陵山,即老子墓所在地。大陵山前有清乾隆时立墓碑一通。山顶有一天然石洞“吾老洞”,洞内有石函,世传内藏老子头骨。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炼丹峰和炼丹炉 位于说经台南峰顶,传为太上老君炼丹之所,有炼丹炉,为砖砌建筑物。据载,明代峰顶有两座炼丹炉,一曰金炉,一曰银炉。登上峰顶,举目四望,苍山似海,修竹如画,仙都楼观台一览无余。
  楼观台碑碣石刻 有唐、宋、元、明、清、民国碑石共百余通。其珍贵者有唐欧阳询隶书《大唐宗圣观记碑》、戴及隶书《灵庙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唐正书《道德经》、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游楼观题记、薛绍彭楷书诗词、吴据行书《天下第一福地》、元赵孟頫书《上善池》、高文举古隶书《老子》、朱象先书《大元重修宗圣宫记》、清李熙筠楷书《洞天福地》等碑石。还有历代造型、风格各异的石狮、石牛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西楼观 位于楼观台以西大秦寺处。元代即建有道院。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二月十五在东楼观和西楼观分别有规模盛大的庙会、锣鼓队、社火队、芯子舞、牛斗虎、纸火如阵、香烟如云、巨蜡如柱,热闹非凡。是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景观。
  当代碑刻 茅盾书《楼观台》碑,胡公石、刘自樘、李孟海、王个簃、钱君陶等现代书法家题咏的诗词、章句、图画也多有镌石镶嵌,形成了现代人文景观。
  楼观台的自然景观主要有楼观台竹林、松林、古树名木、温泉、田峪风光、野牛河瀑布等十多处,其自然景区和人文圣迹相融,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游览、观赏。
  

丝路景观/西北城市党史工作协作会联络组等编著.-西安: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