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一、城镇与丝绸之路
作者:范少言 王晓燕 李健超
城镇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镇是城市和乡村联系的桥梁和枢纽,具有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功能和社会经济特征,既是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集聚地,也是城市扩散辐射的传导源,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予城镇建设以高度的重视。1998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2000年又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国家长远战略目标。因此,科学建设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镇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在带动广大周边农牧区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方面,城镇既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与周围的乡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城乡双向交流的中介,城镇在农村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技术改革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地区自然、经济、人口、历史等情况千差万别,城镇发展形成了不同模式,如苏南由政府推动的集体经济模式,温州的市场导向私营经济模式,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带动制模式。城镇按等级基本可划分成县镇、建制镇和集镇三种。县镇是县政府驻地的城镇,建制镇是指镇政府所在地,集镇指乡村的商贸交流中心和乡政府驻地。一般来说,城镇是县城、建制镇和集镇的总称。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总长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繁盛于公元6~9世纪。历史上中西社会经济和文化交流过程中,丝绸之路沿线曾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城镇,城镇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丝绸之路带来城镇的繁荣,沿线城镇具有承启中外、襟带东西南北的特殊区位优势。中世纪以后,印度洋航线的发现和奥斯曼帝国对东罗马的占领,丝绸之路便日趋衰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城镇也是盛衰有别。承载了近两千年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历程的中国西北丝绸之路,随着世界交通方式变化和中国政治中心的变迁而沉默。近年来,该地区在国际上的能源战略地位重新被认识,在国际陆域经济联合局势的影响和要求下,丝绸之路及其周边国家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1999年“新亚欧大陆桥区域合作国际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探讨丝绸之路旅游与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同年,在科学技术部的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了面向中亚五国的科技经济信息中心。2002年,中日古丝绸南路考察组途经22个县、区,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古文化遗存进行考察,探索南丝绸之路的可行路线。2005年9月25日,第三届欧亚道路运输大会在北京举行,15个欧亚相关国家的交通部长就欧亚统一融合的道路运输市场及加快新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探讨。2005年11月10日,在中国西安举行的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对加强区域和城市间交流,促进欧亚经济发展,确保欧亚能源安全,建设高效能源运输系统进行了多边探讨。近年,国内外对于该地区的研究探讨集中于欧亚交通运输线路建设以及欧亚经济、文化交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遗迹考古学研究。对于丝绸之路沿线人地关系的研究仅仅从考古发现中的局部作推断性的解释,还没有从西部整体的自然环境与城镇建设的角度入手,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该地区城镇发展演变与区域和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
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地形和地貌特征复杂,气候和生态环境多样,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就了该地区作为东西文化动脉的功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欧亚非大陆文化和经济交流的要道,这种区域性功能也促进了该地区历史城镇的繁荣和兴盛。但由于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力有限,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较难掌握与平衡,一旦出现失衡,很难再生或需要相对比其他地区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而对该地区城镇兴衰历程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公正地看待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作用和发展环境,以史为鉴,指导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范少言,王晓燕,李健超著.-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