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堂
作者:李良义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甘肃陇西的李氏祠堂,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开发陇西旅游产业的重点项目。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2002年对尚存的11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近年来,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美国、荷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及大陆29个省、市、区的李氏组织和李氏族人10万多人次到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旅游观光和寻根祭祖。曾有多名领导前往李氏祠堂视察指导工作。
唐朝贞观年间,陇西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唐天子重视在李氏的发祥地、发迹地的陇西宝地建立宗祠庙,意在光显祖宗、威镇远方,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皇家子民及当地官员前来祭拜。李氏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宫廷式建筑,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庙。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1899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
明建李氏祠堂建筑体式是“前五楼”、“后五山”和“中部祭祀区”。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香火甚旺,龙宫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龙即为“九五至尊”之意。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
建国后,龙宫绝大多数殿宇楼阁均遭人为拆除,三座假山夷为平地,龙宫现存脊兽均为北宋时期的砖雕,其形态生动,笔法简练,线条流畅,雕工精细,保存完整,为一组精美的艺术珍品,极具文物价值和考古价值(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黄道霞考证)。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宣布李氏祠堂、北天第一门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