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天下雄关——嘉峪关
作者:李良义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嘉峪关作为长城的终点,自然少不了长城的雄伟。嘉峪关坐落在广袤的大西北,又透着大西北的豪迈,在茫茫戈壁的映衬下,又带着古老的沧桑……
嘉峪关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中部,东距省会兰州648公里,西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990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国家二级旅游城市,是全国第一批小康城市之一。全市总面积2935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81%,辖3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
嘉峪关市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日照长,温差大,光照资源充足,适于春小麦、玉米、蚕豆、胡麻、甜菜等作物的生长,土地资源丰富,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天然荒漠草场,30平方公里自然水域和大量的可供建设、开垦的土地。水利资源充足,祁连冰川更是天然水库。境内和毗邻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铬、钒、铜、铅、锌、磷、大理石等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
嘉峪关位于嘉峪山麓,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距今已有600多年。关城居于祁连、嘉峪两山之间,险峻天成,因此成为万里长城防线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历来统治者都派兵镇守。整个关城建造坚固雄伟,气势磅礴,被称为“天下雄关”。据说,原来城楼上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但今已无存。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人们不能把嘉峪关也如此称呼,于是加一个“雄”字,这样显得更有气势。
万里长城从中国华北山海关的老龙头起,由东往西,绵亘万里,终止于甘肃省的嘉峪关。作为长城的终点,自然就成了游人们所向往的地方。
事实上,以巍巍祁连山和茫茫戈壁为背景的嘉峪关,确实很雄伟,称之为“天下第一雄关”,是不为过的。嘉峪关关城周长733.3米,面积3.35万多平方米,西面宽,东面窄,略呈梯形。关城有东西二门,其上各筑有关楼一座,高约17米,结构精巧,气势雄伟。门内北侧,均有宽阔的马道,直达城顶。登关楼远望,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戈壁瀚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自是一片塞外风光。据说,天晴之日,在城楼上有时可见到海市蜃楼奇景。东西二门皆有瓮城回护。瓮城门顶各建有单层三间式阁楼一座。西门瓮城外有道长方形的重关,高度与关城相同,厚达20米。重关的四角也有敌楼。关门西开,门上原有一个三层的关楼,上题“嘉峪关”三个大字。在嘉峪关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
定城砖,即“最后一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在嘉峪关,围绕这“最后一块砖”,流传着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故事。说的是明正德年间修嘉峪关时,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主管官员不信,便给易开占出难题,要求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预算必须准确无误。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管依言发砖,并发令:“如果多用或少用一块,都要砍掉你的脑壳,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好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处,称为“最后一砖”,谁也不敢搬动。如今旅游者纷纷慕名前来一睹这“最后一砖”的风采。
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当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丝绸之路在中国/李良义编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